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榮格心理學的勝場

文学:荣格心理学的胜场

魔法師榮格

弗洛伊德和榮格給現代文學與藝術提供了靈感。他們也是現代主義的參與者、觀照者,特別是榮格。彼得·蓋伊自稱是“弗洛伊德的忠實追隨者”,他的大多數著作都圍繞著弗洛伊德而展開。但在《現代主義:從波德萊爾到貝克特之後》(2008)中,他提到弗洛伊德在1928年的一篇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中承認:“在小說家和詩人面前,精神分析必須繳械投降。”

事實並非如此。

文學也是榮格心理學的勝場,榮格揭示了更深層次的人類共同心理的反抗,如果採用榮格心理學的視角,可以對現代主義有更深入的理解。

藝術作品是個人的創造,但在被創造出來後就不再屬於藝術家個人。在漢譯本《心理學與文學》中,榮格說:“藝術是一種天賦的動力,它抓住一個人,使他成為它的工具。藝術家不是擁有自由意志、尋找實現其個人目的的人,而是一個允許藝術通過他實現藝術目的的人。他作為個人可能有喜怒哀樂、個人意志和個人目的,然而作為藝術家他卻是更高意義上的人即‘集體的人’,是一個負荷並造就人類無意識精神生活的人。為了行使這一艱難的使命,他有時犧牲個人幸福,犧牲普通人認為使生活值得一過的一切事物。”

榮格把藝術家當作藝術天賦的寄主,寄生的天賦控制了藝術家。這段話也適合評價榮格和他的心理學。他受到內心驅動,這種能力被稱為天賦。如果沒有天賦,刻苦不能夠有大的創造。在這個意義上,藝術屬於神秘主義。

黑塞:掙扎的精神病患者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是一個經歷過嚴重精神危機的小說家和詩人,還不到15歲的時候試圖自殺,被父親送進精神病院。他的小說中的人物也多是精神病患者。《在輪下》(1906)是黑塞的青春期半自傳體小說。在這部小說中,約瑟夫·吉本拉特是一位商業才能平平的中間商,“真誠地由心底崇拜金錢”,“對上帝和官府均懷有適度的敬仰”。黑塞說,約瑟夫和任何鄰居都沒有區別。他又說:“(約瑟夫)對一切更自由、更美好的事物,一切精神上的事物,因嫉妒而產生的本能的敵意,也都和全城的其餘家長無分軒輊。”這種思想的統一是小說的背景。小說的主角是約瑟夫的兒子漢斯。

聰明的漢斯被寄於希望。他參加補習、考試,進入神學校,又要為升入神學院做準備。同學海爾涅是潛伏在漢斯的無意識之中的另一個自我。海爾涅熱愛自由,批評周圍的一切,後來逃離神學校。而耗盡精力的漢斯不得不退學。他企圖上吊,最終溺水而亡。

國民的平庸是漢斯“在輪下”的原因,也是德國捲入希特勒輪下的原因——雖然小說發表的時間甚至早於一戰。

一戰之後,黑塞用筆名發表小說《德米安》(1919),也是《在輪下》那樣的兩個少年的故事。辛克萊生活在黑暗世界之中,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接受來自“光明世界”的德米安的指導。這兩個世界也是衝突中的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小說中的其他人物都是辛克萊的自我的投射。克羅默是惡的象徵,操縱辛克萊;貝雅特里斯是一個意象,同名者有但丁《神曲》在地獄中引導詩人的女性;愛娃是德米安的母親,也是辛克萊的情人,引導辛克萊在愛慾中達到與自我的同一。當辛克萊不再需要德米安的指導時,他進入精神的世界、自由的世界。

《德米安》是關於兩個對立世界統一的故事,其中有老子哲學的影響。黑塞出生在德國南部的施瓦本,他的父親是新教牧師。他的外祖父長期在印度傳教,他的母親出生在印度。因此,黑塞自幼已接觸到印度哲學,在1922年寫了小說《悉達多》,一部關於佛陀的故事,但又不完全是。

