“女真族”為何改名叫“滿族”?

夢幻之星V


公元1636年5月做了後金十年大汗的皇太極,在南征北戰後不再滿足於在遼東做他的大汗,他開始有了更大的雄心,他想統一整個天下做天下之主。於是皇太極邁出了第一步,那就是登基稱帝做皇帝,後改“金”國號為“清”,並改族名“女真”為“滿洲”。而在這裡我糾正題主的問題,那就是女真族改名後其實不叫滿族,而是滿洲族。那麼為什麼皇太極要把女真族改名為滿洲族呢?這裡到底有何用意呢?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滿洲絕非是地名。眾所周知當年後金唯統一女真部落的時候,很多的小部落或者女真的姓都喜歡用所居住的地方來作為名稱,比如清朝雍正名臣隆科多,他的姓佟佳氏的佟佳就是地名。但是皇太極所改的滿洲就絕非是地名,據《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記載“滿洲一詞,來源未久,表示部族之號,若肅慎、勿吉、女真,非地名也。”所以皇太極以地名來做族名這一猜測絕對是不存在的。



而現如今流傳最廣的一個說法是滿洲來源於當年西藏進貢的時候稱清朝皇帝為曼珠師利大皇帝,曼珠就是吉祥的意思,而滿洲正是有曼珠演變而來,就是指吉祥的民族。但是我們先不說曼珠為何會演變成滿洲,要知道西藏對清朝開始進攻的時間是在1642年,而皇太極卻是在1636年就將女真改為滿洲的。所以以曼珠演變而來的說法也是極為不靠譜的。



當然關於皇太極為何將女真改為“滿洲”,而不是其他的族名,人們對此還有著多種的猜測。比如有人說皇太極會用“滿洲”來做族名是因為他的先祖叫“李滿住”,為了紀念他的先祖同時為了避諱,所以取音譯為“滿洲”。還有人認為在中國古代王朝都流行五行五德輪替的說法,而在當時明朝是火德,而滿清想要替代明朝就需要是水德,所以皇太極在當時就將國名改“清”,族名改“滿洲”,剛好都有三點水。而這些猜測我們不細看好像都有些道理,但是事實上我們仔細想想就會覺得不對勁。拜託,人家滿清用的是滿文,而不是漢字,你拿滿文翻譯過來的漢字來猜測皇太極為什麼要改“滿洲”,你覺得靠譜嗎?



可以說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人有確實得證據可以解釋為什麼皇太極要用“滿洲”來作為族名。而目前最讓人接受的一個論點就是皇太極會用“滿洲”來作為族名,是因為在通古斯-滿語和蒙古語中“滿洲利亞”指的是吉祥、幸福和平安的土地的意思,而皇太極也希望自己治下的族人們能夠吉祥、幸福和平安的活著,所以才將族名女真改為“滿洲”。當然到底是不是這樣的,我們現在根本無法得知,畢竟當時皇太極為何要將女真改“滿洲”這個族名,我想只有他自己和他身邊的人才知道,或許在當時人家只是覺得“滿洲”這個念起來很好聽你呢?總之這又誰能說的準呢?


澳古說歷史


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基本形成民族形態的時期大約是在唐朝時,“女真”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唐初。

而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便是由女真族建立,說到這裡,疑問就來了,因為有的資料上面會顯示清朝是由滿族建立,而滿族和女真族是什麼關係呢?

這要從清朝的前身後金這個政權說起,明初時,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而清太祖努爾哈赤便是建州女真的首領,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史稱後金,這個後金政權也就是清朝的前身。

後來努爾哈赤逝世後,皇太極繼位為後金的第二位大汗,並在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即滿族。

而把“女真族”改為滿族的原因,主要是緩解了百姓對清朝政權的牴觸,因為在歷史上,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政權,在對外作戰中,特別是與宋朝的作戰中,有屠城這樣令人髮指的行為,而女真族人努爾哈赤建立的政權為“後金”,不論是民族還是政權名稱都會讓百姓想起曾經的歷史,激起百姓的憤恨,所以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改族名為滿族,一方面是緩解百姓的牴觸心理;另一方面是適應封建王朝的規程,仿明制,不再稱大汗,而是稱皇帝。


說與山鬼聽


女真族改名為滿族,這個說法並不嚴謹。準確的講應該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呼爾哈、索倫、朝鮮等多個民族統稱為滿洲人。

