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紮根現實的理想主義:諾貝爾文學獎審美方向的嬗變


董元奔‖紮根現實的理想主義:諾貝爾文學獎審美方向的嬗變

始於190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是上世紀以來最具權威的國際性文學獎,獲獎作品基本上代表了世界文學特別是歐美文學的發展方向。任何一部偉大作品問世後都要先經歷數年、十數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社會反饋才會被諾貝爾文學獎發現,諾貝爾文學獎對偉大作品的評獎行為總是滯後於偉大作品的問世,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最初十一年卻是“迷失的”,它刻意迴避當時的主流文學——現實主義文學,脫離現實社會和現實政治,或迷戀過去,或僅僅是翹首仰望未來。直到1912年德國劇作家豪普特曼獲獎,諾貝爾文學獎才開始關注現實主義文學。

諾貝爾文學獎之所以能夠在1912年快速跟進文學發展主流,根本原因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帝國主義兩大集團瘋狂備戰砸碎了諾貝爾文學獎十餘年間相對忽視現實生活的文學觀,緊繃著的一觸可崩的國際局勢迫使諾貝爾文學獎開始把文學跟現實的社會、現實的政治和現實的人生相聯繫,從而更準確的把握住了文學的內在本質和走向。

本文將分三個部分闡述諾貝爾文學獎審美方向1912年開始的偉大轉變:諾貝爾文學獎在1912年之前的評獎方向;時局迫使諾貝爾文學獎直面現實主義;諾貝爾文學獎1912年對評獎方向的調整。


董元奔‖紮根現實的理想主義:諾貝爾文學獎審美方向的嬗變

一、諾貝爾文學獎在1912年之前的評獎方向

諾貝爾文學獎前十一年共有十二位作家獲獎(1904年兩人獲獎),這些作家對現實的關注度都明顯不足。他們大約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復古者蒙森、埃切加賴和顯克維奇,獲獎作品以歷史學著作和歷史小說、歷史劇為主。

1902年獲獎的德國人蒙森的最主要成就是對古羅馬歷史的研究,他的獲獎作品是《羅馬史》,此書深刻揭示了古羅馬社會的民主思想、科學意識和藝術精神。1904年獲獎的是西班牙戲劇家埃切加賴,他的戲劇作品既遵循歐洲古典戲劇的“三一律”原則,矛盾衝突集中,又崇尚古希臘的悲劇精神,營造感傷氣氛。1905年獲獎的波蘭小說家顯克維奇的代表作是歷史小說三部曲《火與劍》、《洪流》和《伏沃竇約夫斯基先生》。

第二類是浪漫主義作家,包括消極浪漫主義抒情詩人米斯特拉爾、卡爾杜齊和積極浪漫主義童話作家拉格洛夫、海澤。

1904年獲獎的法國詩人米斯特拉爾的詩歌主要描寫自然景物,抒發鄉土情懷,營造田園牧歌式的的生活情調。1906年獲獎的意大利詩人卡爾杜齊的詩歌在內容上多追憶青春時期的愛情悲歡,藝術上則效仿古希臘、古羅馬詩歌的體式。瑞典作家拉格洛夫和德國作家海澤分別是1909年和1910年的獲獎者,他們的獲獎作品《尼爾斯的奇遇》和《特雷皮姑娘》是童話小說,以“高貴的理想主義”、“豐饒的想象力”為典型特徵。

第三類是唯藝術論者蘇利·普呂多姆、奧伊肯、梅特林克,他們的作品以高冷的思辨性為主要特色。

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獲獎者、法國詩人蘇利·普呂多姆把科學精神和哲學思辨引入詩歌創作,反對詩歌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倡導“為藝術而藝術”的象徵主義,要求“心靈與智慧的冷靜結合”。1908年獲獎的德國作家奧伊肯同樣是唯藝術論者,主張用哲學的思辨使文學作品以唯美的方式主導讀者“精神世界的發展過程”。1911年獲獎的比利時作家梅特林克的作品大多宣揚生命的無常,藝術上把象徵主義引入戲劇和詩歌創作,追求深邃的靈感。

