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歐美人體味那麼重?

用戶59159152219

這是一個有味道的問題!

歐美人比我們體味重,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很多人會問:為什麼歐美人比我們體味重?或者說比我們臭?或者說為什麼歐美人需要打香水來掩蓋體臭?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要先了解體味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個原因是蛋白質。人體攝入的蛋白質95%被人體吸收,剩下5%的蛋白質無法被人體消化吸收。這5%的蛋白質會進入人體腸道的末端,被大腸桿菌分解,形成富含氨、硫化氫、酮酸的物質,其中不管是硫化氫還是酮酸,都是有臭味的物質,而這些富含臭味的物質經過小汗腺和呼吸道等方式排出體外。因為歐美人飲食以蛋白質為主,我們以米麵為主,他們蛋白質攝入的多,臭味的物質就產生的多,所以這是他們比我們臭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頂泌汗腺。人體的肛周、外陰部還有腋窩部都有頂泌汗腺分佈,頂泌汗腺分泌人體的體液是無色無味的,但是經過這些部位定植的細菌分解發酵之後,人體就產生了所謂的狐臭味道。歐美人這種頂泌汗腺比我們漢民族發達,所以他們體味較重,這是他們比我們臭的第二個原因。

張大夫能夠查閱到的原因,主要就是這兩點,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看更多健康知識,就關注張之瀛大夫。


張之瀛大夫

其實,“體味重”才是人類常態。恭喜大家,我們這樣“體味輕”的東亞人倒是特例。

不信?來,我們用數據說話。

「體味輕」是基因突變的結果

以上是各色用戶體位輕重的一個統計表,當然各色用戶基本全是中國人,這也基本符合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印象。

馮老師日常混跡於貓群 ฅ^•ﻌ•^ฅ,人群 ( ´・・)ノ(._.`) ,偶爾接觸到一些狗 ∪・ω・∪ ,發覺哺乳動物基本上都有體味,只是輕重程度有區別。

儘管有 86.6% 的各色用戶都「體味輕」,但除了東亞地區的韓國、中國、蒙古等,其他國家重體味人群所佔比例較高。原來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體味重」。

體味最輕的是韓國人,幾乎沒人攜帶 G 變異;西歐人重體味比例高於 80%;非裔美國人幾乎人人體味重,少有幸免。

體味與大汗腺有關。現在的東亞人最早是由熱帶地區遷徙到溫帶的。環境氣溫降低,導致你們祖先的第 16 號染色體中部 ABCC11 基因上第 538 位鹼基發生了基因突變。為了適應環境更好地保存熱量,你們的大汗腺分泌減少了,體味也就輕了。

ABCC11 基因 rs17822931 位點 G 變異的個體一般體味重,耳垢溼。這是一對幾乎會同時出現的性狀,西方人大多如此。體味重、溼耳朵都是顯性性狀,容易遺傳。

幹耳朵性狀幾乎都出現在東亞地區

狐臭究竟是一種什麼味?

人體的汗腺有兩種,小汗腺和大汗腺。小汗腺分佈在全身皮膚表面,主要分泌水和鹽,沒有氣味。大汗腺隨毛囊分佈,集中在腋窩,乳頭和私處

。大汗腺會分泌出較粘稠的乳狀液,含多種蛋白質,脂肪酸等。這些分泌物本身沒有氣味,但人體皮膚表面的菌群(不同的人菌群不同)會把分泌物分解成揮發性的各種酸類,產生濃重的氣味,俗稱「狐臭」

狐臭是狐狸的氣味嗎?據民國學者陳寅恪考證,狐臭本作胡臭,可能是一種外來性狀——胡人身上的味。其實,體味來自大汗腺分泌物中的三種化學物質:3M2H–Gln,HMHA–Gln,3M3SH它們的氣味分別類似於山羊、孜然和洋蔥。自帶體味的個體間三種物質的配比各異,使狐臭產生「孜然羊肉」「洋蔥烤羊」等不同風味。

