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一場角色扮演的文字遊戲(原創)

1.雌雄同體


文學——一場角色扮演的文字遊戲(原創)

林夕-楊千嬅

林夕說,每個創作者都應該是雌雄同體的。

如,他寫給楊千嬅的《姐妹》

首先,把自己當作是楊千嬅,

再以楊的口吻,去對自己的姐妹祝福、訴說,

以及他的成名作《吸菸的女人》。

這些做品如果隱去作者的名字,

聽眾會以為這是女人寫的。

就像婉約派宋詞,

閨怨、春愁、離思、別恨。

這些詞的主人公基本都是女性。

可是作者都是人文士大夫,男性。

當然這種帶有反串意味的宋詞,

都是以男女之情,

喻君、臣

喻處境與抱負

喻現實和理想......

就像我以前的寫的某些說說一樣,

就有人直接評論:女人。

其實這樣的評論我是很開心的,

最起碼說明我的這種角色扮演

很逼真,

裝的很像。(* ̄︶ ̄)

這是有意識的以女人的思維、心裡寫的,

比如那篇《友達以上-戀人未滿,一路向北》

全篇大部分是在寫“我”的心理活動,

當然這個“我”不是我,

而是一個少女。

2.角色扮演


文學——一場角色扮演的文字遊戲(原創)

87版《紅樓夢》-金陵十二釵

有段時間迷戀紅樓,

就聽了周思源講的百家講壇。

有段講到林黛玉的詩作是多麼多麼的好。

突然,周老先生說:

當然這是曹雪芹寫的,不是林黛玉寫的,

著作權必須搞清楚。

引得堂下一片鬨笑。

我從這鬨笑聲中,恍惚一閃。

金陵十二釵中那個做的詩詞不是曹雪芹寫,

賈母、寶玉、榮寧二府的下人們等等說的話,

那句不是曹雪芹寫的。

大大小小150多個人物,

那都是曹雪芹自己。

他借黛玉,展示了自己的詩詞才情;

借賈母之口,批判那些風月小說的胡編亂造;

借寶玉之口,諷刺了仕途經濟的可笑與荒誕。

可以說,

小說中的人物都是憑作者運用指揮的。

他的才情、思想、價值觀,

都可以讓這些虛擬的人物,

替自己表達出來。

3.入戲出戏


文學——一場角色扮演的文字遊戲(原創)

濟公扮演者遊本昌

拋開文學不談,我們看看比較直觀的影視界。

評價一個好演員的標準:

演什麼像什麼,演什麼是什麼。

從孩子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甚至是反串跨越性別。

如何熨帖、形象地演出,

不同年齡段、性別的角色,

是對演員能力的考驗。

演戲本來就是角色扮演。

而在上個世紀好多傑出的表演藝術家,

由於入戲太深,不能跳出、無法自拔,

甚至像劇中人那樣皈依佛門,

抑或結束自己的一生。

令觀眾和他的同行們都唏噓不已。

這種現象是悲劇還是佳話,

不知道。

但是這些故事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

人們把他們的生命看成了是對錶演事業的貢獻。

4.觀察/莫言

文學——一場角色扮演的文字遊戲(原創)

莫言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演講

我想一個作者,

他在生活中一定是沉默的。

因為大多的時間他都用來觀察和思考。

觀察是什麼,

是看一本書,一部電影;

聽歌聽戲聽相聲聽你爸媽嘮叨;

觸摸雪的柔軟,輕嗅花的芳香;

也可以是“坐看雲捲雲舒”,

也可以是街上的行人匆匆。

觀察的對象無一不可,

觀察的內容百無禁忌。

在這場角色扮演的文字遊戲中,

觀察是素材的獲取,

思考是對素材的加工與再創造。

就像中國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莫言一樣,

首先他的筆名就叫莫言。

他在頒獎典禮上說的話:

這一刻大家都在注視著我,為我高興,

而我卻觀察著獎臺下的各位們。

作為一位文學大師,

他在生活中處處都在觀察,思考。

推己及人的觀察,

上帝視角的觀察,

或者任何角度的觀察~

5.打破窠臼

文學——一場角色扮演的文字遊戲(原創)

明代心學家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

以前一直信奉一句話:

一件事只有你親身經歷了,

才能真正明白,懂得,有所領悟。

這句話可以看作是,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逆推定理。

知行合一,大概就是:

一些話語、道理只有做了才算你懂。

比如陸游給他兒子的詩一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絕知:真正懂得)

生活中,我們聽多了這樣的話:

大道理,誰都懂。

凡是這樣說的,其實他真不懂。

因為這句話後面,往往會加上,

可是、但是等等轉折的修飾詞。

以便於自己,接下來陳述,

不能按照道理做的種種藉口。

而在這以前的以前,

我還有一個觀點:

通過竊取他人的人生經歷來取代讀書、行路。

這個觀點的理論依據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千萬注意,行萬里路不是旅遊)

這種直接閱人的做法,

有點像袁世凱,竊取革命成功果實。

畢竟一個人的生命有限,

一輩子讀的書、走的路也有限。

這種方法確實是一個速成之法,

但是現在的我卻認為,

竊取他人的人生的經歷,

實在是一種膚淺、無情的做法。

人生的很多的經歷、成長

是無法逾越的。

對於人生來說,

所有的捷徑,都是一條遠路(緣路)

以前信奉的那句話也不免有些狹隘。

親身經歷與明白懂得並不是一一對應的,

他們之間的關係也不是絕對的。

有些人經歷了也不會明白,

或者同一件事,經歷者,

領悟的,都有所不同。

人就是在不斷的背叛自己中前進成長的,

換句話說就是,

成長就是,

不斷地發現以前的自己是個瓜皮的過程。

以前,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現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可以~

6.扮演自己

文學——一場角色扮演的文字遊戲(原創)

重大型歷史劇《蘇東坡》

陸毅飾蘇軾,林心如飾王弗


蘇軾對他的弟子們說: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

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

眼前見天下無一不好人。

這是對儒家“君子和而不同”的身體力行,

也是佛教那種悲天憫人情懷的具體表現,

其中蘊含了道家豁達、超然世外的氣度。

蘇軾沒有做其中任何一派的信徒,

也沒有排斥任何一派,

他兼而有之,融為一爐,

最終成就一個完完全全獨立的自我,

成為了中國文壇一顆耀眼璀璨的明星。

雖然這是場角色扮演的遊戲,

但我們真正扮演的,

不是我們筆下那些形形色色虛擬的人物,

而是我們自己。

我想這個自己

一定是一個與眾不同、異彩紛呈的自己。

(謹以此文獻給喜愛文字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