諾貝爾文學獎評獎機構把這三類作家統稱為“具有理想主義傾向”的作家。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三類作家的獲獎作品總體上都是脫離現實生活的,這些作家並不是不願意走進現實社會,他們也是反對資本主義現實社會的,但是他們看不到現實社會的出路和未來。於是,復古主義者回到古代去尋找慰藉;消極浪漫主義者希望用田園生活的“唯美”沖淡現實社會的醜惡;“積極”浪漫主義者則以對未來的天真幻想麻痺自己。我們並不是說這些作家不夠偉大,他們在自己的藝術追求領域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他們能夠獲獎,原因還在於諾貝爾文學獎並不太關注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只頒給在世的作家,那麼,1901至1911年是不是沒有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在世呢?當然有,易卜生1906年才去世,列夫·托爾斯泰、馬克·吐溫和歐·亨利都是1910去世的。此外,高爾基的代表作《母親》早在1906年就發表了;1928年才去世的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絲》更是早在1891年就發表了。上述這些未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的文學成就應該高於諾貝爾文學獎前十一年間多數獲獎者。

當然,諾貝爾文學獎前十一年的獲獎者中也不是沒有具有現實主義思想傾向的作家,只是不太引人注意。1903年獲獎的是挪威戲劇家比昂松,他跟易卜生是兒女親家,也跟易卜生一樣寫社會問題劇,但是他的成就遠不如易卜生,而且諾貝爾文學獎授獎於他的理由是他的作品具有“高貴的筆調”、“新鮮的靈感”和“純潔的精神”等藝術層面的特徵,這顯示出諾貝爾文學獎即便對現實主義作品關注了也不能到位。而1907年英國詩人吉卜林獲獎的原因是他的作品真實表現了英國軍隊在殖民印度過程中的征戰業績,這樣的現實生活即便放在當時也是不宜獲獎的,它起碼諷刺了另一項諾貝爾獎——和平獎。

董元奔‖紮根現實的理想主義:諾貝爾文學獎審美方向的嬗變

二、時局迫使諾貝爾文學獎直面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文學之所以在1830年前後成為歐美文學的主流,根本原因在於1830年的法國“七月革命”揭開了西方社會生活的新篇章。

經過文藝復興運動三百多年的洗禮,從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歐洲爆發了旨在推翻封建制度的資產階級革命,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資產階級領導工人和農民與封建地主階級和教會進行了長期不懈的鬥爭。1638年,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政權;1789年,法國召開三級會議,資產階級和封建階級分享了統治權;美國則通過獨立戰爭於1783年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權。處於上升階段的這一時期的資產階級朝氣蓬勃,這一時期的主流文學先是古典主義,它批判封建主義、頌揚資產階級自由和民主精神,彌爾頓、莫里哀、布瓦洛等是代表作家;後是啟蒙文學,它宣揚資產階級產業革命引導下的追求財富的冒險進取精神、科學與理性精神、平等與博愛精神,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歌德等是代表作家。

隨著資本主義的繼續發展,依舊相對強大的舊勢力越來越起到妨礙作用,於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持續推進,發動了針對整個歐洲封建階級的資產階級大革命,這場革命從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到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覆闢的波旁王朝,持續約四十年,其間革命高潮是1799-1814年的拿破崙帝國。革命的前期也就是1814年前,革命呈現膠著狀態,異常殘酷,歐洲瀰漫著恐怖氣氛,這一時期的文學以懷舊的、崇尚田園牧歌的消極浪漫主義為主,代表作家是“耶拿派”、“湖畔派”。革命的後期,各國紛紛效仿拿破崙革命,歐洲封建勢力土崩瓦解,資產階級革命即將獲得全面勝利,這時期人們激情四溢,對未來充滿不切實際的狂想,消極浪漫主義發展成為積極浪漫主義,代表作家有雪萊、拜倫及早期的雨果、早期的普希金等。