滿洲既是地理概念,也是民族概念。也就是在滿洲這一片的人,以後都是滿洲人,不管你以前是什麼部落、什麼部族的。跟咱們現在統稱為中華民族是一個道理。

就像蒙古族,最初也不過是草原上名字叫蒙古的兩個小部落,百十號的人。隨著蒙古部落的崛起,開始去征服其他的部落。順從了的,就加入蒙古部,就成了蒙古“的”人,蒙古人。最後發展成橫掃歐亞的颶風。

住在一起,喝了酒,那就是自己人。任何一個大型民族肯定都是這種不斷的融合而誕生的。絕對不是這個民族的生育能力強。

建立滿洲族名的是皇太極。

他當時實際上是一套措施:登基稱帝,因為他以前是天聰汗。定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這個意思就是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而所謂的改女真為滿洲就是在這裡被大家誤會的。皇太極自己這一票人確實是改女真為滿族,他們是建州女真出身。但是,此時,在大清朝境內的蒙古人、朝鮮人、呼爾哈人、索倫人以及其他的女真部落,也都集體改叫了滿洲人。

而這樣做的好處是太明顯了:團結。而團結就是力量。

當然,廢除原來的族名,肯定是有巨大壓力的。所以皇太極也難免要引經據典的解釋一番,但不管怎麼解釋,都是一個手段,最終的目的就是打破隔閡,把大家團結到一起。

僅憑建立滿洲族這一項,我覺得皇太極就完全稱得上清朝皇帝裡面最為優秀的,第一,沒有之一,遠超努爾哈赤、康熙。

清朝是皇太極在關外建立的,他建立統一的滿族,為後來清朝入主中原打下了基礎,當然,也為今天1千多萬的滿族打下了基礎。如果他當初不把治下的部落統一成一個民族,那麼基本上可以確認,清朝不但不能入關,甚至自身恐怕也很難存活。內鬥,是免不了的。

在皇太極時期,遼東的漢人數量就已經超過了滿人。皇太極是花了很大的力氣才平衡了滿漢矛盾,把遼東的漢人納入到自己的陣營。八旗軍入關以後,明朝的將領李成棟、金生桓是先投降了,但後來又叛變了。他們叛變的理由特別的狗血:功高不賞,朝廷只重用遼東舊人。首先,我為你大清朝立了那麼大的功,但你的賞賜太少。朝廷只信任遼東的舊人。

遼東舊人,就是原來在遼東的漢人。旗人只信任原來跟他們在遼東一起走出來的漢人。

從這些就能看出來,首先,在皇太極的治理下,滿洲人內部先團結起來了,然後跟當地的漢人也形成了彼此信任,友好的關係。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八旗軍能入關嗎?遼東的漢人要是跟滿洲人幹起來了,還入主啥中原了。

在努爾哈赤時期,關外的各個部族包括漢人,還是處於互相傷害的階段。是到了皇太極執政,才把這些人團結成一家。

再嚴格的講,過去,在女真人、滿洲人、漢人的後面是不應該加上族字的。族,在古代是家族的意思,並沒有現代民族的含義。翻翻古籍,你能找到漢人、唐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這類的文字,裡面絕對沒有族字。族,是用在何氏家族、李氏家族、張氏家族,世家大族、寒門庶族,誅九族......這類的描述後面。

族這個字是血統的概念,但指得是家族血統,不是民族血統。

上升到國家高度,這個族字是不存在的。漢和匈奴是地名,漢人,漢地之人。匈奴,匈奴地之人。在漢地居住生活的人就是漢人。在匈奴地生活的人就是匈奴人。漢地人跑到了匈奴地,開始放牧,就變成了匈奴人。匈奴地人跑到漢地,開始種莊稼,就變成了漢人。南匈奴、鮮卑、契丹......這都是整族的遷進漢地,最後也就變成了漢人。至於西夏、蒙古、女真零星留在漢地的人,幾千年來,也不在少數。而靖康之變,被金兵擄到北方的漢人,他們的下一代,也就變成了金人。要不有人說努爾哈赤是宋徽宗的後代呢,準不準?我覺得夠嗆準。但這個道理是沒問題的。

不多說了,也不扣題結尾了。估計已經有人開始翻手機,找他那個祖傳的DNA族譜呢......


