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巴金:以“文學”之旋律,做走進人生苦難的“歌手”

解讀巴金:以“文學”之旋律,做走進人生苦難的“歌手”

巴金

何為苦難?生活中十有九不如意,相信很多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對於那些內心脆弱、不思進取的人來說,苦難可能就是生活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困難或者不如意,只要它們一到來,這些人就像是蔫了的花一樣,暗自消沉,一生碌碌無為;然而像巴金先生這樣一位在苦難面前也勇敢前行的大作家,他的作品數不勝數,且多是敘述人間苦難的真實,創造了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影響深遠。今天就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去感受苦難中的巴金先生生活以及他的優秀作品。

一、回顧過往,傳唱經典

1、走進苦難歌手—巴金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於四川成都的一個官僚地主家庭,按理說,他的生活應該是安閒、富裕的,並且是非常幸福的。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他從小就目睹了現實社會各種醜惡的嘴臉,經常會為貧苦下層人民感到同情,憎恨社會的黑暗與腐朽。

在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作為青年的他深受新潮思想的影響,並且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鬥爭。1923年巴金離開生存了將近二十年的家鄉,前往上海、南京等城市去求學,踏上了前途漫漫的文學創作道路。

在這一過程中,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付出比別人幾倍多的心血去學習知識,考取證書,為自己後來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在創作這條路上,儘管前途艱險,生活困苦,有時候連吃飯的錢都緊張,他還是要拿著僅剩的錢去買書以充實自己,時刻都要讓自己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領略字裡行間的風韻。他真的是把自己困苦的人生當作歌一樣來唱,向我們展示了一位苦難“歌手”的非凡,用他的作品來訴說具有美妙韻律的歌一樣的人生經歷,百聽不厭。

解讀巴金:以“文學”之旋律,做走進人生苦難的“歌手”

五四運動

2、苦難造就經典人生

苦難,會讓我們怯懦不前,然而在巴金先生的意識中,他覺得苦難就像是一個懸掛於頭頂的警鐘,時刻警醒他要不畏將來、不畏困苦,用自己的勇氣和實力去征服一切,始終要保持初心,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承擔起作為社會青年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半個世紀以來,巴金以自己的言論和藝術創作熱情地參與中國現代文化建設。在“文學的目地是讓人變得理智”的指導“方針”下,創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藝術典型以“立人”,“說真話”和“講真事”這幾準則貫穿關於他一生,甚至到他的文學創作。

他十分注重“我說我寫作如同在生活,又說一篇或一本作品的最高的一層境界是把寫作同生活同步,是作者與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說謊。”

同時巴金還貢獻了以“兩個一致”的典型化方法和“比較象活人”

的性格真實的現實主義美學理論;追求真實,在《隨想錄》中一遍又一遍地虔誠地、痛苦懺悔,反思自己的靈魂,激烈地批判封建禮教、深刻剖析國人靈魂中的奴性,以人格的魅力參與現代倫理文化的建設。

他所提供的帶有強烈主觀性、抒情性的中、篇小說,與茅盾、老舍的作品一起構成了現代文學第二個十年中、長篇小說的藝術高峰,而巴金的“青年世界”是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藝術走廊中最有魅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為擴大現代文學的影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貢獻。

解讀巴金:以“文學”之旋律,做走進人生苦難的“歌手”

二、苦難中譜寫人生旋律

常言道:“逆境出人才”、“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巴金先生能獲得如此殊榮,得到人們的尊敬、認可與讚美是毋庸置疑的。在溫飽都難以保證的艱苦情況下,巴金先生沒有打退堂鼓,沒有向苦難低頭,並且創作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不僅為當時的知識分子提供了參考以及指引了前進的方向,而且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絢爛的色彩,讓自己艱苦的生活充滿生機,活出了應有的精彩模樣。

1、共同見證人類苦難的歌手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有爸爸媽媽見證我們呀呀學語、蹣跚學步;在我們面對困難哭泣不已的時候,有老師、同學見證我們克服困難時候獲得成功的開心;在我們走進社會工作的時候,有老闆和同事見證我們業績不斷上升的喜悅。同樣地,在巴金先生的創作生涯中,也有很多人見證了他的成功,給予頗高的評價。

