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為何“天時”排最後,為何“人和”最重要?

A一路向北A1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個次序排例,還是很有道理的。

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看,就是內因和外因的關係,是內涵和外延的關係。

人的因素,才是主導事物走向的關鍵因素,事物因人的主觀努力,是決定成敗的主要原因,而地利與否,天時順應,都只能居於次要因素。

毛主席講過“人定勝天”,實際上就是用通俗的語言,表達了人與地利,與天時的關係。

人的問題解決了,人的思想統一了,人的意志堅定了,人的隊伍團結了。那麼,人就可以克服不利的地利環境和天時影響,同時巧妙地利用地利,天時提供的有條件和時機,就會去克服一切困難,奪取最終的勝利。

當然人的問題解決了,我們也不能去跟地利的不和,天時的不順去蠻幹,而是運用智慧去利用它的優點,克服和消減自然環境中的缺點,合理利用自然條件,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人的意識和人的意志,決定事物的成敗,天時和地利只是可利用的外部條件。





雲中一擊


如人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是: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天、地、人三者的關係問題古往今來都是人們所關注的。三者到底誰最重區分誰重要誰不重要,而是三者並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這裡則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之間關係的,而且是觀點鮮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開的,同時,也是與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談”的“仁政”話題。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要對老百姓實行仁政,掌握大義,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就會多助到了極點,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會順從歸服。那就必然會出現孔子所說的那種情況——“則四方之負其子而至矣。”(《 論語·孟路》各國人士都來申請經商,甚至攜帶妻子兒女前來申請移民定居哪裡還用得著“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趕也趕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這樣成了名言,以至於我們為現今還常常用它來評價國際關係,譴責霸權主義者。 當然,“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樣是,還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商業競爭、體育比賽尤其是足球比賽的狂熱之中。這充分說明它所蘊含的哲理是豐富、深刻而具廣闊的延展性的。

所謂“人心齊,泰山移。”誰說“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財呢?

★拓展: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證,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 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 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追夢小卒


天、地、人三者的關係從古至今都是備受人們關注,但是三者到底哪個更重要,也是眾說風雲。荀子曾經從農業生產的角度講述過天時地利人和,但是他的觀點是三者並重缺一不可。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則是出自孟子思想,他是根據軍事方面來分析的。

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從軍事角度對三者進行了分析,明確的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起決定性因素,是最重要的。次之是地利,最後是天時。這句話其實間接地又指向孟子的另一理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人為中心的理論,包括勸解君王要行“仁政”這些老生常談的觀點。

按照孟子的說法,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封鎖的住的,國家也不是靠地勢險峻就可以長盛不衰的,而老天爺的想法,我們更是琢磨不透,命運也不會隨你的想法改變,只有行“仁政”,獲得百姓擁戴,才能萬古長存。

從這裡就能看出孟子的思想,首先天時不是我們能掌控的,所以排第三,地利並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所以排第二,而民心所向,方可成就萬代基業,所以人和排在第一重要的位置。

天時、地利、人和只說,因《三國演義》才被人熟知

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概念,正是因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才廣為流傳。書中觀點,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和。

為什麼這麼說呢,書中曹操起步最早,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謂是紅極一時,他獲得了天時的幫助。而孫權呢,出生在江浙地區,那裡土地肥沃,民眾安居樂業。而劉備就很好解釋了,雖然在地域和時間上沒什麼優勢,但是他佔了“人和”這個特點,我們都知道桃園三結義,這正是劉備擁有“人和”的體現。

按道理說,劉備不過一屆布衣,賣草鞋的,他和曹操孫權等人根本就不是一個階級的,但是最後形成三國鼎立,可想而知“人和”的重要性。

而最後吳蜀兩國的失敗,也在於他們失去了“人和”。

當然不是說曹操等就沒有“人和”的幫助,想反,曹操手下謀士武將眾多,個個對其忠心耿耿,只是他們三個對於“天時、地利、人和”的側重點不同。

從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可以看出人和的重要性,是高於其它兩個因素的。

這三個因素對於現代企業的重要性

沒錯,這三個因素也常常被我們賦予現代意義。現代企業如果想要成功,缺少這三個因素也是不行的。

天時、地利是一個企業創業初期所需要具備的,這很好理解,創業機遇,選址,等等都是這兩個因素決定。

人和,則是決定這個企業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因素,這裡凸顯人和的重要性。

我們看到過很多企業,一開始順風順水迅速擴張,這就是佔了天時和地利的優勢。但是當企業龐大到一定程度,其中開始出現渾水摸魚之輩,貪得無厭之人,慢慢的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這就是“人和”的重要性。

從這點可以看出,“人和”的重要性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特別高的。


我們不管做什麼,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因素都缺一不可,尤其是“人和”,這個因素決定了我們最後的失敗成功與否。這也是為什麼孟子主張“人和”為第一位,告訴我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