銳視覺何老師


後金,第二位皇帝,皇太極,將女真族改為“滿洲”。(皇太極劇照)

同時,皇太極還做了一件意義非同的事,將後金更改“清”,成為清朝第一位皇帝。

就在做出改變的這一年之前,皇太極的後金面臨了巨大的軍事威脅。

明末,袁崇煥坐鎮東北,集明朝舉國之力,修築軍事重鎮寧遠城,屯集大量糧草,添置大量軍事武器,其中以紅衣大炮最為厲害。

而此時的皇太極,意氣風發,薩爾滸之戰的大獲全勝,讓他有些飄了,認為明軍不過如此,而寧遠之戰,也是因為父親努爾哈赤大意了才死去,於是親率將士,發動寧錦大戰,為父報仇。

但袁崇煥的紅衣大炮不是蓋的,幾炮就把後金的軍隊打趴了,再加上當時大熱天,後金的士兵不耐熱,紛紛中暑,最後被迫撤離。

明朝是後金的勁敵,而袁崇煥是遼東地區的好將領,再加上他的紅衣大炮,如此厲害,長期下來,後金將難以抵抗明朝啊。

這次失利,極大的影響了後金的軍隊士氣。

但皇太極不服輸,後金入關的夢想,不能破滅。

面對艱難的戰爭局勢,皇太極想到了一個好點子,出其不意,攻打明軍的大本營,京城。

崇禎二年到三年,皇太極率領大軍,繞開關寧錦防線,直逼明朝京師。這是一個高招,但袁崇煥更高明,很快就發現後金軍隊不對勁,立馬馳援京師,挫敗了皇太極的陰謀。

此次偷襲戰,皇太極雖然失敗,但利用反間計,幹掉了袁崇煥。袁崇煥一死,明朝的遼東防線就出現了些鬆動,但依然難以短時間被撼動。

皇太極陷入了深思,關寧防線依然打持久戰,用遼人打仗,用遼人種地屯軍糧,而後金只有靠掠奪才能生存,這必定不長久啊,那後金是否應該模仿明軍呢?(皇太極漢化 劇照)

於是,皇太極開始漢化之路,積極學習漢族的文化、政治制度,開始科舉制度,重用漢臣,限制滿族貴族權力,加強中央集權。

一時之間,後金呈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明朝遼東防線也來了,兩名慕名而來的干將,尚可喜、耿精忠,這就是後來的清朝兩藩王。

這時,熟悉漢文化的皇太極,決定更改國號,後金變為清,女真族變為滿族。

如此一來,在漢族儒家文化上來說,清朝的統治就有了更為正統的身份,女真臣服過明朝,但滿族卻沒有,一直與明朝對抗。

同時,在皇太極的帶領下,清朝統治繁榮昌盛。

於是,他提出了君王有德,應該得到天下的思想,而有德兩字就與“清”字有關,所謂激濁揚清,就是這個意義,國號就是清了。

果然,激濁揚清的清朝,迎來了大好時機。

(李自成攻佔北京 劇照)

明朝內鬥的厲害,農民軍把崇禎逼得沒有辦法,最後崇禎只有煤山上吊,大明國也是柔弱不堪。而此時的清軍,利用吳三桂等漢人,成功入關,走上大一統的道路。

總體而言,如果明朝的文人墨客們、大儒、武將們,能夠堅持民族氣節,一致排外,就算清朝改了國號、民族名稱,那又能怎樣呢?

只怪現實的利益,榮華富貴,高大上的權勢,往往讓人沉醉,忘記民族氣節。吳三桂為了自家榮華富貴、權勢滔天,帶頭殘殺同胞明軍、昔日舊主永曆帝;史可法這些士大夫不懂政治謀略、依然爭權奪利,錯失南明生機啊······


