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到底哪裡不對了?

熬夜,到底哪里不对了?

圖源:pinterest

利維坦按:閱讀本文之前我們需要先刻意地去分辨清楚兩個詞——“熬夜”和“失眠”。雖然這兩種狀態有時候會發生指代上的重疊,程度嚴重的話還都會影響正常生活,但失眠會令人頭大,而熬夜卻使人感到幸福(至少入睡之前,是這樣的)。

但是從小到大,我們都會被告知說熬夜是不好的,甚至是不對的。我們來做這麼一個假設:如果生活允許我們想睡就睡,想起就起,日子會變成什麼樣?

假設某天,你的一個朋友偷偷告訴你說自己患上了一種神秘的精神疾病。

症狀非常之硬核:每天都有大概8個小時,他會完全喪失對軀體所有官能的控制能力,甚至無法回憶起這段時間裡自己都經歷了什麼。即便這段經歷有時候會在記憶裡留下些微痕跡,所遺留下來的也只會是千奇百怪的複雜幻覺,而非實際發生的事情——比如掉下懸崖後被仇人相救,與逝去多年的親友在街頭偶遇。

更讓他苦惱的是,

每回他都是在不自知的狀態下開始犯病的

而更讓你苦惱的是,他會告訴你這個病是非常容易傳染的,你怕不怕。

睡眠就是這麼一回事。雖然睡眠並不是一種病,每個人都必然經歷過且需要睡眠,但它仍然是一個非常奇怪的行為——每天自發花8個小時進入一個漫長的、無意識的、失控的狀態,能不奇怪嗎?

熬夜,到底哪里不对了?

英國畫家愛德華·伯恩-瓊斯(Edward Burne-Jones)的《玫瑰涼亭》(The Sleeping Princess)。圖源:The Faringdon Collection Trust

我們之所以感到不奇怪,只是因為睡眠是每個人生活的日常。我們會順理成章地接受這般普遍的東西,就像接受每個人都有兩隻鼻孔的事實。當除你之外的所有人都只有一隻鼻孔的時候,有著兩隻鼻孔的你才會感覺奇怪。

睡眠在生物中的普遍性同樣是一件“應當”令人感到驚訝的事情。在沒有道德準則、沒有文明約束的野外環境裡,動物們無時無刻不處於激烈的生存資源爭奪戰之中,一個不留神就可能葬身他者之腹,流血與死亡是生命的常態。而即便是如此野蠻、危機四伏的境地之下,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們卻進化出了普遍的睡眠機制——這是如此重要的一件事情,以至於讓所有動物甘願一次次放棄進食和繁衍,甚至冒著死亡的風險,就為了躺下來(也可能是其他姿勢)享受一段漫長的無意識時光。

即便是沒有大腦,沒有集中、成型的神經系統,全身只有彌散分佈的神經元的水母,也需要睡覺。

熬夜,到底哪里不对了?

睡眠中的水母。圖源:PETER HOLDERNESS,CALTECH

人類對於睡眠的好奇與探討一直在進行。數千年前,包括古印度、古埃及、中國等早期文明就曾經嘗試通過誦經、放血、食用藥用植物等方式來調節睡眠模式和夢境內容。

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50年就提出了一種理論,認為睡眠是身體自我更新的過程:他認為,白天我們消化食物的過程會在體內形成“上頭的煙霧”,這種煙霧積攢在腦袋裡,就會阻塞感官與情緒的通道,

而睡眠就是大腦驅散煙霧的過程。

而在100多年前,法國的兩名科學家做了近代睡眠研究史上最負盛名的那個實驗。他們強迫參與實驗的狗保持10天以上的無睡眠狀態(把可憐的狗捆綁在牆上,使其保持直立),然後抽取它們的腦脊髓液,並將其注入生理狀況良好、作息規律的狗的神經系統裡。後者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裡便陷入了深度睡眠。

兩位科學家斷定,動物在清醒的時候會逐步積聚一種誘導睡眠的物質,“催眠素”(hypnotoxin),並希望以此能夠奠定睡眠的物質基礎。爾後胞壁酰肽和褪黑素的發現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這一點,即“睡眠的確是一種基於物質分泌的生理行為,而非單純的精神機制”。

熬夜,到底哪里不对了?

圖源:giphy

在我們聽起來,這可能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在精神世界尚未走下神壇的當時,這可是讓全世界震驚的大發現。

現如今,科學家一方面對於睡眠的重要性達成了大致的共識,但另一方面卻依舊沒法明確其重要性究竟源自何處。一些科學家推測大腦會在睡眠期間進入“排毒階段”,他們認為大腦在白天運作所產生的廢棄物只有在睡眠過程中才能以較高效率排出,以便讓大腦足以應對第二天依舊艱難的人生。

另一些理論則認為,睡眠有助於我們鞏固記憶,整個睡眠的過程就是大腦忘記無關信息,加固有用信息的過程,此外還有理論認為睡眠能夠讓身體釋放出生長激素,並使身體得以自我修復

當然還有其他試圖闡述睡眠意義的理論,比如睡眠是保存身體能量的一種方式,比如對於某些物種而言

睡眠有助於躲避掠食者。但是需要重複強調的是——我們至今對於為什麼要睡覺沒有一個明確答案。

熬夜,到底哪里不对了?