聞香書坊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我是聽風。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反之則會陷入孤立,孟子從這三個方面加以比較,層層推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我覺得與《孫子兵法》中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只不過前者內部團結為重,後者側重團結外部。兩位聖人是以軍事為前提提出這種觀點,那到底這三者哪方面最重要,後世人也爭議紛多,只能說要想成功三者缺一不可,但團結還是最重要的。

就是在現在生活和工作中,"人和"也是成功的要素,試想誰不想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中工作呢,一個公平,公正充滿正義感的人或領導,總是不由自主的令人敬佩和嚮往。有這樣的人在總是充滿凝聚力,成功是肯定的。


聽風軒主


兩者之間沒有關係。

兩者之所以一起出現是因為歇後語:王八看綠豆—對上眼了。

【釋義】王八的眼睛只有綠豆大小,一隻綠豆放在它的眼前,它只能直盯盯的看向對面才能看清楚,所以就出現“對眼”的情況。

【用法】用來形容兩個人互相看上對方,但是帶有貶義,不會用來形容好事。


龍泉坊笑笑


我用簡單的話語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瞭解什麼是天時?天時就是我們所說的好日子,也就是我們現實當中,做生意開業所選的“黃道吉日”,從古至今大家都喜歡選一個吉祥的日子開業,希望自己生意興隆,財源滾滾。

什麼是地利?地利就是一種比較好的位置,我們大家做生意都想選擇一個好的位置,人流量大的位置,例如:火車站,飛機場,市中心等等。這就是地利。

為什麼說天時不如地利呢?選擇再好的開業日子都不如一個好的地理位置,這說明了位置很重要。

為什麼又說地利不如人和呢?好位置大家都想要,並不是所有的好位置都會帶來好生意,也有不好的位置生意紅紅火火,也有好位置生意冷淡,這又說明了事在人為,經商之人一定要和顏悅色,與顧客就像朋友一般,不要把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把服務放在第一位,把服務做好了,利益才會長久。

有句話:和氣生財。這就是說經商之人把自己經營好了,生意才會興隆,財源才能滾滾。

我是張祖林,文化愛好者,學者,關注我,一起交流學習和成長。





張祖林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實際上,以上兩句話是相輔相成的,理解這兩句話需要逆向思維。

天時比地利重要,地利比人和重要。

但天時是改變不了的,地利相對來說可以改變,人和的主動性就完全由自己掌控。

所以,從主觀能動性性上來講,我們要更多的發揮人和的因素,其次發揮地利(空間)的因素,最後才是考慮人是天時(時間)的因素。

當我們充分的考慮了“時間”、“空間”的因素的時候,我們就有了宇宙觀。因為屍佼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當我們再加上“人”的因素的時候,就做到了“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時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孟子說的這句話原意為:打仗的時候,有利的天氣比不上有利的地形,但是有利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孟子並不是軍事家,而是儒學家。孟子說這句話是要藉此來表達他的政治主張:人心向背很重要,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為什麼孟子認為“人和”是最重要的,而“天時”是最次的呢?那是因為——同在一片天空下,天時相當,且人力難以改變;民心相差,且易變。

天時人難變

天時說白了就是天氣、時令。天時靠人力是難以改變的,夏季就是夏季,冬天就是冬天。雖然不同的兩地天時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是你無法改變天時,他也無法改變天時。人力無法改變天時,但天時自己卻會改變。今年你這兒天時好,收成不錯,但保不齊明年就鬧蝗災。因此,在天時面前,人人平等,靠的是運氣!

地利人選擇

地理優勢其實也是難以改變的,但為什麼地利比天時更重要一些呢?那是因為,我們對地形地勢有一定的選擇權。兩軍交戰時,一方可以通過選擇在險要的地勢處設防,而另一方也可以避其鋒芒,繞道而行。但地利仍要受到一定的客觀條件的制約,還是不如“人和”重要。

民心易變

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的變革,都離不開人民的參與,群眾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而且天時人難變,民心卻是容易改變的。統治者若施行仁政,天下順之,若施行暴政,則親戚畔(通“叛”)之。

總結

天時我們無法改變,地利雖能夠選擇,但還是要受制於一定的客觀條件,唯獨人心易變。在客觀條件(天時、地利)基本一致的情況下,人心向背就是決勝的關鍵。所以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對於這個問題你們是怎麼看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討論討論!

追尋遠方的詩


孟子曰:天時不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從,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成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旨在說明戰爭的勝負決定於人心的向背,強調“人和”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這裡“人和”是指人心所向、上下齊心協力之意。


壹讀易讀


天時為天道,自有其永恆不變之定律!任何人都無法改變!人和為靈動和祥,人為因素為關鍵,天機已定,成事在人!人和事事順,人和業業興,人和家家福,人和人人樂!人和四海昇平!敬天愛人,天人合一,天時地利人和三元相生相助相敬,方可乾坤萬古長青,太平永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