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為何“天時”排最後,為何“人和”最重要?

A一路向北A1


如果不能天時地利人和,必須選擇的話,我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為天時是機遇,是上天賜予的。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關鍵還在於我們自己。地利是人為的,就是你的選擇。最重要的是人和,意思很簡單就是要團結。一根筷子輕輕的就被折斷 ,十雙筷子在捆一起卻怎麼也折不斷。這就是人和的力量。我們的國歌中有一首就是《團結就是力量》正因為我們的抗日英雄團結才能打倒日本侵略者,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了我們幸福美滿的今天。還有就我們的小家來說,家和萬事興。如果一個家庭有任何事都有說有商量的,一家人齊心協力的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再大的困難也會迎難而上得到合理的解決。如果一個家庭中都我行我素,不團結不和氣。有什麼事情都默不作聲自己想怎麼解決怎麼來,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考慮得全面。這樣的家庭只會艱難險阻困難重重,他是永遠達不到“家和萬事興”的。所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我不完美但我唯一


如人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是: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天、地、人三者的關係問題古往今來都是人們所關注的。三者到底誰最重區分誰重要誰不重要,而是三者並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這裡則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之間關係的,而且是觀點鮮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開的,同時,也是與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談”的“仁政”話題。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要對老百姓實行仁政,掌握大義,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就會多助到了極點,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會順從歸服。那就必然會出現孔子所說的那種情況——“則四方之負其子而至矣。”(《 論語·孟路》各國人士都來申請經商,甚至攜帶妻子兒女前來申請移民定居哪裡還用得著“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趕也趕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這樣成了名言,以至於我們為現今還常常用它來評價國際關係,譴責霸權主義者。 當然,“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樣是,還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商業競爭、體育比賽尤其是足球比賽的狂熱之中。這充分說明它所蘊含的哲理是豐富、深刻而具廣闊的延展性的。

所謂“人心齊,泰山移。”誰說“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財呢?

★拓展: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證,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 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 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追夢小卒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我是聽風。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反之則會陷入孤立,孟子從這三個方面加以比較,層層推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我覺得與《孫子兵法》中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只不過前者內部團結為重,後者側重團結外部。兩位聖人是以軍事為前提提出這種觀點,那到底這三者哪方面最重要,後世人也爭議紛多,只能說要想成功三者缺一不可,但團結還是最重要的。

就是在現在生活和工作中,"人和"也是成功的要素,試想誰不想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中工作呢,一個公平,公正充滿正義感的人或領導,總是不由自主的令人敬佩和嚮往。有這樣的人在總是充滿凝聚力,成功是肯定的。


聽風軒主


天時、地利、人和是創業者取得成功的三個重要條件,如果都具備了當然好,如果不能,最起碼要有“人和”,只有人心向背 ,才可能得到天下。(當然經商也是如此)作為封建皇帝的李世民都深深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很注意緩和階級矛盾,體恤百姓,創造了著名的“貞觀之治”。歷代成功的創業者也都很注意籠絡人心,而那些兇狠殘暴,荼毒生靈的土匪、軍閥最後都被“正義之師”消滅了。

這個道理在《三國演義》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曹操在漢末起兵較早,而且挾持了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佔盡了天時。當時,各軍閥集團羽翼不豐,在曹操眼裡那些首領(如公孫瓚,呂布,袁術,劉表等,)都算不上“英雄”,一個個都被曹操收拾了。只有袁紹樹大根深,不好對付。幸虧袁紹太剛愎自用,不聽謀士計策,自掘墳墓,最後導致一敗塗地 ,含恨吐血而亡。自此北方盡歸了曹操。當然,不管條件多優越,你自己要有“兩把刷子”,否則,送你個江山也坐不穩。曹操本人是個軍事家,而且籠絡了大批謀士,這些也都很重要。

孫權攻城略地的能耐顯然不如曹操,但他依託長江天險,加上用人精當,保得自己地盤好幾十年沒丟 ,是三國裡國運最長的一個。

那劉備呢?大家都懂的,他是白手起家,除了依靠騙來的“大漢皇叔”積攢的人氣,幾乎什麼都沒有。不管真善也罷,偽善也罷,他在人們心中的形象蠻好的。有了“皇叔”的身份,加上自己高明的“演技”,身邊的能人終於越來越多,連諸葛亮都願意跟隨者他 ,武將除了關張趙雲外,又收服了魏延,馬超 ,黃忠等大將 ,一時“劉家軍”將星雲集,個個在戰場上奮勇當先,最後終於三分天下。

所以,從劉備可以看出,“人和”是三個因素中最重要的。萬事以人為本。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可能成就“霸業”,否則,即使地理條件再優越,統治機器多完備 ,如果失去了民心,也可能被人民憤怒的浪潮推翻。