歲七夸父


針對這個問題,有許多人問過,也若干次直接回答或間接表述過――歷史上建立“大金”的“女真族”與建立“大清”的“滿族”沒有“血統”與“歷史承接關係”。

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首領率部族在契丹族“大遼”統治下的區域裡,宣佈建立了“大金”王國,史稱“前金”。 北宋時期,在宋北部交替與“大宋”並存的先後有契丹族“大遼”,女真族“大金”,蒙古族“蒙古帝國”(忽必烈繼承汗位後,改稱“大元帝國”)。這些遊牧民族都心馳神往南部“土地肥沃,人們富裕”的“大宋”。 北宋與大遼年年的“征戰”與“應戰”。在“大遼”之地上冒出成氣候的“女真族大金”之後,“北宋”想借機收穫“五代十國”時期,失去的“幽雲十六州”戰略要地,消除在已取得戰爭勝利而與“大遼”簽訂的“澶淵之盟”的“小辱”,制定了“聯金抗遼”戰略。“宋金聯合”迅速打敗了遼。逐步強大起來的金,隨後也打起了“大宋”的“主意”。北宋朝自神宗以後,君臣更是“重文輕武的國度”,以為用白銀、絲絹等物質能滿足遊牧民鐵騎的“味口”。 在1126年金大舉進攻宋,結果就出現了丟盡趙氏皇顏的“靖康之恥”,北宋亡。此刻的宋僅有半壁江山,只能在臨安(杭州)偷安,史稱“南宋”。 為雪“靖康之恥”,1189年南宋又聯合在“大金”東北稱雄並建國的蒙古大汗鐵木真(1184年鐵木真被推舉為族汗),採取“聯蒙抗金”。1234年蒙破金後(攻佔國都北京),金朝遺部南下西進又建立了史稱的“西金”王朝。“西金”遺部後又流落到中亞地區建立了小王朝。但是,蒙古鐵騎幾度西征,踏平了亞洲、歐洲土地上的所有國家,建立了以“中央汗國”為中心的四大從屬汗國。女真族至此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了,與其他民族進行了多民族的融合。

人們一定會問,大明朝時的“建州女真各部又是怎樣的呢”?努爾哈赤1616年在建州舉兵,以“大金後人之名”號統建州“女真各部落”,並建立“金國”,史稱“後金”。其實,這個“建州女真部落”僅僅是個“歷史地域名詞”,沒有任何“血統”。努爾哈赤在建州建立“金朝”也是“稱王者的假借之名”,其實建立“後金”的滿族與女真族也沒有文字、語言、史載等任何承接。到1636年皇太極去民族個性化,先改地域名為滿洲,後改族名為滿族,再按漢人的“五行”等文化要求改國名“金”為“大清”。這即有他的“漢化”政治考量,也有擔心“漢人仇金”的歷史原因。試想,誰會忘祖背宗呢!

僅是鄙見,與諸君共敘進!



民族是現代的說法,中華民國建國是五族共和,即漢、滿、蒙、回、藏,所以才有滿族的稱呼。清朝的區分是旗人和民人,旗人在追溯祖宗籍貫時才稱滿洲人士。滿洲,是皇太極搞的,用來稱呼被建州女真統一併編入八旗的女真人。滿洲,滿語manju 滿洲,來自manjusiri 文殊師利、文殊,也就是藏語的文殊菩薩。這是因為皇太極在統一蒙古的過程中聯合信奉格魯派藏傳佛教/黃教的蒙古部落與信奉紅教的林丹汗鬥爭,並打敗林丹汗在西藏樹立黃教達賴喇嘛的統治地位,喇嘛感謝皇太極,稱他為文殊菩薩護法神。皇太極在被尊崇為滿蒙共同的可汗之後,稱自己的部族為manju(滿洲,是它的音譯),這是外來語。滿洲代替他們的建州女真。這也是因為建州本身太狹窄,滿洲包括了統一後的哈達、揮發、烏拉、葉赫等各部女真。滿洲是那些被編入八旗的女真人的統稱,實際是一個軍事組織。之後多年,康熙年間為了鞏固東北的防禦,因為俄羅斯入侵,把東北的其他原始部落也都編入滿洲的八旗,稱為新滿洲。其中包括索倫(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前者是與女真相近的通古斯語系的,而後者屬於蒙古語系,與女真在種族上相距較遠。女真,滿語jushen 女真,屬於家族上的人,來自滿語jushe 瓜藤,滿族的家譜是一根長繩索叫喜麗媽媽,結繩記事記錄家族的族譜。用現代詞女真族,應該是講同一女真語的一族,也許包括語言接近的錫伯族,赫哲族。滿洲,或滿族是女真的繼承者,但是概念不一樣。