黑塞在精神上認同東方。1922年,在給作家茨威格的信中,黑塞說:“(《悉達多》)穿著印度的外衣,但其智慧卻更接近老子而不是悉達多。”1929年,他在給衛禮賢的一封信中說:“如果要我坦白幾個重要的曾經對我發生持久影響的經歷,那麼,他們大概是尼采、印度人(博伽梵歌和奧義書)、您翻譯的中國著作,大約還有弗洛伊德和榮格接觸和推動。”黑塞在晚年寫的自傳(實際上只是一份簡歷)中說:“在西方哲學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有:柏拉圖、斯賓諾莎、叔本華和尼采;還有歷史學家布克哈特對我也有影響。但他們對我的影響都不及印度和中國的哲學那樣大。”

《德米安》的辛克萊痊癒了,黑塞還在掙扎。《荒原狼》(1927)是一部關於無意識的小說,也有相互交織的兩個世界:現實和魔法劇院。小說的主角哈立·哈勒是一位中年知識分子,也是有自殺衝動的精神病患者,處於理性和慾望的緊張對立之中。他在“只供狂人觀賞”的魔法劇院看到一篇論文《論荒原狼》,從此自稱“荒原狼”——那實際上是他心中的野蠻力量。在夜半的舞廳裡,他遇到一位美麗姑娘,猜出她的名字是赫爾米娜——黑塞之名赫爾曼的陰性拼寫,是他的靈魂。在赫爾米娜的引導下,荒原狼經歷各種魔幻場景,最後殺死赫爾米娜遠去。

病態、絕望的20世紀

德語文學在20世紀前半期的基調是壓抑的,如卡夫卡的《城堡》(1914)和《審判》(1918)、亨利希·曼的《臣僕》(1914)、托馬斯·曼的《魔山》(1924)、黑塞的《荒原狼》(1927)、穆齊爾的兩卷本《沒有個性的人》(1930、1933)等等。這些描述病態的小說都不是輕鬆的讀物。

穆 齊 爾 (Robert Musil,1880-1942)得到同行的推崇,卻在去世後多年才贏得巨大聲譽。這位奧地利人在柏林大學研讀哲學和心理學,博士論文導師是卡爾·斯圖姆夫(Carl Stumpf)。斯圖姆夫是布倫塔諾的學生,與胡塞爾和弗洛伊德同出一門。穆齊爾對中國有特別的好感,部分原因是他閱讀衛禮賢翻譯的中國經典。他還為衛禮賢翻譯的《金花的秘密》寫過評論。下文會提到榮格為這個譯本寫的長篇序言。

從這些小說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德語國家彷彿是一個巨大的精神病院,滿街都行走著平庸的病人,極少數作者則是拒絕分享那個偉大時代快樂的病人。他們被國家排斥,也遭到愛國同胞們的譴責。這是心理醫生弗洛伊德、榮格出現的背景,也是希特勒出現的背景——希特勒是失敗的藝術生、精神疾病患者。

在德語區的東邊,俄語文學家筆下多是關押另一種病人的流放地、古拉格。這些不肯屈服於時代的病人飽受折磨,也記錄了民族的苦難。黑塞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過去詩人中距離精神分析學原理最近的。黑塞在《藝術家和心理分析》(1918)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僅在直覺上走到了弗洛伊德和他的學生面前,而且也已經具有某種實踐這種心理學的技術。”這是因為俄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病人吧。

德國作家豪克(Gustav RenéHocke,1908-1985)發表《絕望與信心——論20世紀末的文學與藝術》,一本主要討論歐洲文藝的小書。那些沒有歷經精神絕望的文化,可能只是歷史的姍姍來遲者,或者不被允許表達絕望。傑出的文學家和藝術家總是敏銳的極少數、民族的先知。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的群眾都信心滿滿。豪克認為,在焦慮之夢中也有信心。他說:“關於這一點,弗洛伊德和榮格都沒有給予令人滿意的說明。顯然在無意識中存在著某種希望和信心的生命因素。”他指出,如果文學和藝術只表現絕望,那只是表現了生命的一半。

《絕望與信心》出版於1974年,那時20世紀還剩下1/4多,作者豪克也將在世紀末到來之前去世。因此,這個“世紀末”不是時間的,更多是世紀末的絕望。信心只是豪克寄予的希望。現在對21世紀初的文學與藝術做出全面評論為時尚早,但歐洲當前的政治和社會的諸多問題顯示,歐洲還沒有走出對自身文化的“絕望”。在一些非基督教文化中,宗教有替代品,例如權力。權力的衰退也會引起崇拜者的精神疾病。