你聞起來好像羊肉串啊~

別笑狗,人類擇偶的時候也喜歡「聞」

對於人類喜歡嘲笑貓狗聞同類屁股的舉動,馮老師表示很不高興。哺乳動物聞體味是在交流信號,你們人類進化得比較好,有了語言,才沒有在公共場合互相聞 PP。但是,體味和嗅覺對於人類的作用不輸動物。

研究表明,母親光靠聞可以聞出自己的小孩,未成年小孩能聞出自己的兄弟姐妹,父女、兄妹、姐弟之間還會互相嫌棄對方的氣味。人類奇妙的體味和嗅覺能夠在童年期防止亂倫

咳咳,雖然實驗中成年人經常搞混不同人的氣味,但是長大了你們不是該懂這些成年人的事了嗎!✧≖‿≖

人類染色體上有一個叫做 MHC(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的基因群。科學家用不同男人粘有體味的 T 恤給不同女性聞(畫面太美),發覺女性普遍喜歡跟自己 MHC 不同的氣味。與不同的 MHC 擁有者結合,有利於繁衍出更健康的後代,並且……嗯,聞到不同的 MHC 時會讓人想起前任或現任。這或許是人類更喜歡這種氣味的原因?(馮老師想問,這樣真的好嗎?-`д´-)

© Mauro Gatti

為什麼嗅覺會帶給人畫面感

如果形容經歷過的事情,你可以很具體地描述:「廢棄的遊樂場中粉色的大象已經變得髒髒的,表皮的油漆經過風化裂開了。草只長到腳踝上兩三釐米,沙土乾乾的。」

但如果讓你形容聞過的氣味,你或許只能說:「空氣中酸酸的,酸得很好聞,不是柑橘味……哎呀,我也說不上來,不過讓我想起小時候的一種糖。」

由於不能被具象地看見,氣味更難描述。但為什麼嗅覺好像也有記憶,能把人帶到似曾相識的場景中?

人的嗅覺由神經管的兩個突出部分即嗅球產生。嗅球和大腦邊緣系統有直接聯繫,有一些能喚起警覺和情感的結構。嗅覺與儲存記憶的海馬體有直接聯繫,但由於嗅覺信號從發生到被儲存的路徑很短,不能和生產語言的大腦接觸

通常嗅覺思考到「好不好聞」就戛然而止了,去辨別「這什麼味兒」是更進階的反應。因此我們看到的景象大多被轉換成抽象語言和畫面記憶,聞到的氣味被轉化成一種氛圍和場景。

《追憶似水年華》中,普魯斯特僅僅通過小瑪徳萊娜蛋糕浸在茶裡的氣味,便想起了在貢佈雷(Combray)的童年時光。你一定也有獨特的嗅覺場景記憶吧:聞到陽光中的粉筆灰,想起偷偷打盹的中學時光;聞到乾淨的皂味,想起某個與你擁抱過的人……

用對了香水能在夏天瞬間降溫

香水是人格化的氣味符號,愉悅他人也愉悅自己。馮老師覺得香水一定要用對季節。比如大冬天誰都喜歡溫暖的懷抱,東方調中的辛香讓人覺得喝到了一碗熱熱的薑湯,美食調中的焦糖巧克力和新年的愉悅夾雜是幸福的感覺。

