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年味”的盂縣美食——油布袋

油布袋是盂縣人春節期間的主要食品之一,色呈金黃,綿甜利口,。每年年關,家家制作,戶戶蒸食,代代相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家鄉的油布袋。

帶著“年味”的盂縣美食——油布袋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盂縣勞動人民生活貧困,常年以玉米為主食。為了改變這種單調乏味的飲食,盂縣便創制了一種粗糧細制的食品。炸制時,為使麻油滲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稱“砍三刀”。又因其吃起來油香四溢,故又稱“油布袋”。

帶著“年味”的盂縣美食——油布袋

油布袋子的做法很有講究。往往要請有經驗的老者一起做。面如何發,若與玉米麵摻和要多少比例,炸的時候也要巧妙掌握火候。不然忽軟忽硬,忽糊忽焦,不好看也不好吃。現如今,過年的味道越來越淡了。大概只有在民間,在鄉村,年“過”的意義才顯現一些。我也執拗地認為,盂縣的年過得更有滋味,也更多回味。

揉麵

帶著“年味”的盂縣美食——油布袋

很多地方過年是將臘月二十三日作為過年臨界點。這之後,很多事情開始緊鑼密鼓進行了。盂縣民間流傳這樣的句子:“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寫春聯、二十九掃院子、三十日包餃子。”可謂小年臘月二十三祭灶神後日日的安排和講究。

帶著“年味”的盂縣美食——油布袋

這段諺語裡提到趕做活,我想也包括了炸油布袋子吧。這是盂縣北鄉村鎮的過年必做食品。雖說做油布袋子時間沒有定規,有早有晚,但年前一定是要做出來的。冬天放到院子裡的陶瓷大缸裡,蓋好壓住。除了保鮮還要以防貓、黃鼠狼偷吃。

帶著“年味”的盂縣美食——油布袋

說起油布袋,一般常會認為是五臺小吃“砍三刀”,但地處晉東地區的油布袋和晉北地區的砍三刀其實還是有些區別的,同是油食,盂縣的油布袋油漬時間會略久一些,所以顏色比砍三刀深一些,一般一次漬很多,日後蒸熟再吃,高粱面的香甜反而更香濃。

帶著“年味”的盂縣美食——油布袋

猶記得小時候,大半夜父親和二伯父在我家的窯洞火臺做油布袋子的情境。冬天寒夜,我們個個都給父親叫醒了,幾個腦袋一溜露出被窩,像烏溜溜的蠶豆,流著口水接住父親塞給我們的本年度第一隻油布袋子。

帶著“年味”的盂縣美食——油布袋

吃下第一口熱吞吞,香噴噴的油布袋子,真可謂世上最美味最香甜的味覺經驗了。那糯香,那黏軟真是上天的賜予。不管吃過的美食有多少,我依舊只能說,世上最好吃的莫過於糯軟噴香的油布袋子和母親做的大燴菜。

帶著“年味”的盂縣美食——油布袋

很多遊子每年都盼著回老家過年,因為家鄉的年過得更有滋味,也更多回味。誰不說咱家鄉好呢。只有回到老家才讓我不能控制飲食,甘願讓身體膨脹起來。這就是家鄉帶著年味的油布袋。

大家有何感想?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小編會認真閱讀每一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