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縣人的“錢錢”飯

“錢錢”是盂縣北部農村用豆類加工而成的食品,常用於熬粥或煮菜粥,當地人又叫錢錢飯。相傳,南宋年間,金兵進犯中原,被岳家軍打得一路北逃。在追殺過程中,宋軍負責軍需糧草的將領,發現沿路到處是薄而圓的豆片,斷定是金兵潰逃時糧草中漏撒的豆粒,被雨水浸泡又經馬踩車碾擠壓而成。宋軍一路收攏並洗淨熬粥,豐富了士兵們的伙食,提高了戰鬥力。岳飛一看這小而圓的豆片形似一枚枚銅錢,故起名為“錢錢”。

盂縣人的“錢錢”飯

提前將黃豆泡軟,撈出晾乾,然後撒在石碾上,推著碾軸將豆瓣碾扁,邊推邊掃邊鏟,等豆瓣被碾成像錢幣一樣的小圓片,“錢錢”便碾好了,然後晾乾,保存。

盂縣人的“錢錢”飯

首先將小米用涼水淘過後下鍋,再把錢錢煮進去,約二十分鐘即可,即可食用。愛吃稠而糊者尚需繼續熬煮,此為純錢錢飯。也有將蔬菜混入錢錢米中熬煮。諸如紅薯錢錢飯,土豆錢錢飯。紅薯錢錢飯是從農曆九月收穫紅薯到次年夏前。百姓以紅薯代替糧食做餐,先將水燒開,然後放進紅薯,待水沸後,再放小米,錢錢煮熬成稀狀或稍稠狀即可食用。

盂縣人的“錢錢”飯

還有就是將蔬菜混入錢錢米中熬煮,諸如紅薯錢錢飯,土豆錢錢飯。紅薯錢錢飯是從農曆九月收穫紅薯到次年夏前。百姓以紅薯代替糧食做餐,先將水燒開,然後放進紅薯,待水沸後,再放小米,錢錢煮熬成稀狀或稍稠狀即可食用。熬煮時不要去掉皮子,將壓好的豆錢錢直接涼水下鍋,注意觀察開鍋時千萬不要讓它溢出鍋外,這樣會流失營養,調節火候的同時用勺子不停翻攪,十多分鐘後下入洗好的小米,繼續煮至稠粥狀即可食用。

盂縣人的“錢錢”飯

由於豆錢錢和小米都含油性,又都屬於未軋出油性類芡狀物,混合與水加熱後,形成許多膠狀小泡,不斷向上翻滾就形成溢鍋了。當加入植物油後,起到了壓制和儲溫的效果,使親油性物質更親油,省時省火,煮出的錢錢飯會更好吃。

盂縣人的“錢錢”飯

錢錢富含維生素、粗纖維,營養滋補,深受大家喜愛。記得小時候年三十這天,對聯、剪紙貼上了,家家戶戶搗錢錢,暖乎乎的熱炕上,主婦在叮叮咣咣搗錢錢。老奶奶教小孫子:“搗呀搗呀搗錢錢,搗來錢錢過大年。”吃了錢錢飯,預示著來年盆滿缽滿,財源廣進,年年有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