至於夏天,濃郁的東方調美食調,以及某些聞上去略重口像狐臭的動物香就趕緊收進抽屜了。你只能聞上去幹淨又清涼,馮老師才讓你抱~

偏冷調的花香、木香,比如含有鳶尾、紫羅蘭、檸檬馬鞭草或者香根草的香水,能讓你像剛洗完澡走路帶風的少年,有種不留汗漬的潔淨感。

▵ 姑娘們說這是理想男士的氣息 ▵

馥奇香前中調加入海水的氣息,再來一些果香的點綴,像走在沙灘上,恣意的海風吹來,有點喜悅,也有點安靜。

▵ 一瓶香水中的寧靜海洋 ▵

水生調加入木質香讓人置身薄霧森林。如果減少一點水調,增添一些清爽的辛香,會像森林裡的風,捉摸不著又叫人留戀。

▵ 印象派般影影綽綽的青綠 ▵

淡淡的木質和花香混合,雪松冷冽,玫瑰溫柔,加入酸澀的柑橘調,夏日陽光再焦灼也能自帶彬彬有禮的氣場。

▵ 香水界的極簡主義代表 ▵

天生體味重該怎麼辦

天生的體味其實有點難被自己聞到。「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嗅覺長期處於同一種環境出現疲勞,就很難辨認了。馮老師也聞不到自己身上那股令人類欲罷不能的氣味嘛~

如果你煩惱自己體味重,只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換衣洗澡,噴上香體露出門,甚至好聞過大汗淋漓不修邊幅的直男……

至於夏天特別愛出汗的人,去除腋毛是有用的。此外可以試試止汗露。止汗露主要止汗成分是羥基鋁鹽、鋯鹽,遇到酸性汗水會變成凝膠狀,可暫時封閉汗腺導管,降低汗液分泌,同時抑制體表細菌。由於止汗劑只作用於皮膚表面,止汗時效也只能持續一天,所以不用擔心堵塞汗腺。

志玲姐姐腋下也愛出汗

各色人類研究中心,

從基因解讀和生活方式兩個方面,

完美解答一個人“體味重”的成因和相應的建議,

請相信,不論體味輕與重,你都可以成為想成為的自己。


各色人類研究中心

與亞洲人相比,歐美人所具有的體味往往是比較重的,這究竟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導致歐美人體味重的原因究竟又有什麼呢?

首先,是與歐美人日常進行的飲食有關。相比較之下,歐美人常常是以麵包、洋蔥、圓白菜等食物為主,由於這些食物本身就具有較大的氣味,因而長期食用的話,也容易成為其身體散發出的味道之一。此外,奶製品也是他們較為常見的選擇,類似牛奶和奶酪等高蛋白的硫化物,如果長期攝入的話,也容易使得機體散發出臭味。

其次,西方人人群的體毛濃重且汗腺分泌旺盛。因而一旦流汗的話,就更加自然會產生刺鼻的氣味,再加上西方的氣候寒冷,因而他們洗澡的頻率較之其他人還是較低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其體味重情況的發生。

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情況也存在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研究發現,歐美人的體味重,與其本身的基因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由於存在有太多的人群出現有體味重的情況,因而自然而然就會影響到下一代,使得整體人群的體味都出現偏重的情況。

通過上述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於歐美人體味重這一情況應當有了自身初步的瞭解了吧,在平時的生活中,大家也要注意做好個人的衛生工作,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以避免一些不必要危害的發生。

從事臨床內科工作20餘年,對內科常見病,多發病,有著豐富的經驗。


醫聯媒體

據初步統計,二十世紀初歐美國家的人會每週洗一次澡,發展到今天,他們幾乎每天都會洗澡,甚至洗澡次數多得已經讓醫學界覺得不可思議。然而,當我們乘坐公交車或者地鐵接觸到歐美人的時候,總會發現他們身上有很濃重的體味以及各種除臭劑和香體露,那味道實在是難以忍受,並且那氣味久久才能消散。那麼,為何歐美人體味那麼重呢?

