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巴金:以“文学”之旋律,做走进人生苦难的“歌手”

解读巴金:以“文学”之旋律,做走进人生苦难的“歌手”

巴金

何为苦难?生活中十有九不如意,相信很多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对于那些内心脆弱、不思进取的人来说,苦难可能就是生活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困难或者不如意,只要它们一到来,这些人就像是蔫了的花一样,暗自消沉,一生碌碌无为;然而像巴金先生这样一位在苦难面前也勇敢前行的大作家,他的作品数不胜数,且多是叙述人间苦难的真实,创造了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感受苦难中的巴金先生生活以及他的优秀作品。

一、回顾过往,传唱经典

1、走进苦难歌手—巴金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按理说,他的生活应该是安闲、富裕的,并且是非常幸福的。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他从小就目睹了现实社会各种丑恶的嘴脸,经常会为贫苦下层人民感到同情,憎恨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在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作为青年的他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且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开生存了将近二十年的家乡,前往上海、南京等城市去求学,踏上了前途漫漫的文学创作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比别人几倍多的心血去学习知识,考取证书,为自己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创作这条路上,尽管前途艰险,生活困苦,有时候连吃饭的钱都紧张,他还是要拿着仅剩的钱去买书以充实自己,时刻都要让自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领略字里行间的风韵。他真的是把自己困苦的人生当作歌一样来唱,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苦难“歌手”的非凡,用他的作品来诉说具有美妙韵律的歌一样的人生经历,百听不厌。

解读巴金:以“文学”之旋律,做走进人生苦难的“歌手”

五四运动

2、苦难造就经典人生

苦难,会让我们怯懦不前,然而在巴金先生的意识中,他觉得苦难就像是一个悬挂于头顶的警钟,时刻警醒他要不畏将来、不畏困苦,用自己的勇气和实力去征服一切,始终要保持初心,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承担起作为社会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半个世纪以来,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在“文学的目地是让人变得理智”的指导“方针”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说真话”和“讲真事”这几准则贯穿关于他一生,甚至到他的文学创作。

他十分注重“我说我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一篇或一本作品的最高的一层境界是把写作同生活同步,是作者与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

同时巴金还贡献了以“两个一致”的典型化方法和“比较象活人”

的性格真实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追求真实,在《随想录》中一遍又一遍地虔诚地、痛苦忏悔,反思自己的灵魂,激烈地批判封建礼教、深刻剖析国人灵魂中的奴性,以人格的魅力参与现代伦理文化的建设。

他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作品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而巴金的“青年世界”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艺术走廊中最有魅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解读巴金:以“文学”之旋律,做走进人生苦难的“歌手”

二、苦难中谱写人生旋律

常言道:“逆境出人才”、“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巴金先生能获得如此殊荣,得到人们的尊敬、认可与赞美是毋庸置疑的。在温饱都难以保证的艰苦情况下,巴金先生没有打退堂鼓,没有向苦难低头,并且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不仅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考以及指引了前进的方向,而且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绚烂的色彩,让自己艰苦的生活充满生机,活出了应有的精彩模样。

1、共同见证人类苦难的歌手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爸爸妈妈见证我们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在我们面对困难哭泣不已的时候,有老师、同学见证我们克服困难时候获得成功的开心;在我们走进社会工作的时候,有老板和同事见证我们业绩不断上升的喜悦。同样地,在巴金先生的创作生涯中,也有很多人见证了他的成功,给予颇高的评价。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巴金先生,他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毕淑敏也曾这样评价过巴金先生“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正直、光辉,包括他提议建纪念馆,让整个民族反思、自省,都让我们敬佩。我要向巴老学习,做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学习他是一种精神的星火传承。”

除此之外,还有冰心、沈从文等著名作家也给予巴金非常高的评价,可见,巴金先生的成功有目共睹,受到了大家的称颂,值得我们向他学习。

解读巴金:以“文学”之旋律,做走进人生苦难的“歌手”

2、苦难是创作的重要来源

打开巴金先生的作品,从它的序言或者后记中就会发现,他的作品大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件,反映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如他笔下的杜大心、周若水、曾树生等人物形象,还有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在人饱尝心酸苦辣、受尽了无穷的折磨后,最终走向了死亡。这些人物都是受难者,是这种活生生的现实让巴金创作人生苦难的作品,以表达他对这些受难者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苦难,犹如一汪深潭,巴金先生将自己深深地沉没在其中,生活的压力和苦难对他的刺激越大,他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苦难对人类的璀璨与迫害之深,更激起了他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沉痛心情,进而创作了大量有血有肉的作品,将其苦难表达的更加淋漓尽致、深入人心。

在1925年,巴金先生准备考北京大学,

但是在体检中却被查出患有肺病,于是与北京大学失之交臂。然而在他很多作品中我们会发现经常会有人物患肺病的描述,以及患肺病时的身体状况、情绪以及心理的变化,让人心生同情。

在《死亡》中主人公杜大心就是这样一个患有肺病的人,那个时候正是巴金先生治疗肺病与修养的时期,所以他将自己的情况真实地刻画在一个人物身上,主人公杜大心就是因为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可见,苦难对于巴金先生来说是创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来源。

解读巴金:以“文学”之旋律,做走进人生苦难的“歌手”

3、小说中的巴金“灵魂”

众所周知,巴金老人是一位多产作家,直到晚年,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依然笔耕不辍,他胸中沸腾的激情喷涌而出,不能抑制。以《随想录》样式把自己的气愤在经历磨难与苦痛之后对人生的深刻反思都写了出来,在愤怒的抨击那些给人们带来深重苦难的丑恶政治阴谋的同时,又和鲁迅先生一般毫不避讳的深刻反思自己的内心。

读者巴金先生的小说,我们都会产生这样强烈的感觉,他总是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怒,用饱含忧心,对于那些给苦难者制造仇恨的和对那些无辜的受害者的爱与同情傾于笔端,他经历着、感受着人间的苦难,他创作的小说就是自己现实生活的变形,艺术创造,譬如《海的梦》看似像一篇童话,其实是“抗日小说”。

小说中对于日本侵略者的“张牙舞爪”和垂头丧气的普通老百姓,

自己失去国土的伤痛欲绝,其实当时的巴金先生是崩溃的,痛苦的。看到被炸毁的房屋,散落一地的瓦片,无辜者淌血的头颅和尸体,他是愤恨的。他以“曲笔”童话形式表达愤慨。在他的小说里,一切对于压抑无辜者和摧毁生命的旧制度,一切 不合理的制度,一切侵略者,都是他抨击的对象。

解读巴金:以“文学”之旋律,做走进人生苦难的“歌手”

三、总结

是的,巴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但他是旧世界的反对者,更是专制的旧制度的反对者、苦难人生的见证者。“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乃是作者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现实的审美观照和艺术反思。因此,巴金呕心沥血所建造的小说世界实际上就是对二十世纪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底层和“弱势群体”的苦难命运的真实写照。二十世纪的中国真像是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中飘摇不定的帆船,滔滔的巨浪一个接着一个拍打在这只飘摇的船上。

它总是处在险恶的困境中激烈动荡着,历次的政治动荡、外敌入侵、民族内部同室操戈,在这个年代,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恰在这时,西方新思想与旧中国发生了冲突,中国人民觉醒了。巴金正是在这波巨浪中,俯瞰人民的痛苦,呼唤着人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