李自成開始起義時,軍紀嚴明,秋毫無犯,深得老百姓擁護,隊伍迅速壯大,一股作氣推翻了明王朝。但到後期,軍紀逐漸渙散,進北京後竟成了打家劫舍的土匪,結果被老百姓拋棄,最後以失敗告終。

在我國現代革命戰爭中,革命的力量起初比較弱小,而且為避敵主力,只能在山區發展。但人民軍隊是為貧苦老百姓打天下的,得到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一步步發展壯大,最後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綠葉小杏


天、地、人三者的關係從古至今都是備受人們關注,但是三者到底哪個更重要,也是眾說風雲。荀子曾經從農業生產的角度講述過天時地利人和,但是他的觀點是三者並重缺一不可。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則是出自孟子思想,他是根據軍事方面來分析的。

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從軍事角度對三者進行了分析,明確的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起決定性因素,是最重要的。次之是地利,最後是天時。這句話其實間接地又指向孟子的另一理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人為中心的理論,包括勸解君王要行“仁政”這些老生常談的觀點。

按照孟子的說法,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封鎖的住的,國家也不是靠地勢險峻就可以長盛不衰的,而老天爺的想法,我們更是琢磨不透,命運也不會隨你的想法改變,只有行“仁政”,獲得百姓擁戴,才能萬古長存。

從這裡就能看出孟子的思想,首先天時不是我們能掌控的,所以排第三,地利並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所以排第二,而民心所向,方可成就萬代基業,所以人和排在第一重要的位置。

天時、地利、人和只說,因《三國演義》才被人熟知

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概念,正是因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才廣為流傳。書中觀點,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和。

為什麼這麼說呢,書中曹操起步最早,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謂是紅極一時,他獲得了天時的幫助。而孫權呢,出生在江浙地區,那裡土地肥沃,民眾安居樂業。而劉備就很好解釋了,雖然在地域和時間上沒什麼優勢,但是他佔了“人和”這個特點,我們都知道桃園三結義,這正是劉備擁有“人和”的體現。

按道理說,劉備不過一屆布衣,賣草鞋的,他和曹操孫權等人根本就不是一個階級的,但是最後形成三國鼎立,可想而知“人和”的重要性。

而最後吳蜀兩國的失敗,也在於他們失去了“人和”。

當然不是說曹操等就沒有“人和”的幫助,想反,曹操手下謀士武將眾多,個個對其忠心耿耿,只是他們三個對於“天時、地利、人和”的側重點不同。

從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可以看出人和的重要性,是高於其它兩個因素的。

這三個因素對於現代企業的重要性

沒錯,這三個因素也常常被我們賦予現代意義。現代企業如果想要成功,缺少這三個因素也是不行的。

天時、地利是一個企業創業初期所需要具備的,這很好理解,創業機遇,選址,等等都是這兩個因素決定。

人和,則是決定這個企業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因素,這裡凸顯人和的重要性。

我們看到過很多企業,一開始順風順水迅速擴張,這就是佔了天時和地利的優勢。但是當企業龐大到一定程度,其中開始出現渾水摸魚之輩,貪得無厭之人,慢慢的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這就是“人和”的重要性。

從這點可以看出,“人和”的重要性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特別高的。


我們不管做什麼,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因素都缺一不可,尤其是“人和”,這個因素決定了我們最後的失敗成功與否。這也是為什麼孟子主張“人和”為第一位,告訴我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


聞香書坊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孟子說的這句話原意為:打仗的時候,有利的天氣比不上有利的地形,但是有利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孟子並不是軍事家,而是儒學家。孟子說這句話是要藉此來表達他的政治主張:人心向背很重要,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為什麼孟子認為“人和”是最重要的,而“天時”是最次的呢?那是因為——同在一片天空下,天時相當,且人力難以改變;民心相差,且易變。

天時人難變

天時說白了就是天氣、時令。天時靠人力是難以改變的,夏季就是夏季,冬天就是冬天。雖然不同的兩地天時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是你無法改變天時,他也無法改變天時。人力無法改變天時,但天時自己卻會改變。今年你這兒天時好,收成不錯,但保不齊明年就鬧蝗災。因此,在天時面前,人人平等,靠的是運氣!

地利人選擇

地理優勢其實也是難以改變的,但為什麼地利比天時更重要一些呢?那是因為,我們對地形地勢有一定的選擇權。兩軍交戰時,一方可以通過選擇在險要的地勢處設防,而另一方也可以避其鋒芒,繞道而行。但地利仍要受到一定的客觀條件的制約,還是不如“人和”重要。

民心易變

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的變革,都離不開人民的參與,群眾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而且天時人難變,民心卻是容易改變的。統治者若施行仁政,天下順之,若施行暴政,則親戚畔(通“叛”)之。

總結

天時我們無法改變,地利雖能夠選擇,但還是要受制於一定的客觀條件,唯獨人心易變。在客觀條件(天時、地利)基本一致的情況下,人心向背就是決勝的關鍵。所以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對於這個問題你們是怎麼看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討論討論!