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巴金先生,他說“巴金是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畢淑敏也曾這樣評價過巴金先生“他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他的正直、光輝,包括他提議建紀念館,讓整個民族反思、自省,都讓我們敬佩。我要向巴老學習,做一個有良知的作家,學習他是一種精神的星火傳承。”

除此之外,還有冰心、沈從文等著名作家也給予巴金非常高的評價,可見,巴金先生的成功有目共睹,受到了大家的稱頌,值得我們向他學習。

解讀巴金:以“文學”之旋律,做走進人生苦難的“歌手”

2、苦難是創作的重要來源

打開巴金先生的作品,從它的序言或者後記中就會發現,他的作品大都是來自於現實生活的真實事件,反映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況。如他筆下的杜大心、周若水、曾樹生等人物形象,還有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在人飽嘗心酸苦辣、受盡了無窮的折磨後,最終走向了死亡。這些人物都是受難者,是這種活生生的現實讓巴金創作人生苦難的作品,以表達他對這些受難者的同情以及對黑暗社會的批判。

苦難,猶如一汪深潭,巴金先生將自己深深地沉沒在其中,生活的壓力和苦難對他的刺激越大,他更能深刻地體會到苦難對人類的璀璨與迫害之深,更激起了他通過藝術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沉痛心情,進而創作了大量有血有肉的作品,將其苦難表達的更加淋漓盡致、深入人心。

在1925年,巴金先生準備考北京大學,

但是在體檢中卻被查出患有肺病,於是與北京大學失之交臂。然而在他很多作品中我們會發現經常會有人物患肺病的描述,以及患肺病時的身體狀況、情緒以及心理的變化,讓人心生同情。

在《死亡》中主人公杜大心就是這樣一個患有肺病的人,那個時候正是巴金先生治療肺病與修養的時期,所以他將自己的情況真實地刻畫在一個人物身上,主人公杜大心就是因為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殺軍閥以解脫痛苦的念頭。可見,苦難對於巴金先生來說是創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來源。

解讀巴金:以“文學”之旋律,做走進人生苦難的“歌手”

3、小說中的巴金“靈魂”

眾所周知,巴金老人是一位多產作家,直到晚年,這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依然筆耕不輟,他胸中沸騰的激情噴湧而出,不能抑制。以《隨想錄》樣式把自己的氣憤在經歷磨難與苦痛之後對人生的深刻反思都寫了出來,在憤怒的抨擊那些給人們帶來深重苦難的醜惡政治陰謀的同時,又和魯迅先生一般毫不避諱的深刻反思自己的內心。

讀者巴金先生的小說,我們都會產生這樣強烈的感覺,他總是壓抑不住內心的憤怒,用飽含憂心,對於那些給苦難者製造仇恨的和對那些無辜的受害者的愛與同情傾於筆端,他經歷著、感受著人間的苦難,他創作的小說就是自己現實生活的變形,藝術創造,譬如《海的夢》看似像一篇童話,其實是“抗日小說”。

小說中對於日本侵略者的“張牙舞爪”和垂頭喪氣的普通老百姓,

自己失去國土的傷痛欲絕,其實當時的巴金先生是崩潰的,痛苦的。看到被炸燬的房屋,散落一地的瓦片,無辜者淌血的頭顱和屍體,他是憤恨的。他以“曲筆”童話形式表達憤慨。在他的小說裡,一切對於壓抑無辜者和摧毀生命的舊制度,一切 不合理的制度,一切侵略者,都是他抨擊的對象。

解讀巴金:以“文學”之旋律,做走進人生苦難的“歌手”

三、總結

是的,巴金是人類苦難的歌手,但他是舊世界的反對者,更是專制的舊制度的反對者、苦難人生的見證者。“文學是人學”,文學作品乃是作者對於人類自身的生存現實的審美觀照和藝術反思。因此,巴金嘔心瀝血所建造的小說世界實際上就是對二十世紀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底層和“弱勢群體”的苦難命運的真實寫照。二十世紀的中國真像是在驚濤駭浪的大海中飄搖不定的帆船,滔滔的巨浪一個接著一個拍打在這隻飄搖的船上。

它總是處在險惡的困境中激烈動盪著,歷次的政治動盪、外敵入侵、民族內部同室操戈,在這個年代,人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恰在這時,西方新思想與舊中國發生了衝突,中國人民覺醒了。巴金正是在這波巨浪中,俯瞰人民的痛苦,呼喚著人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