納瑟尼爾·克萊特曼(Nathaniel Kleitman)正在猛獁洞裡進行睡眠實驗,此人因發現並命名了快速眼動睡眠週期(REM)而被認為是現代睡眠研究之父,圖攝於1938年。圖源:NYT

因此在經過了50年對於睡眠的研究之後,同為REM發現者的威廉姆·德門特(William Dement)總結道:“關於我們為什麼需要睡眠,目前唯一確信且牢靠的理由是我們會犯困,一旦犯困,我們就會想睡覺了。

以睡眠為鑑,我們也許可以看到人類的某些行為習慣。即,所以能夠被我們人類能夠合理化的東西,在我們看來都是真實的。與此同時,我們認為是真實的一切,同時又是我們試圖合理化、試圖進行解釋的——在大部分時間裡,我們居然做得還很成功。

莊周隔著幾千年的烏煙瘴氣,在時間的小河畔扇動了兩下翅膀,稍作停留後在空中繞了個圈,就飛回了歷史中去。

目前已知的所有生物中,人類是唯一一種會故意剝奪自己睡眠時間的物種。除了那些努力想睡卻睡不著的人(醫學界現已發現大約84種不同的睡眠障礙),更多的人也不是睡不著,就是想再等等。

具體在等什麼呢?他們也不知道。就是想再等等,醞釀一下入睡的情緒。都知道熬夜不太好,但是我樂意。

熬夜,到底哪里不对了?

圖源:tumblr

並非不能理解。記得古龍曾經寫過這樣一個橋段:飯館,深夜終於打烊了。兩個廚子在一天的忙碌之後,窩在後廚面對面喝點小酒,舒展一兩個時辰。

“他們還活著,就是因為一天裡頭還有那麼一兩個時辰。”

被窩儼然成了許許多多當代疲憊青年的後廚。每個工作日早晨的甦醒都不是為了享受當天份的生活,而僅僅是為了趕個早高峰。忙忙、庸庸、碌碌,只有躺上自家床的那一刻,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不熬個夜,有時候還真覺得有點對不住易老年華。

博爾赫斯認為,睡眠是擺脫對世界的牽掛,而失眠是對活著和還將繼續活下去的恐懼。這般直給的闡述對於大部分對生活心懷美好希冀的當代人來說未免太過坦誠,以至於一時間難以接受。我們可以先看看在他之前的思想家們,是如何看待睡眠。

熬夜,到底哪里不对了?

圖源:tumblr

中歐最古老的大學布拉格查理大學,有個教授名為詹姆斯·希爾(James Hill)。此人在2004年曾經寫過一篇名為《睡眠哲學:笛卡爾、洛克與萊布尼茲》,其中關於睡眠的哲學討論尤為有趣。

(www.academia.edu/34679182/The_Philosophy_of_Sleep_The_Views_of_Descartes_Locke_and_Leibniz)

他指出,笛卡爾認為心靈是一種實體。既然是實體,那麼就意味著不會受到狀態變化的干擾(此處指的是入睡)而改變其實體性。因此,心靈的活動——思考則必須是連續的、不能間斷的。

既然對於笛卡爾來說“我”是因為“思”而存在,那麼無意識狀態下的睡眠又是怎麼回事?難道說一旦我們睡著了,“我”就不存在了嗎?笛卡爾進一步解釋道:即便是在最深程度的睡眠中,我們也並沒有停止思考。

相比之下,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的觀點則顯得更為樸素。他認為經驗告訴我們:睡眠中的我們真的沒有在思考,這就是事實,因此“每一次打盹都在動搖笛卡爾的學說”。

熬夜,到底哪里不对了?

約翰·洛克畫像。圖源:wiki

萊布尼茨則趕忙幫著笛卡爾論證其觀點的正確性,他認為:即便是在無夢的睡眠過程中,我們也是在思考的,只是這些思考過程大多是無意識的,因此不會留下記憶。

就像我們不經意間用餘光瞥到的一些事物,我們並不會注意它們是什麼。

一方面,據說萊布尼茨的理論對弗洛伊德起到了極大的啟蒙作用,從而催生了《夢的解析》。唉,不得不睡覺的我們居然只能藉助夢境——這麼一個自己無法控制的幻覺體驗,來幫助我們理解到底睡著之後都經歷了什麼。

而另一方面,雙方自成閉環邏輯的討論將關於睡眠的哲學命題帶入了虛無之地,因此也使得更多的哲學家對於睡眠話題避而不談。

這就顯得有點諷刺了:最容易讓人犯困的人文學科——哲學,居然對睡眠話題避而不談?隱隱約約中,自有一絲悲情在人間。

還是讓生物學家來拯救世界吧。

熬夜,到底哪里不对了?