一般而言,歐美人體味如此重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與基因有關。從現代生物學的角度分析,當最早的人類都還沒有走出非洲的時候,都是有狐臭的。當人類進入東亞溫帶以後,第16號染色體中部的ABCC11基因上第538位鹼基發生了基因突變,導致大汗腺分泌減少。因此,東亞國家的人95%沒有狐臭,而歐美及非洲國家的人仍然有狐臭,體味自然會重一些。

2.與飲食習慣有關。歐美國家的人飲食主要以麵包、土豆、洋蔥、圓白菜、胡蘿蔔、奶製品、牛肉為主,食物氣味較大,長期食用會影響身體散發出來的味道,並且高蛋白飲食,分泌物中含有的蛋白質中的硫化物會散發出臭味。

3.與體毛有關。歐美國家的人大約有超過3/4的人群體毛重,體毛重則汗腺分泌旺盛,而汗腺的分泌物與氨酶發生反應會產生具有洋蔥腐爛味道的氣味。

4.與洗澡有關。即使在每天都洗澡的情況下,歐美人的體味仍然會很重,綜合其身體特點,試想如果他們洗澡不頻繁的話,那麼體味則能“燻死蚊子”了吧。

簡而言之,中國人基本上沒有什麼體味,而歐美國家的人就會由於基因、飲食、體毛旺盛等因素而有著很重的體味。但是,這在他們看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他們也會不習慣我們身上沒有體味,所以無論如何,要尊重他們,不要由於他們體味重而表現得不得體。


家庭醫生在線

歐美人的體味要比我們中國人的體味重這是眾所周知的,因此大多數的歐美人無論男女都會使用香水遮蓋身上散發的味道,這是習慣也是出於對人的禮貌。

體味較重的主要原因:歐美人的體毛旺盛,大汗腺發達,更容易出汗。汗液本身雖然沒有什麼大的味道,但會和身體表面的細菌反應發出酸臭味。

歐美人的體味會比我們的體味重,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大方面,遺傳基因和飲食習慣。

遺傳基因方面

現代人的祖先是從非洲起源的,遺傳基因最初時都很相像比如大汗腺比較發達,汗液分泌旺盛。只是後來遷徙到東亞溫帶的人類為了適應當地的氣候情況基因突變,導致大汗腺減少。

所以體味較輕的人群主要就是東亞的幾個國家。統觀全球,大部分地區的人體味都比較重,不僅僅是歐美人,非洲、南亞國家的人體味也比較重。

飲食習慣方面

歐美人的飲食和我們有很大的區別,我們的飲食很少有大葷,而歐美人主要的食物有面包、牛奶、牛肉、洋蔥、土豆、奶酪……蔬菜的攝入很少,蛋白質類的食物佔很大的比例。

蛋白質攝入的多在體內更多的分解生成氨基酸,隨著汗液的分泌會有部分的氨基酸排出體外,之後再和氨基酸酶分解生成發臭的物質。中亞的人經常吃牛羊肉,所以體味會有很大的羶味。南亞的人飲食方面會有較多的香辛料,體味也都比較重。


共享醫生網

這是基因問題,基本沒救了。

據科學家研究表明,東亞人的第16號染色體中部的ABCC11基因上第538位鹼基發生了基因突變,導致大汗腺分泌減少。而西方人沒有發生變異。

這個在胡哥看來應該和生活環境有關係,溫暖的東亞地區減少汗腺能有效防止水分流失。

如果不知道老外體味是什麼味道的,胡哥可以給你們形容一下:那是一種很濃的像洋蔥一樣的味道……

歐美人體味重,因此刺激了香水工業的發展。老外們出門一定會噴香水,毫無例外,如果是出遠門,那行李裡一定會有香水。沒辦法,如果沒有香水,那就只好戴防毒面具出門了。所以現在用著香奈兒香水的小姐姐們一定要好好感激他們。

胡哥記得有一次開車去接一位剛從健身房流了汗出來的俄羅斯小姐姐,雖然小姐姐美貌如花,但車裡那股味道一直揮之不去,繞樑三日不絕……

歐美人體味大,胡哥覺得除了基因問題之外,還有就是他們的汗腺太發達了。就拿吃火鍋來說,中國人剛發熱,他們就已經大汗淋漓了……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體毛旺盛,體毛總是髒汙納垢的,如果不勤洗澡,味道可想而知。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關的話題呢?歡迎向胡哥提問!