藝術可以反映絕望,也製造信心。在《心理學與文學》中,榮格指出希望的各種原型。他說:“這類原型意象舉不勝舉,然而除非由於普遍觀念的動搖,它們絕不可能被召喚出來,顯現在人們的夢和藝術作品中。每當意識生活明顯地具有片面性和某種虛偽傾向的時候,它們就被激活——甚至不妨說是‘本能地’被激活——並顯現於人們的夢境和藝術家先知者們的幻覺中,這樣也就恢復了這一時代的心理平衡。”

馬爾克斯:縈繞不去的魔咒

在拉美,作家們用另外的風格記錄他們的家族和國家。哥倫比亞作家加 西 亞·馬 爾 克 斯(García Márquez,1927-2014)創造了魔幻現實主義。他流傳最廣的小說是《百年孤獨》(1967)。這是一個家族七代人的故事。小說的第一句被各種模仿:“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上校的意識從遙遠的未來回到過去,作家由此開始布恩迪亞家族歷史的敘述。

父親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這個家族的第一代。冰塊是吉卜賽人帶來的。那個下午不是吉卜賽人第一次來到馬孔多——沼澤之中的一個小村莊。此前,父親在鬥雞之後殺死嘲笑他的家族豬尾巴的輸家,為了躲避一再出現的死者,他在逃跑路上和同夥定居在馬孔多。在觸摸滾燙的冰塊之前,父親還曾被吉卜賽人的星盤、鍊金術吸引,用家畜換下這些神奇的物件,卻沒有得到承諾的結果。在榮格心理學中,星象學和鍊金術揭示了通向無意識的路徑。

上校的父親(小說中人物多有相同的名字,在此只能這樣說,以避免混亂)不甘心居住在馬孔多,他要尋找通向文明世界的大海。在路上,“遠征隊的人們被最古老的回憶壓得喘不過來氣。”他們終於到達海邊,但是,“他的夢想終於破滅,這灰白骯髒、泡沫翻騰的大海,不值得為之冒險和犧牲。”這句話也可以用來象徵20世紀烏托邦的破滅。

上校父親的故事只是這部小說的開始部分。這位父親的堂兄弟有一個豬尾巴。這個家族的第七代在出生時又長著一個豬尾巴,還是嬰兒時就被螞蟻吃掉。布恩迪亞家族的男性都不得善終。在小說的最後,布恩迪亞家族的命運將被破譯,這好像弗洛伊德和榮格用揭示無意識來治癒病人。但馬孔多這座鏡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在此之前將被颶風抹去。布恩迪亞家族將從世人的記憶中消失。

馬爾克斯希望魔咒消失,但事實沒有遂他的願。他為拉美眾多的專制者們寫了《族長的秋天》(1975),他認為這是自己最好的小說。對權力的迷戀是一種精神疾病,現實又被他們的病態扭曲,而專制者製造的殘酷現實同時也在扭曲他們自己。所以,這部小說也是魔幻的,雖然作者為此收集了大量歷史資料。在扭曲的時空之中,魔幻比寫實更接近人們感受到的現實。

博爾赫斯:無意識中的時間和宇宙

魔幻是虛構的,也是真實的。拉美並不特別。在另外地方的小說中,例如《第22條軍規》(1961)、《大師和瑪格麗特》(1966)、《1984》(1949)等等,也都存在著魔幻般的現實,但很少涉及到無意識。談到文學中的無意識,不能不提到豪爾赫·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按出生之年算,博爾赫斯比馬爾克斯年長一輩。

博爾赫斯是一位博學的作家,長期在阿根廷擔任市立和國家圖書館館長。很難說他受到榮格的直接影響,雖然他在瑞士度過少年時期。如果博爾赫斯不瞭解榮格,那麼,他的詩歌和小說則成為支持榮格心理學的獨立證據。如果從榮格的視角閱讀博爾赫斯,讀者將更容易理解他的作品。

博爾赫斯的祖輩在反抗獨裁的戰鬥中死去。在《我用什麼才能留住你》中,詩人獻給情人的是他的家族史:“我給你我已死去的祖輩/後人們用大理石祭奠的先魂/我父親的父親/陣亡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邊境/兩顆子彈射穿了他的胸膛/死的時候蓄著鬍子/屍體被士兵們用牛皮裹起/我母親的祖父/那年才二十四歲/在秘魯率領三百人衝鋒/如今都成了消失的馬背上的亡魂。”

詩人真實的家族史在這首情詩中佔有主要位置。與《百年孤獨》中布恩迪亞家族的男性相比,詩人的祖輩經歷的似乎是另一種生與死,其實沒有大的不同,他們都被國家歷史挾裹而去。博爾赫斯給予情人的、屬於他個人的則是“一個久久望著孤月的人的悲哀”。此外,他寫到:“我給你我的寂寞/我的黑暗/我心的飢渴/我試圖用困惑、危險、失敗來打動你。”這些寂寞、黑暗、危險有多少來自沉積在詩人心中的家族記憶?

