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陝西美食“攪團”的傳說與吃法

陝西美食“ 攪團”的傳說與吃法

小的時侯,常常吃奶奶做的一種在鍋裡攪個不停的飯。很香!後來才知道這飯有一個怪怪的名字“攪團”。漿糊似的黃色麵糰,很軟很香,只是還沒等嚐到滋味就已滑下了肚皮。

陝西美食“攪團”的傳說與吃法

“攪團”是華州很常見的一道飯食,在農村勞累一天之後人們就會做一頓攪團,這飯有一道很麻煩的製作程序。所以在農村來說,懶婆娘們是不做這個飯的。攪團的製作方法,可以說非常簡單。但也不容易做得很標準,這就要掌握要領,在操作上下功夫。

先將水燒開後, 一把一把地把玉米麵均勻地撒入水中,邊撒面邊攪拌,要攪得十分地均勻,一點疙瘩也不能有。俗話說,攪團要好,七十二攪。攪團攪團,就在這攪字上,所以,攪就是關鍵。

陝西美食“攪團”的傳說與吃法

攪團這個飯食是怎麼來的,無從考證。聽老一輩人說過;傳說中是諸葛亮當年在西祁屯兵的時候[西祁就是今陝西的祁山縣];因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清閒無事,就在那裡大力發展農業,以供軍糧充足。老吃慣了地方的麵食,軍中都很厭倦了,也是為了調節軍隊士兵的想家情緒;於是諸葛亮就發明了這道飯食。不過那時的名字不叫攪團,而是叫“水圍城”。

別看它雖然是很普通的農家飯,但沒有多少人真正能吃好。

陝西美食“攪團”的傳說與吃法

吃攪團是一種很舒服的享受。很有講究。它不同於其他的食品,用筷子夾或叉子叉就能吃起來的,它必須用一種特殊的吃法,不會吃的人往往是會鬧出很多笑話的呢。攪團的吃法別緻多樣,但歸納起來不外乎熱吃涼吃兩種。開始吃飯了,要先把調料湯加在飯碗裡,不能加的太滿,要加一點點,然後才從鍋裡用勺子舀一勺攪團。這個樣子對於諸葛亮起的水圍城的名字很是象形。呵呵,真正的“水圍城”呢!吃的時候,不能吃的太快,太快就把嘴燙了,吃下去還把心口燙的不成,要慢慢的用筷子從整塊攪團的邊上,一點一點的夾,夾住再沾些調料水水,再送到嘴裡;因為全是軟面的,用牙咬不成,端起碗用筷子沿著碗壁往上撈,等撈到碗沿的時候嘴湊上去就是了,抿下,哈哈;就是不能用牙咬!慢慢的品味攪團的香味。很有意思吧?如此,便大功告成矣!

它的另外一種涼吃法。吃法變了,這攪團的名字也跟著變了。與這種吃法相隨的叫魚魚,用華州話叫“蛤蟆骨鬥”,即小蝌蚪的意思。

陝西美食“攪團”的傳說與吃法

吃“魚魚”時,需將剛做好的攪團從一陶質的漏盆自上而下漏下,然後漏到盆下的涼水容器裡。攪團從漏盆裡下來,就變成形如蝌蚪的“魚魚”。然後再把這些魚魚撈在碗裡澆上提前配置好的漿水湯,味道十分鮮美,且清涼可口,夏天吃之,十分舒服。所以每年夏天,華州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做漿水魚魚吃。

攪團在陝西關中農村普遍都有,但對於吃的方法及習俗,卻也是有一些大同小異的。有的地方吃法是將攪團盛在一隻大盤子裡,每人一小碗用醬油醋和辣椒油調成的汁子,然後一筷子一筷子地蘸了來吃。吃法有異倒也罷了,奇怪的是有些地方還給吃攪團定下了個“規矩”。說法是:“三十早上吃攪團,一年到頭夠攪纏。“總之,吃了這一頓攪團,這一年將不愁生活過於艱難。

陝西美食“攪團”的傳說與吃法

怎麼說呢,現在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而攪團卻沒有從人們飲食花樣繁多的生活中退下來,也沒有成為人們回憶過去的一種“控訴”,反而經過精加工後,成了吃膩了大魚大肉人們的美味佳餚,農家飯桌上有之,“農家樂”有之,城裡大酒店的餐桌上有之,誘使人們想了去吃,吃後又想,成為了人們的一種回味和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