JCX13_咱也侃球


話說朱元璋稱帝之後,最關心的問題是他開創的小明政全能延續多久,在去往泰山祭拜天地回來的路上,偶遇一個嶗山道士,鶴髮童顏,仙風道骨,老朱打心裡對嶗山道士是反感的,因為正是當年從嶗山走出一位道士丘處機,投奔了鐵木真做了軍師,從而使蒙古鐵騎縱橫歐亞大陸,所以老朱對嶗山道士很是忌憚,但同時也是比較敬畏嶗山道士的,簡單的寒暄之後,老朱突然問:敢問這位仙翁,您看我小明江山是否能千年一統?只見道長超然一笑,從懷中拿出一張黃紙說到:八月十五月圓之夜,將此讖用玉泉之水浸溼,便知分曉,說罷化作白練而去。這時老朱的一個隨從戰戰兢兢對老朱說,剛才那個道士正是當年的丘處機,因為他看過丘處機的畫像,所以認得。多日之後,恰逢八月十五月圓之夜,老朱屏去左右,把那張黃紙放入水盆中,立刻出現一首詩詞,竟然說蘇軾的“水調歌頭”,開句便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老朱看了半天也沒看明白到底啥意思,群裡各位朋友,你們哪位能知道蘇軾這首“水調歌頭”對於小明江山有什麼提示或者暗示?


13846965618


一、清太宗皇帝皇太極,欲南下入主中原,為避免歷史上女真族大金國滅亡漢人政權北宋、攻擊南宋,導致漢人仇金、恨女真的心理,減少漢人敵對情緒,將女真族改稱滿洲,大金國改為大清國。

二、大金國,中國歷史上宋朝時期,北方強悍勇猛的“馬背民族”女真族所建王朝,曾經把同為“馬背民族”的大遼國擊敗。

進而南下中原,直擊北宋帝國首都開封,擄掠北宋徽宗皇帝趙佶、欽宗皇帝趙桓及皇子皇孫、後宮佳麗三千餘人,徽宗皇帝、欽宗皇帝父子於今黑龍江省依蘭縣五國城“坐井觀天”,北宋帝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之後頻頻南下,將南宋高宗皇帝趙構追得無路可逃,甚至浮舟海上。

大金國,這個女真族所建的王朝,在蒙古帝國興起,南宋“聯蒙滅金”,橫掃亞歐大陸所向無敵、更加強悍兇猛的“馬背民族”蒙軍為主力的猛烈攻擊下,金國失敗滅亡。

三、明朝末期,建州女真族在清太祖皇帝努爾哈赤帶領下,再度興起,統一東北、外東北女真諸部後,建國號大金稱汗,史稱後金;清太宗皇太極,意欲取代大明帝國,入主中原,為避免歷史上金人辱宋的漢人仇金心理,改國號為大清,改女真族為滿洲。

滿清趁明末農民起義軍“闖王”李自成把明帝國打得分崩離析、奄奄一息,崇禎皇帝朱由檢煤山自縊身亡,大明帝國滅亡時,勾結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大舉進攻,終於圓了其祖先沒有取代宋朝入主中原夢,奪取大明帝國江山,一統天下,建立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族主政中國中央政權的大清帝國。


我國現在56個民族之一的滿族,既建立大金國的女真族後裔。


z山海


其實這件事發生在1635年(崇禎八年)。這一年滿歷的10月13日,皇太極為了增強凝聚力、減少其他民族的敵意,將融入女真族的部分漢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錫伯族、赫哲族等人群統一併入女真族。形成了人數更加龐大、實力更強大的新民族——“滿洲族”。這一天,皇太極將族名由“女真”改為“滿洲”。滿洲族在民國初年改為滿族。每年滿歷的10月13日是滿族的族慶日,叫做“頒金節”。以慶祝更龐大的民族群體的誕生。2018年的頒金節是公曆的11月20日。


開心果93869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遼東是滿洲人的祖業,他們發端於東北而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土地,甚至有不少史料認為滿族的祖先周王朝肇始叫肅慎,戰國以後稱挹婁,南北朝被冠以勿吉、靺鞨,遼代記載為女真諸名。