嘿老外

1丶人種基因遺傳是基本原因。

2丶與其飲食結構有關。歐美人食物主要成分為牛羊肉丶黃油丶奶製品等羶味大的動物性食品,其從動物性蛋白質中分解出來的硫化物為主的等異味只能通過身體毛孔及特別是腋下汗線排出。

3丶歐美人祖先長期生活在寒冷地帶,進化中保留了較重的體毛,毛孔的汗液及含的分泌物不易揮發,長時間粘染在體毛上,也會漚出異味。

因此,歐美人通常通過勤洗澡與噴撒香水,來減輕狐臭等異味。


趙凡丁201

這個人生活的多姿多彩,我們說這個人有味。你今天說的不是這個味,而是說人的體味。我曾因援外醫療,有過一段在國外生活的經歷。有一天,我和我國的一個女同事與幾個國外的醫生一起同臺手術。手術進行了不一會女同事說:“他們的體味太重了,被燻得受不了了。他們的體味加上香水的混合氣味,讓人實在難以喘氣”。我說:“張口呼吸聞不到了,就能堅持下去”。他們可能自知體味重,為了掩飾噴了許多香水,所以說國外香水的消費量是比較大的。據說他們體味重的原因除了人種差異以外,他們飲食肉多香料多口味偏重,也與他們體味較重有關。無論什麼人種,幼年和青少年時期的體味有一種自然的散發著活力的香味,青春少女的體味嗎?……老人的體味嗎?……你知道的。中國人的體味較輕,也可能我們是天天時時聞著這個味道,嗅覺疲勞而感到味道不大。但是老人的體味也是夠衝的。


人將老

就是腋部和陰部大汗腺的原因,東亞人種由於進化過程中的基因突變,因此大部分不存在大汗腺。而歐美人及非洲人普遍存在大汗腺,極少沒有。另外在東亞幾國中,日本人由於其基因來源有一半是太平洋矮黑人種,因此在東亞幾國中其大汗腺存在率是最高的,接近50%。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大汗腺排出的汗液本身是沒有味道的,味道是因為汗液裡的細菌繁殖代謝造成的異味,所以歐美人常用的除臭用品主要作用就是抑制排汗加長效殺菌。


大炮彈2

我轉一篇關於胡臭的考據文章,很有意思!

 “狐”與“胡”的文化關係,曾是史學界一個有趣的話題,經過前輩同仁不斷髮微,揭示出豐富的歷史內涵。早在上世紀30年代,陳寅恪先生率先指出狐臭與胡人之間的聯繫,認為人體腋氣初為西域胡人的生理特徵,因而“腋氣本由西胡種人得名”,應該稱為“胡臭”;只是大量胡人融人中原,並將腋氣傳給混血後的漢人,同時這腋氣“復似野狐之氣”,遂改‘胡’為‘狐’,“胡臭”也就演化為後來的“狐臭”了。上世紀40年代,黃永年先生推進此論,指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由於西域胡人東遷日眾,才使得“狐臭”與“胡臭”聯繫起來;“狐臭”之詞逐漸取代“胡臭”而流行的關鍵,在於當時民族關係上有著“以‘狐’詬‘胡’”這種文化現象的存在。新世紀初,王青《早期狐怪故事:文化偏見下的胡人形象》則從文學分析的角度出發,探討了中古時期中原狐怪小說與西域胡人及其文化的對應關係。近來,筆者偶然又得新識和感悟,深覺該題內涵深厚,尚繼續推勘和挖掘的必要。