詩是不可翻譯的。絕大多數詩在翻譯中失去原有的美妙而變得平淡。讀者最多隻能像讀散文那樣去理解翻譯的詩。不過,博爾赫斯給了譯詩一個方便之處。評論家指出,博爾赫斯的詩像散文,而他的散文像詩。《小徑分岔的花園》(1941)收錄七篇小說,合在一起也只是一本小冊子。這些小說都沒有清晰的情節,好像是夢中痴語。其中有《通天塔圖書館》。這座無數層的圖書館是博爾赫斯的宇宙意象,每一層“由許多六角形的迴廊組成”。重複而且連接的正六邊形組成穩定的結構,可以無限擴大。人們猜測有一本書是所有書的總和,但只有一位圖書館員翻閱過。這說明確實存在這樣的宇宙秘密,只有一人知道。

博爾赫斯還把圖書館看作監獄和天堂——宇宙由此組成。《贈禮之詩》說:“我漫無目的跋涉在這盲目的/圖書館,這座高大而幽深的監獄。”他又說:“我,總是在想象著天堂/是一座圖書館的類型。”他意向中的圖書館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地方,有無數藏書、無數秘密,就像人的無意識。《小徑分岔的花園》中有《環形廢墟》。一個外鄉人夢見自己在一個環形階梯劇場的中央。劇場像是一座毀壞的廟宇,階梯上坐滿了學生,鴉雀無聲,他們的臉彷彿在幾個世紀之外。他在給學生們講解“解剖學、宇宙結構學、魔法”。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的原型是圓的,例如曼陀羅。博爾赫斯要探索的不僅是宇宙,更是潛藏在內心之中的人類秘密。他的《詩藝》也出現這一圓形主題:“靈魂(那麼我告訴自己)會以一種秘密而充分的方式,懂得/它是不朽的,它巨大而沉重的/圓環無所不包,無所不能。/比這渴望更遠,比這首詩更遠,/無窮無盡的宇宙在等待著我。”

這本小說集中還有《小徑分岔的花園》,博爾赫斯稱之為“偵探小說”。故事說,在一戰期間,一位德國間諜,青島大學的前英語教師餘準博士,探知英國的炮兵陣地在艾伯特(地名)。他要刺殺漢學家艾伯特(姓)向德國傳遞情報。餘準不認識艾伯特,艾伯特卻知道餘準的曾祖父彭 。艾伯特把他請進書房,向他講述彭 的歷史:彭 當過總督,精通天文、占星以及士大夫的一切知識和技能。但彭拋棄了這一切,閉門不出,要寫一本小說,建一座迷宮。迷宮即小徑分岔的花園。

這個花園其實是一部小說。漢學家艾伯特說:“誰都沒有想到小說和迷宮是一件東西。”這兩者都有無限可能。艾伯特從彭 留下的一張寫著小楷的紙上發現:小徑分岔的花園就是他那部留給後人的小說,是“時間而非空間的分岔”。艾伯特告訴餘準:“時間永遠分岔,通向無數的將來。”他們又說了一會,餘準要求再次看那張紙,在艾伯特轉身的時候開槍殺死了他。他被隨後趕到的偵探抓住,被判絞刑。《小徑分岔的花園》是一篇關於時間的小說,也是關於小說的時間。分岔的時間產生無數可能的空間——現代物理學家提出有平行宇宙;時間也不再是單向的。誰知道餘準殺死的不是他自己呢?畢竟,艾伯特洞察到他的曾祖父製造的秘密,而這本來應該是這位曾孫的責任。

博爾赫斯的詩《謎語》說:“今天吟唱著詩篇的我/明天將是那神秘的,是死者,/居住在一個魔法與荒漠的/星球上,沒有以往,沒有以後,沒有時辰。/神秘主義者如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