但歷史上的滿洲人就是女真族嗎?這兩者可以劃等號嗎?其實,要追溯滿洲的起源,我們有必要了解它的過往,而探究歷史疑雲,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很驚人的事實,那就是滿洲人根本就不是女真嫡系,他們只是打著女真的旗號活躍於東三省流域的外系民族而已。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周武王十三年,召公奭跟隨周武王發在牧野之戰中擊敗商軍,商紂王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史載周武王之弟周公旦手持大鉞,召公高手持小鉞輔佐武王舉行祭祀大禮。周朝建立後,召公奭被分封在了薊地(今北京),但由於召公奭乃柱國重臣無法就國,於是派遣長子克管理薊地。

此後,歷史的車輪進入春秋戰國,燕國也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北方強國,甚至燕國鼎盛時期勢力直抵朝鮮半島流域,自然,遼東也囊括在內,大量的華夏先民與女真祖先肅慎雜居開始了在遼東一帶繁衍生息,這種局面持續到了曹魏建立,而此時,遼東太守公孫淵割據自立,司馬懿以四萬精銳劍指遼東,並迅速平定了公孫淵的叛亂。

但司馬懿此人虎視狼顧野心勃勃,為了立威震懾政敵,攻破遼東後,他下令將遼東地區十五歲以上青壯年悉數屠戮,並將餘下的漢族百姓盡數遷往中原腹地,在司馬懿這種屠戮本族的做法下,遼東幾乎淪為了漢族勢力的“真空區”,原先被擠壓的靺鞨族人逐漸填補佔據了遼東之地,中原王朝從此逐漸讓漢地的遼東變成了少數民族的家園。

那麼,此時的滿洲人祖先又在哪裡呢?滿洲族此時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出現過,而他們的先祖卻在堪察加半島流鬼國之北十日行程的地方建立了夜叉鬼國,這個夜叉鬼與其說是國家,倒更多是部落聯盟性質的原始政權,後來由於夜叉鬼亡國,其中一支叫胡裡改部的漁獵民族歷經百年逐漸開始南遷至大興安嶺南麓,並與居住在此的女真部族發生了摩擦,此後胡裡改部向東遷徙又與朝鮮半島居民產生戰爭,落後的胡裡改部自然被朝鮮軍民打的丟盔棄甲。

時間經過千年以後,胡裡改部始終沒有穩定的居住地,而這種局面直到明朝建立,永樂大帝朱棣為了穩定遼東地區,遂於明永樂元年,設置建州衛,並任命胡裡改部族人阿哈出為指揮使經營建州地區。至此,一支從西伯利亞流浪了近千年的胡裡改部最終才在建州衛安定了下來。

由於胡裡改部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女真族人,且不足以包含建州胡裡改部興起後的至高榮譽,於是在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將胡裡改部改名為滿洲族,這在皇太極頒佈的詔諭中說的很清楚,在關乎族名方面,皇太極說:“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名,曏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兒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

從皇太極頒佈的這份詔書來分析,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都是不同的族名而已,但胡裡改部卻並不是這些族群中的一員,由此可見,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是想借助如日中天的大清抬高族名的出身。

而《金史·烏春傳》中記載“狗彘之人同處豈能生育,胡裡改女真豈可為親也。”翻譯成現代話來說,胡裡改部和女真族就像狗和豬配種一樣,怎麼可能生育下代呢?在金人看來,他們本身都認為胡裡改部與女真都非同族,由此足見將胡裡改部視作女真族顯然就是滿洲統治者的欲蓋彌彰,而換句話說,皇太極改族名除了想抬高本族的尊崇地位,更多的則是希望將原先散居遼東的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部都置於其統轄之中,逆向推理,倘若胡裡改部與女真諸部同根同源,皇太極又豈會大費周章更改族名呢?

因此,從歷史的沿革來看,遼東自古都是漢人的領地,只是後來司馬懿將遼東漢族居民屠戮殆盡,嚴重真空的遼東大地故此逐漸淪為女真等其它民族的棲息地,而雄才大略的蓋世英主永樂大帝或許不會想到,百年之後,正是由於他的一念仁慈,迅速崛起的胡裡改部“野豬皮”卻勢如破竹鳩佔鵲巢取代了大明,而朱氏子孫在愛新覺羅家族的瘋狂屠殺下斷子絕孫,這一幕喋血歷史的慘痛真相道出了後世多少的扼腕嘆息,農夫與蛇的慘劇卻成為了大明無盡的流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