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江南人士眼中的潮州菜,相隔40時間的食味碰撞

對於一個土生土長的江南人而言,潮州是一個陌生的地方。不像離潮州不遠的廣州,人所共知。

朋友40年前初嘗潮州菜,並不在潮州,而是在佛山。記得那天早上從廣州出發,乘坐大巴來到佛山,先遊祖廟,中午時分走進一家飯店,店名早已忘記,但有一點很清楚,他們從廣州趕來此地的目的是吃正宗潮州菜。佛山雖不在潮州地區,但這家飯店卻以製作潮州菜而聞名。品嚐者是由當時商業部領導率領的一眾全國餐飲界的權威人士,一行人中他年齡最小,有幸忝陪末座。佛山的這家潮州菜館,難得有機會接待來自全國的資深同行,深感榮幸,遂將潮州菜中的代表作品,悉數奉上。

一個江南人士眼中的潮州菜,相隔40時間的食味碰撞

水晶龍蝦

然而一餐下來,少不更事的他,以江南人的封閉心態和習慣口味,一下子未能領悟潮州菜的特色和長處,感覺既沒有廣州菜的淡雅,也缺少東江菜的新鮮,色澤有些混濁,鹹中略帶甜味,僅此而已;認為在廣東菜的三大派系(即廣州菜、東江菜和潮州菜)中,潮州菜印象模糊,好在哪裡,說不清。

星移斗轉,直至若干年後,在餐飲業出現全國菜系大交流的浪潮中,潮州菜才悄悄嶄露頭角。記得最早的菜系入侵是粵菜北上,這是因改革開放初期,南方得風氣之先,粵菜隨之受青睞,成為時尚。潮州菜雖然不可與粵菜比肩,但在粵菜風行後期,不少餐館也開始有了潮汕風味的滷水冷盤,將豬肚、豬舌、禽類、雞蛋、豆腐乾等放滷水中燒煮,成醬紅色,改刀裝盤,口味不壞。如今,不少酒宴的第一道冷菜,仍沿襲這一模式。

一個江南人士眼中的潮州菜,相隔40時間的食味碰撞

想不到,讓他想起40年前品嚐的潮州菜,並對潮州菜重新評價的,是有一年春天在楊花飄舞的北京。在北京,不僅能輕易嚐到全國各地的風味,即使邂逅世界各國的美食也不稀罕。因此,那天朋友約他去吃潮州菜,並未引發其更多期待。

傍晚時分,華燈初上,走進門楣上寫有“潮汕小館”的飯店,雖稱小館,但進門發現並不小,且人氣十足,座無虛席。服務員讓他們稍等。等候時,他瀏覽了進門處一旁的滷水菜,畢竟是專業的潮州菜館,透過玻璃,看到那鋪排的、吊起的、正在裝盤的各色滷水品種,氣派非同小可。更引人的是滷水櫃外面的一排熱鍋,菜品燉在火上,鍋中沸騰,香氣撲鼻,都是潮州特色。這樣的佈局,不僅吸引眼球,誘人食慾,而且也便於顧客點菜。

一個江南人士眼中的潮州菜,相隔40時間的食味碰撞

終於坐下,首先感嘆京城餐飲業的火爆,吃飯還要等候,卻不料這看法立刻遭到其朋友的否定,說,“我領你來的都是旺店裡的旺店,在北京,冷清的飯店不少,甚至每天都有飯店關門。”原來如此,待吃好後才明白,這家潮汕小館要不火爆也難,感慨系之,如把這家潮汕小館原封不動搬到無錫,一樣火爆。

一行三人,點了滷水豆腐、幹煎雜魚、煎生蠔、海鮮粥以及蔬菜、甜食等。滷水豆腐是熱的,柔軟醇美。幹煎雜魚是海魚,潮州地處沿海,海鮮為主要食材。潮州菜譜中有香煎帶魚,這裡將帶魚改成雜魚,一字之改,匠心獨具,為什麼?一是魚的品種增加,每種魚吃起來有了差別;二是既稱雜魚,必小,小則更美。煎生蠔,又名“蠔烙”,當然是潮州菜中的代表了。

一個江南人士眼中的潮州菜,相隔40時間的食味碰撞

生蠔其殼怪異,卻是海鮮中的佼佼者,特點是鮮美無比,且特別嫩,只有用煎的烹調,才能恰到好處地保留食材中的水分和鮮美。曾在廈門吃過海蠣煎,牡蠣即生蠔,與潮州的蠔烙,完全是同根同源。眼前的一份煎生蠔,將潮州菜的千年歷史,以及深厚的地域文化和風味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的煎生蠔,別處無可複製,終於堅信,只要有蠔烙在,潮州菜就立住了腳跟,潮州菜就永不言敗。

一個江南人士眼中的潮州菜,相隔40時間的食味碰撞

最後上桌的海鮮粥,用海蝦和海蟹兩種食材,顯得大氣。海鮮煮粥是民間食風,流行於福建、廣東、海南等沿海地區,這家潮州小館做得極認真,味濃而鮮,無可挑剔。不能遺忘的還有那盤甜食,菜名已忘,是用紅薯和芋頭切成大塊,估計先在熱油鍋中炸過,再放糖水中長久熬煮,盛入盤中,包裹的糖水已成黏汁,入口,香甜滲入內裡,餘味無窮。朋友給它起了一個更通俗的名稱——蜜汁雙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