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碗鄉村燴麵

印象中吃燴麵,多是兒時在鄉村走親戚時。遇上婚喪嫁娶,中午是大餐,晚上就吃燴麵。燴麵,有點群英薈萃的意思,廚師將中午剩下的殘湯剩菜,挑選有價值的攢在一起,然後一股腦地倒在毛邊鍋裡,鍋裡事先加入了大量的清水。毛邊鍋直徑一米多,通常是鄉村煮豬食的,洗刷乾淨就能派上用場。水煮沸以後,就可以把掛麵放入鍋裡再接著煮。掛麵都是乾麵,每根有一釐米寬,這樣才耐煮。如果是細面,三兩下就沒有魂了,成了一鍋麵湯。

來一碗鄉村燴麵

燴麵煮好以後,根據個人口味,可以再放點鹽巴就行,其他作料就不需要了。剩菜中有葷有素,有酸有辣,各種食材、口味雜糅在一起,居然調和出了人間最好的美味。在偌大的院壩裡,有人端著碗到處遊走,有人蹲在街沿邊上吃麵,有人坐在桌邊吃麵,有人站在桌邊不坐,一隻腳卻放在板凳上,姿勢隨心所欲,各有千秋。一人一大碗燴麵吃下去,乾淨利索,渾身冒汗。幾百人聚在一起,狼吞虎嚥地吃著燴麵,那場面實在壯觀。在那沒有冰箱保鮮的年代,煮燴麵成了消化剩菜最好的一種辦法,經濟實惠又好吃。

來一碗鄉村燴麵

最忙的是廚師,因為燴麵好吃,有些壯年男人要吃兩三碗才過癮。一口毛邊鍋不停地工作,鍋裡的湯料咕嘟咕嘟地翻滾著,整個院壩都氤氳在燴麵的滋味裡。小孩子都跑過去圍觀。他們端著海碗,嘰嘰喳喳地嚷著:“我要吃燴麵,給我來碗吧!”廚師們如臨大敵,他們惡狠狠地咒罵著:“誰家的娃娃誰帶走,要是開水燙到我可不管。”大人們可緊張了,於是三兩步跑過來,擰著孩子的耳朵拖起就走,邊拖邊罵:“丟人現眼的,你連燴麵也沒吃過嗎?明天開始,老子天天給你煮,吃到你發嘔為止。”語言雖然極端,但至少避免了一些安全隱患。燴麵起碼要煮三四鍋才能熄火。吃完燴麵,嘴巴一抹,大家這才腆著肚皮,打著飽嗝慢悠悠地扶老攜幼,各回各家。路上有人招呼,剛一張嘴就冒出燴麵的味道來,於是大家會心一笑,連“你吃了嗎”這句開場白也省略了。

來一碗鄉村燴麵

據說燴麵來頭不小,連一些皇親國戚也喜歡。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前,在一個隆冬雪天,患寒病落難於一農家。農家母子心地善良,將家養的麋鹿屠宰燉湯,又和麵想做麵條為李世民充飢。但追兵逼迫,形勢緊急,老婦人草草將麵糰拉扯後直接下入湯鍋,煮熟後端給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滿身冒汗,暖流湧身,不覺精神大振,寒疾痊癒,於是策馬謝別。李世民登基後,整日山珍海味倒覺不出什麼滋味,就想起吃過的農家母子做的面,想到他們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尋訪這對母子,以厚加賞賜。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找到了那母子。太宗又命御廚向老人拜師學藝。從此,唐宮廷御膳譜上就多了這救命之面。後來,因為麋鹿極其稀少,御廚只得取山羊代替麋鹿。於是羊肉燴麵便成為宮廷名膳,長盛不衰。

來一碗鄉村燴麵

羊肉燴麵是燴麵中的極品。燴麵的面是用優質精白麵粉,兌以適量鹽鹼用溫開水和成比餃子面還軟的麵糰,反覆揉搓,使其筋韌,放置一段時間,再擀成四指寬,二十釐米長的面片,外邊抹上植物油,一片片碼好,用溼毛巾覆上備用。這就是俗稱的水葉子面,如果是脫水掛麵,效果則會大打折扣。吃燴麵前先用筷子挑一下,感受感受燴麵的滋味,再一口一口地吃下去。如果能夠再抿上兩三口泡酒,那生活簡直就賽過活神仙了。

鄉村燴麵因為風味獨特,已經走進大街小巷,成了國人心目中的名小吃。一些好吃嘴兒,隔三岔五就去燴麵館啜一頓解解饞,幾天不吃燴麵,就跟丟了魂兒,缺了什麼東西似的,沒著沒落,不踏實,感覺沒吃飽。看大師傅下面也是一種美好享受,薄薄的面片,眨眼間拉成長長的薄條,像音樂家在指揮音樂,又似魔術師在玩高超的技藝。那白白的面片,上下翻飛,似游龍飛舞,像綵綢玩花,瞬間下鍋,還沒看清怎麼回事,面片已下鍋煮熟了。一大碗燴麵下肚,吃得滿頭流汗,打一個飽嗝,擦擦汗,拍拍肚,好舒服!

來一碗鄉村燴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