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條約簽訂前,若非慈禧和李鴻章反對,他能打到日本本土

相信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清政府的興衰榮辱。當然,清朝起初雖說也有過“康雍乾”三朝的盛世景象。但是,由於中後期的滿清政府過於妄自尊大,並採取了閉關鎖國政策。最終,導致了滿清帝國逐漸脫離了世界發展的軌道。


馬關條約簽訂前,若非慈禧和李鴻章反對,他能打到日本本土

以至於後來在面對列強堅船利炮的時候,只能任其踐踏和欺辱。並且,還被迫簽下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其中,尤其是日本帝國主義給中國帶來的災難最為沉重。早在19世紀末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之時,日本對於中國的侵略便已然開始。


馬關條約簽訂前,若非慈禧和李鴻章反對,他能打到日本本土

事實上中日甲午海戰爆發的時候,其實兩國的軍事實力差距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甚至,中國當時的北洋艦隊實力還在日本艦隊之上)。因此,當時面對氣焰十分囂張的日本,清政府有許多的大臣還是主張過以武力反擊的方式,來抵抗日本的侵略和欺辱。譬如,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這位宋育仁先生,便是一位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


馬關條約簽訂前,若非慈禧和李鴻章反對,他能打到日本本土

宋育仁

早在1886年(也就是光緒十二年)的時候,宋育仁就考中了進士入朝為官。此後,他在做官期間一直都極力推行和支持著維新變法。而且,由於宋育仁的祖籍在四川富順。所以,他還有著四川歷史上“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稱謂。


馬關條約簽訂前,若非慈禧和李鴻章反對,他能打到日本本土

1894年時,宋育仁被派往出使歐洲。而正是這段出使期間的考察和學習,讓他對西方各國的制度有了深刻的瞭解。因此,他更為堅信只有通過改革和維新的方式,才能夠真正挽救清王朝。所以,當宋育仁聽說甲午海戰北洋艦隊慘敗的消息後,心中更是十分的憤慨。於是,宋育仁當即便向朝廷上書,直言要及時的對日本進行遏制。並且,他還想出了一個奇襲日本的計劃。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看一看,這個奇襲日本本土的計劃的具體內容。


馬關條約簽訂前,若非慈禧和李鴻章反對,他能打到日本本土

宋育仁認為如果清政府能夠堅持與日本對抗,日本則必會動用其全國之力出擊(因為,日本畢竟是一個小國)。那麼一旦等此時,日本本土則必然空虛,而清軍便可趁機對其本土發動進攻。屆時那些在前線作戰的日軍必然會被震懾,並迅速向日本本土回撤,而此時前線的危機自然也就迎刃而解(總之,就是類似於“圍魏救趙”這一類的策略)。


馬關條約簽訂前,若非慈禧和李鴻章反對,他能打到日本本土

事實上宋育仁為了能實現這一偉大的計劃,同樣也做了許多的實際行動。據說,他先是在歐洲購買了好幾艘軍艦,而且還招募了數千個水手。並且,還計劃將其偽裝成商團護衛艦,以這樣的方式來靠近日本海域。最後,等一切準備工作都辦得差不多之後,宋育仁便將自己的詳細計劃向朝廷做了彙報。同時他還聯繫了兩江總督劉坤一和張之洞等許多主戰派的大臣,希望能夠得到朝廷的支持和批准。


馬關條約簽訂前,若非慈禧和李鴻章反對,他能打到日本本土

只可惜當慈禧在看到他的回彙報之後,卻是十分的震怒。甚至,連李鴻章也是對此舉大為反對。因為,當時清政府已經在與日本進行和談,而在這個節骨眼上,若是讓宋育仁搞出這麼大的動靜,會讓朝廷的和談陷入被動。所以,慈禧當即便下令讓宋育仁立刻回國,並將他處罰降職。最終,清政府和日本完成了談判,並簽下了《馬關條約》。而宋育仁的這一身理想和抱負,也都自此成為了一場空談。


馬關條約簽訂前,若非慈禧和李鴻章反對,他能打到日本本土

此事距今早已是過去了足足一百多年,而關於“甲午戰爭”的記載史料,卻對於這件事基本沒有任何的記載。可即便是不會有任何的史料記載,如今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也會以宋育仁先生這樣的民族棟樑為榜樣,將自己一生的力量奉獻給我們偉大的祖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