追尋遠方的詩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實際上,以上兩句話是相輔相成的,理解這兩句話需要逆向思維。

天時比地利重要,地利比人和重要。

但天時是改變不了的,地利相對來說可以改變,人和的主動性就完全由自己掌控。

所以,從主觀能動性性上來講,我們要更多的發揮人和的因素,其次發揮地利(空間)的因素,最後才是考慮人是天時(時間)的因素。

當我們充分的考慮了“時間”、“空間”的因素的時候,我們就有了宇宙觀。因為屍佼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當我們再加上“人”的因素的時候,就做到了“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時


我用簡單的話語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瞭解什麼是天時?天時就是我們所說的好日子,也就是我們現實當中,做生意開業所選的“黃道吉日”,從古至今大家都喜歡選一個吉祥的日子開業,希望自己生意興隆,財源滾滾。

什麼是地利?地利就是一種比較好的位置,我們大家做生意都想選擇一個好的位置,人流量大的位置,例如:火車站,飛機場,市中心等等。這就是地利。

為什麼說天時不如地利呢?選擇再好的開業日子都不如一個好的地理位置,這說明了位置很重要。

為什麼又說地利不如人和呢?好位置大家都想要,並不是所有的好位置都會帶來好生意,也有不好的位置生意紅紅火火,也有好位置生意冷淡,這又說明了事在人為,經商之人一定要和顏悅色,與顧客就像朋友一般,不要把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把服務放在第一位,把服務做好了,利益才會長久。

有句話:和氣生財。這就是說經商之人把自己經營好了,生意才會興隆,財源才能滾滾。

我是張祖林,文化愛好者,學者,關注我,一起交流學習和成長。





張祖林


天時 地利 人和 用我現在的眼光看的話,應該有新的啟發。

天地人在古代被稱為三才,古人彷彿認為天地人可以概括人世間的所有事物。我小學時看爺爺的古書,還有一本叫《三才神術》的,就是通過三次搖銅錢搖出天或地或人的不同組合,例如“天地人”、“人地天”...共27個卦象,從而預測未來、測算所求。

現在,我們知道了,真正的天不再是古人以為的天,地也不再是古人以為的地,人倒還是原來的人吧。

那用現代人的認知和理解,又怎麼去理解天時 地利和人和呢?

我覺得,天時地利人和放在不同的領域或者事情上,應該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對於農業耕種來說,天時就是好天氣 、好氣候、風調雨順;地利就是土地肥沃、能引水灌溉;人和就是人勤快、吃苦耐勞、家庭和睦。

......其他就不多列舉了。

天時地利人和這句話,所使用最多的地方應該就是在談到“男同胞的事業成功 ”時,這時要怎麼理解呢?我覺得此時的理解應該是:

1. 天時=運氣 (也許跟命運有關的 長期難以改變的運勢)

2. 地利=機遇(眼前出現的某次機會 一生中可能有很多次)

3. 人和=上進心、聰穎、勤奮、夥伴。

有人和,無地利天時的話,也能過得不錯,但難有大成功。

有人和有地利,但無天時的話,往往能取得短暫的耀眼成功,但基本不會長久。

天時地利人和全在,才能成就一生大的成功。

僅有人和雖然不能帶來大富大貴,但它是基礎,沒有人和,天時地利就是虛幻的沒用的,所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我們自己就能把握的,但天時地利是上天賜予的(當然有些人通過作弊會取得某些地利,但最後都逃不過天時,甚至在自己或後人身上得到更大懲罰)。


東華的深想簡說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於《孟子》,原文直譯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從作戰的角度,闡述了,天時,地利和人和三者的關係。在現在看來,天時就是未可預知的對某方有利因素,比如三國演義中,火燒赤壁,風起火才盛,再比如上方谷傾盆大雨,這些都是天時。由於有未可知性,所以基本無法掌控。所以天時不過是運氣,聽天由命而已。

再說地利,地利在原文中指的就是目前已經存在的有利形式。就像是守方守的是華山一條道,騎兵面對遼闊的平原,這些有利因素是客觀存在的,不會突然間消失。對我們人類來講,客觀存在的總是比縹緲虛無的來的實在,這樣能減少不可控性,增加安全觀。在心理學上,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趨利,是人類的本能。所以,對我們來說天時自然是不如地利的。

最後說人和。文中人和值的就是人心所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戰爭中對方士兵全部叛變,那麼無所謂天時地利了,已經贏了。人和的重要是因為,人類的群居性。人與人之間必然是互相關聯的群體,我們所有的活動,都建立在人和人的基礎上的。所以,人和的重要性就格外凸顯。孟子還有一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是對人和最有力的闡述。外界客觀存在的有利因素再多,但是沒有人同心協力,孤軍奮戰總是難以達到目的的。此所謂,地利不如人和。

但是,這三者之間並不是說是絕對的。是要三者兼顧,相得益彰的。

畢竟,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呀。

謝謝大家評閱,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