  這要從哥舒翰與安祿山誤會衝突的事件說起。《舊唐書·哥舒翰傳》載:弟。其冬,祿山、思順、翰並來朝,上使內侍高力士及中貴人於京城東駙馬崔惠童池亭宴會。翰母尉遲氏,于闐之族也。祿山以思順惡翰,嘗銜之,至是忽謂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與公族類同,何不相親乎?”翰應之日:“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敢不盡心焉!”祿山以為譏其胡也,大怒,罵翰日:“突厥敢如此耶!”翰欲應之,高力士目翰,翰遂止。
  這段史料曾由黃先生專門拿來論述作為前文的補記,並指出:“案哥舒翰嘗居京師,好讀《春秋左氏傳》、《漢書》(兩《唐書》本傳),其華化已深,故宴會之際,自能雅言酬對。安祿山則家世貧賤,幼經流離,未嘗學問(詳《安祿山事蹟》及《舊唐書》卷200上、《新唐書》卷225上本傳),其不解哥舒翰之喻自亦固然。然不解可也,不解復何以致怒?豈非當時社會本有以野狐譏西胡之習慣。故野狐之喻在突厥之哥舒翰為失言,在西胡之安祿山則認為針對自身之譏刺,不容不大怒矣。”
  於此深究,我們可以窺視到“胡”與“狐”之間蘊含著另外層面的文化聯繫,只是黃先生惜墨如金,論焉不詳,筆者就此續貂。

  從上述史料看,引發這場衝突的導火索是哥舒翰引用的一則關於狐狸的諺語:“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這也正是問題所在。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句諺語究竟出於何處呢?
  對此,黃先生認為,哥舒翰多讀漢籍,華化已深,“故宴會之際,自能雅言酬對”。以此推論,這句諺語必然出於中國古代漢文典籍。
  核查下來,此論也確非無稽之談。與此相近,中原上古社會就有“狐死首丘”的說法。《禮記》卷7《檀弓上》載:“古之人有言日:狐死正丘首,仁也。”所謂“正丘首”,亦即孔穎達疏言“所以正首而向丘者”。為什麼這樣做呢?《禮記》解釋為“仁也”,鄭玄注日:“仁,恩也。”還有人由狐狸而推及豹、鵠等動物,將這種習性做更大範圍的考察。如陸璣發揮雲:“狐死首丘,豹死首山,豹往而能返也。”明人葉山又云:“黃鵠反故鄉,狐死正首丘,壯夫之志也。”可見,“狐死首丘”可以與洞窟或家鄉相聯繫,本來是表達對家鄉的眷戀。春秋時期,“晉圉質於秦,穆公以女懷贏妻之。六年,圉將逃歸,謂贏氏曰:‘吾去國數年,子母之接怠而秦晉之交不加親也。夫狐死首丘,我其首晉而死,子其與我行乎?’”前燕被前秦攻滅時,其主慕容唪出奔未成被執,“堅問其奔狀,暐曰:‘狐死首丘,欲歸死於先人陵墓耳。’堅哀而釋之。”亦是此意。

  後人進一步豐富其說,於是“狐死首丘”有了“不忘本”的含義。唐孔穎達疏曰:“此一節論忠臣不欲離王室之事。……太公封於營丘,及其死也,反葬於鎬京,陪文武之墓。古之人有遺言云,狐死正丘首而向丘。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穴根本之處,雖狼狽而死,意猶向此丘,是有仁恩之心也。”宋人蔡卞闡釋:“《廣志》日:狐死首丘,豹死首山。言不忘本也。”明人馮復京認為:“狐死首丘,明君子不忘本也。”
  不過,深究起來,筆者認為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野狐向窟嗥”與“狐死必首丘”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自然和文化表象,而且沒有任何文獻資料能證明二者之間存在可以替代或演進的關係。儘管洞窟與丘山都可喻為家鄉乃至根本所在,但是“野狐向窟嗥”在漢文化裡不存痕跡,也無法解釋為“狐死首丘”的反面行為。如果非將二者相互聯繫不可,那麼狐狸頭向洞窟所在的丘山而死不忘根本,臨死之際向著自己的洞窟哀嚎何以見得反是忘掉了根本呢?
  近來,筆者翻閱資料,無意中發現《突厥語大辭典》裡有一條極為類似的諺語。該諺語云:“狐狸朝自己的洞穴嗥叫,會患癩瘡。”(另處譯為“衝著自己洞穴嗥叫的狐狸必患癩瘡”,意思相同)編著者解釋說:“這則諺語是針對背棄自己的國家、親族和城市的壞人而講的。”