浪漫主義文學往往忽視甚至逃避現實,把命運寄託於過去、鄉村、所謂純藝術世界或者虛無縹緲的未來,諾貝爾文學獎前十一年的三類獲獎作家基本上都是這樣的作家。其實,無論是消極浪漫主義還是積極浪漫主義,從1830年前後開始都不再成為歐美文學的主流了。早在拿破崙革命期間,在軍事上節節勝利的形勢下,志得意滿的資產階級就開始排斥其同盟軍——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並在打擊歐洲其他國家的過程中奴役當地民族。1830年以後,隨著資產階級政權漸趨穩定,各國資產階級徹底撕下了虛偽的面紗,瘋狂壓榨本國工人、農民,並相繼走上爭奪殖民地的擴張道路。配合社會生活的變化,1830年前後,歐美各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浪潮不約而同的轉向批判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文學大師雨果、普希金分別以批判現實主義鉅作《巴黎聖母院》(1831年)、《葉普蓋尼·奧涅金》(1831)融入以巴爾扎克《朱安黨人》(1829)、斯丹達爾《紅與黑》(1830年)、希爾德烈斯《白奴》(1830)為代表的風起雲湧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潮之中。

從183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為了謀求資本增值的最大化,各資本主義強國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瘋狂瓜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殘酷壓迫和剝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激起當地人民的激烈反抗。資本主義列強內部也不平靜,勞資矛盾時常激化為工人罷工甚至工人暴動。同時,各國爭奪殖民地的過程中也存在著錯綜複雜的矛盾,特別是法德爭奪歐洲霸主的矛盾、英德平衡歐洲大陸的矛盾、俄奧爭奪巴爾幹半島的矛盾。二十世紀初,在諾貝爾文學獎開始頒發的最初幾年,列強的諸多矛盾疊加在一起,各國瘋狂製造軍艦、飛機、坦克、大炮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強化戰爭機器,一場可怕的世界大戰隨時都將爆發。懷舊已經滑稽,田園牧歌無異於痴人說夢,童話般的未來難以想象,隨時都要崩塌的現實世界迫使諾貝爾文學獎直面,直面現實,就要關注現實主義文學。

董元奔‖紮根現實的理想主義:諾貝爾文學獎審美方向的嬗變

三、諾貝爾文學獎1912年對評獎方向的調整

時局迫使諾貝爾文學獎關注現實主義作家,19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評獎方向開始調整了,獎金授給了德國劇作家、詩人豪普特曼。

豪普特曼出身於中下等家庭,他的早期創作深受法國左拉自然主義的影響,崇尚精雕細刻的細節描寫,1889年他二十七歲時創作的《日出之前》使他贏得德國自然主義戲劇大師的稱號;後來他又研究了列夫·托爾斯泰、易卜生等高度關注並思辨現實生活的現實主義巨匠的作品,於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相繼創作了《織工》、《賴皮》、《弗洛裡安·蓋爾》等現實主義劇作,奠定了他的國際地位。豪普特曼的獲獎作品是他於世紀之交所寫的《沉鍾》,這是一部帶有現實主義、象徵主義和浪漫主義綜合色彩的詩劇。其現實主義表現在作品反映了基督教與科學社會的不協調,反映基督教與人們現實生活和當代情感的矛盾衝突;浪漫主義表現在作品對古希臘文明的嚮往,反映了一次大戰將要爆發前作家對現實世界的悲觀情緒;象徵主義則表現在作家使用了“山上”、“山下”、“女精靈”、“巫婆”、“老樹”等許多具有象徵意味的意象,特別是作為引領全劇主題不斷深化為基督教必然滅亡的象徵性意象“沉鍾”。