圖自電影《唐老鴨的日記》。1954年

雖然科學家對於我們為什麼要睡覺還沒有達成高度共識,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完全放棄了對於睡眠之謎的研究。相反,正是由於謎團太多,而睡眠與每個人又都息息相關,因此它一直是熱門的研究話題。

我們從小就會被告知,每個人每天需要至少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然而近些年的多項研究卻表明,一個人每天所需要的睡眠時長,80%是由基因決定的,

這意味著並非每個人都有著整齊劃一的8小時睡眠需求。

(www.nature.com/articles/mp2014133)

(www.ncbi.nlm.nih.gov/pubmed/22942500)

此外還有研究發現,單一的基因突變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每天只需要睡6個小時,乃至更短的時間。除了睡眠時長以外,睡眠質量也會影響每天的睡眠量需求。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84988/)

但缺覺和熬夜,嚴格來說卻是兩個話題。前者所討論的是睡眠量的需求,而後者更側重於對晝夜節律的討論上。缺覺在幾乎所有語境下都不是一件好事,相比之下我們對於熬夜行為則無法一概而論。

熬夜,到底哪里不对了?

圖源:pinterest

2017年,美國莫爾豪斯醫學院發佈了一篇關於睡眠的研究報告。該項目從2003年便開始執行,一直到2014年整整收集了12年間5萬多名美國人的週末作息時間樣本。報告指出,即便是週末也依舊保持23:00之前入睡的受試者佔總人數的25%,而第二天1:00之後入睡的受試者同樣佔了25%。

(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78782)

由此可見,每個人的內源性晝夜節律的確會存在較大差異。也就是說,有的人天生習慣睡得早,有的人則天生習慣晚點再睡覺。今年一月份的一項報告則指出,這跟我們的基因息息相關。所以當你爸媽敦促你不要太晚睡覺的時候,你可以偷偷觀察一下他們是幾點睡的。

(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8259-7)

生物學家往往把習慣早睡早起的人稱為“晨型人”(morningness),把習慣晚睡晚起的人則稱為“夜型人”(eveningness)。

關於兩種不同睡眠習慣的研究並非近兩年才開始的事。1998年的一項研究就發現,

年輕的夜型人往往比年輕的晨型人有著更高的收入;1999年的一項研究則指出,相較於晨型人,夜型人可能有著更高的智商——即便智商測試是在早上進行的;2012年的一項研究更是發現,夜型人往往有著比晨型人更多的性生活……

(www.bmj.com/content/317/7174/1675?variant=full-text)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1886999000549)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1886912001420)

熬夜,到底哪里不对了?

圖源:tumblr

當然,相關性不代表因果性,這種研究最忌諱對號入座地去看。

但我們心裡都很明白——快節奏的當代社會在大部分時候仍然是一個對晨型人更加友好的社會——沒有哪個老闆或者老師會嫌你上班/小學來得太早,他們只會冷漠地告訴你不要再遲到。

如果你的的確確是更加適應凌晨3點睡覺,上午11點起床的夜貓子型選手,也許可以重新考慮一下找個更加適合自己的職業和生活方式了。

但是話說回來,不談劑量只談毒性還是耍流氓。再貓的夜貓子,也抵不住連續的熬夜。人是鐵飯是鋼,好好睡覺是碗熱湯。雖然說喜歡熬夜是一種對自己的生活節奏有著足夠把控的表現,但即便是在有得選的情況下,也需要當睡且睡。

但是的但是!如果你還是非得熬夜,那還不如與一群有趣的人一起在ASMR的超嗨體驗中感受極致美好的夜晚生活。

神奇的聚划算

集結夜癮青年,419之夜共赴顱內高潮

熬夜,到底哪里不对了?

這是一場由神奇的聚划算發起的

床上音樂節”主題線下活動,

親身探索ASMR所帶來的顱內高潮,

更有綿軟的、貼身的、興奮的、釋放的、未知的現場遊戲邀你把玩。

現場還有神秘嘉賓與你一起床上蹦迪!

趁夜嗨翻天,今夜不空床

掃描海報,戴上耳機,感受神秘的頻率

—— 看看你是哪種夜癮青年 ——

熬夜,到底哪里不对了?

—— 聯動品牌 ——

熬夜,到底哪里不对了?

讓夜更持久的套套 ~ 傑士邦 ~ 黃金持久,樂趣加倍

生米煮成熟飯專用大米 ~ 息縣坡 ~ 緩慢生長,口感軟糯

帶來今夜無所味的距離 ~ 妮維雅 ~ 止汗噴霧,長效留香

419之夜同款床墊 ~

喜臨門 ~ 4D多功能,貼身呵護

SKG ~ 瑪麗黛佳 ~ 青島啤酒 ~ 金紡

複製本句淘口令¥JvXqbAy7Dad¥,打開淘寶

或者手淘搜索“床上音樂節”

神奇趣物,一搜即得

熬夜,到底哪里不对了?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合作聯繫:微信號 liweitan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