  將這條諺語與漢文典籍中“狐死首丘”的說法相比較,前者與哥舒翰所引用的諺語有著更為近切而可靠的關係。
  其一,從其表述形式和內容看。
  關於哥舒翰所引用諺語,同為中華書局校點本的《新唐書·哥舒翰傳》表述為:“諺言‘狐向窟嚎,不祥’,以忘本也。兄既見愛,敢不盡心。”與《舊傳》稍異,不過其主體部分“(野)狐向窟嗥(嚎)”則是一致的。以此對照《突厥語大辭典》中的諺語:“狐狸朝自己的洞穴嗥叫,會患癩瘡。”很明顯,“狐狸朝自己的洞穴嗥叫”與“(野)狐向窟嗥(或嚎)”文字意思和句子結構完全一致。如果深究所謂“不祥”的情狀,兩《唐書》等史料皆無明文,而“會患癩瘡”恰恰解釋了這一點。再後與“以(其)忘本也”相對應,《突厥語大辭典》直指“這則諺語是針對背棄自己的國家、親族和城市的壞人而講的”。二者竟是如此驚人的一致。此外,將史料上下文聯繫起來看,以該句諺語警示人們背叛自己的親族就會遭受天譴,也更能應對安祿山希望同類相親之意。
  其二,從其文化歸屬和淵源看。
  《舊唐書·哥舒翰傳》曰:“哥舒翰,突騎施首領哥舒部落之裔也。蕃人多以部落稱姓,因以為氏。”《新書》語同。看來哥舒翰出身突騎施哥舒部落。而按兩《唐書·西突厥傳》,突騎施為西突厥十姓之一,屬於左廂咄陸五部。或稱其“西突厥別種也”。哥舒翰無疑應是突厥族人,而其文化母體則應是突厥文化。再看其個人文化素質,《新唐書·哥舒翰本傳》稱“翰能讀《左氏春秋》、《漢書》,通大義”,然同書《李林甫傳》則透露“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專任大將,林甫利其不識文字,無入相由”。可見哥舒翰尚不能算作通曉漢文典籍的蕃人,對其影響較大者還應是其母體文化——突厥文化。由此而論,哥舒翰言談舉止特別是知識和思想來源,無疑與突厥文化有著更加密切的關係,所引用諺語亦當更有可能來自突厥文化。
  再看《突厥語大辭典》,這是公元11世紀由回鶻(屬突厥異部)著名學者馬赫穆德·喀什噶爾所編纂的一部突厥語辭書,綜合反映了中古時期突厥語言、文字、種族、歷史、生活、風俗乃至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天文、地理、醫學、文藝等各個領域的豐富知識,可以說是關於突厥文化的一部百科全書。該書收錄突厥諺語、格言達200餘條,其中相當部分肯定超出喀喇汗朝時代,與早期突厥社會有著直接和密切的聯繫。“(野)狐向窟嚎”這句諺語在哥舒翰能夠脫口而出,恰恰又反映了它在突厥文化裡較早和漫長的傳播歷史。

  基於上述情況,特別是哥舒翰與“狐向窟嚎”擁有著同種文化淵源的事實,可以推論突厥民族中早就存在一種視“(野)狐向窟嗥”為“不祥”的文化理念。它與漢文古籍中“狐死首丘”之典異曲同工,然而源流不同,獨立發展,屬於另外一種狐的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它一方面自然而然地為本族人哥舒翰所口頭引用,另一方面則在突厥族內長期流傳,並以文字形式保留在《突厥語大辭典》裡。由於產生於籠統說來也可成為胡人的西部突厥人的社會里,這種狐文化也顯示了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