由豪普特曼的獲獎可以看出,諾貝爾文學獎在關注現實主義的同時,依然兼顧傳統評獎觀念,諾貝爾文學獎1913年延續了這一立場。1913年的文學獎授給了印度詩人、小說家泰戈爾,泰戈爾的作品同樣是現實主義、象徵主義、浪漫主義三種創作方法的雜糅。泰戈爾的作品大多取材於現實生活,反映了印度人民在殖民和封建種姓制度雙重壓迫下的悲慘命運,反映了印度人民逐漸覺醒的過程,這是其現實主義。泰戈爾作品的浪漫主義表現為作者的樂觀主義,他從佛教觀出發,相信善的巨大力量,認為只要印度全社會成員一心一意行善,印度精神文明就終將戰勝西方物質文明。當然,源於甘地思想的泰戈爾的這種浪漫主義也是消極的,雖然他自己認為是積極的。泰戈爾的作品大量使用象徵主義手法,象徵意象都取自日常生活,而且他還用冥想的薄紗籠罩著他的象徵性意象,這使得他的作品別具唯美色彩。

在關注了現實主義的同時,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還對懷舊情懷、浪漫主義、唯藝術論等所謂“理想主義”念念不忘呢?雖然兼容幷蓄並非不好。

首先,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戰爭雖然已箭在弦上,但是畢竟尚未爆發。包括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專家在內的患得患失的資產階級上層長期養成了傲慢的習性,他們懷著僥倖心理看著現實世界,他們認為戰爭也許不會爆發,這種情形就好像近來包括特朗普當局在內的歐美各國以所謂“新冠肺炎是黃種人病”的掩耳盜鈴的方式對待新冠病毒一樣,即便歐美各國紛紛被病毒“攻陷”了,特朗普還“天真”的認為復活節那天可以解除封城並復工,同時,他還認為中國疫情的解除存在虛假性。在授獎給泰戈爾時,諾貝爾文學獎給出的理由中有泰戈爾“那充滿詩意的思想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蔑視印度人的意味十足。

其次,諾貝爾文學獎沒有真正領悟諾貝爾關於設立文學獎的遺囑的精神。諾貝爾要求把文學獎授給“創作了具有理想主義傾向的”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前十一年的獲獎作品大多是懷舊的,有的甚至是帶著感傷的情緒懷舊;即便是那些嚮往未來世界或藝術世界的作品,作者也並不相信那些世界存在,無非是逃避現實而已。這哪裡是什麼理想主義?這是頹廢的理想主義!只有那些直面現實矛盾的作品,才能引起全社會人對現實不足之處的警醒,從而解決現實矛盾,而理想世界就是現實矛盾解決之後的世界。當然,理想世界還會有新的矛盾,因此,所謂理想主義是相對的,它永遠走在人們解決現實矛盾的路上。

董元奔‖紮根現實的理想主義:諾貝爾文學獎審美方向的嬗變

自從1912年調整了評獎方向,諾貝爾文學獎基本上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了。1914年諾獎暫停,1915年及以後獲獎的許許多多作家如羅曼·羅蘭、漢姆生、法郎士、葉芝、蕭伯納、托馬斯·曼、劉易斯、艾略特、羅素、海明威等等不可勝數,都是使用包括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以及後來的各種現代主義在內的多種創作方法進行文學創作的,這樣,以多樣化的藝術手法表現現實生活,浪漫的暢想才不會流於頹廢,浪漫的暢想才“具有理想主義傾向”。



【說明】插圖來自頭條免費圖庫(編輯:董堯、霜嬋、豐漁)




董元奔‖紮根現實的理想主義:諾貝爾文學獎審美方向的嬗變

【作者簡介】董元奔,1971年生於江蘇宿遷,傳統文化學者,網絡知名作家。世紀初曾在教育主管機關從事文字工作,後創辦江蘇省某著名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培訓機構,十餘年間一直居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第一線,多次受到省級以上表彰,事蹟多年載入《江蘇教育年鑑》。2016年始結廬鬧市做自由寫作者,在各類媒體特別是新媒體發表作品二百餘萬字。學業主攻唐宋文學,兼涉中外文史哲諸領域,主要寫作文學論文、文史隨筆、詩詞等。世紀初曾有論文獲人民日報專題徵文一等獎;2019年以來先後有五十餘篇論文獲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獎,由此獲“深度長文精選頻道創作者”、“青雲實力派創作者”等稱號,並被特邀為頭條參賽作品評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