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三國裡的善惡與忠奸,與不同的個體和視角相關。


為什麼呢?


難道善惡與忠奸,不應該是非常明確的概念麼?


話雖如此,但“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不光指我們這些後來解讀三國人物的人,也指當時三國人物對於“善惡忠奸”的理解。


凡事無善惡,亦無忠奸,唯有利益。


這句話,應該是很多看過《三國演義》之人的切身體會。


確實是,不變的是利益,變化的是朋友。為了利益,朋友可以變成敵人,敵人也可以變為朋友。


魏國實力最強,所以很多時候,吳蜀締結聯盟,共同抗魏。


但也並非絕對。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比如在赤壁之戰後,吳國曾將荊州“借”給劉備,但因為荊州的地理位置太重要,就一直想收回來。


而此時,劉備和諸葛亮派出鎮守荊州的大將是關羽。


關羽確實厲害,一度以荊州為中心,震懾整個吳國,甚至向北逼得魏主曹操差點兒遷都。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為了除去關羽這個心頭大患,孫權就派呂蒙、陸遜表面裝病、暗中以白衣渡江偷襲荊州,並暗中聯合曹操,一起夾攻關羽。


關羽料到了曹操的難纏,卻忽略了吳國的“背叛”,最終敗走麥城,身首異處。


這之後,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撕毀盟約,舉全力伐吳,卻被陸遜以火攻擊敗。


這時候,魏國是非常樂意當漁翁,看到吳蜀相爭的。


吳國之主孫權也不傻,知道劉備的火發得差不多了,就找了個臺階給他下,主動向劉備認錯,再度聯劉抗曹。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所以,趨利避害,這大概就是三國當中的人性總結吧。


那麼,是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呢?


不全是。


絕大部分三國人物,就像一個一分為二的水箱。


公共部分裝著那時的“道”和“趨利避害”這個共同人性,個人部分則裝著不同的認知理解和處世方式。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說到善惡,一般認為三國最大的惡人,當屬董卓。而最大的善人,當屬劉備。


董卓的惡,不是品行惡劣,是說這個人很兇殘。


其實,這與他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環境有關係。


董卓生長於涼州,也就是西涼邊陲,從小就與羌人打交通,提倡勇武,以拳腳論英雄。後來,他擔任了幷州刺史,統領一方兵馬。朝廷發生十常侍之亂,先受詔救駕後又賴著不走的他救了小皇帝,從此把持朝政。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這之後,信奉鐵血強權的董卓重新廢立小皇帝,誰不聽話,就砍頭、扒皮、下油鍋甚至滅九族,極其殘忍。唯一留下一點點善,就是還比較尊重讀書人,大概是他自己讀書少,知道讀書還是管用的。


但這時,天下共憤,人人都想誅之,不過都畏懼於他手下的天下第一猛將呂布。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後來,司徒王允用美人計策反了呂布,終於殺掉了董卓,一代“惡人”命喪黃泉,天下歡慶。很多人在這天把珠寶換成了酒肉,發放給路人,一同道賀,足見董卓的”惡“到了什麼地步。


那麼,“第一大善人”劉備,他善良到了什麼地步呢?


歷史總是喜歡開玩笑。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位給自己,建立魏國,漢朝滅亡。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曹丕稱帝之後,劉備在成都失聲大哭,發誓要為漢獻帝報仇。


但很可笑,不久之後,諸葛亮等群臣便上書劉備讓他稱帝。


劉備一開始拒絕,因為稱帝是大逆不道的事,可諸葛亮等人以死相逼,劉備也就答應了。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劉備稱帝的消息傳到魏國,已被曹丕貶為“山陽公”的劉協得知後,仰天大笑。


但很顯然,他的內心是痛哭不止的。


想到之前多麼信任劉備,咬破手指寫下“衣帶詔”,希望劉備能夠匡扶漢室。


可如今,劉備卻自己稱帝了。


自己最信任的人背叛了自己,多麼可笑的事情。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要說曹丕稱帝還讓劉協留有一絲希望,可劉備稱帝讓他徹底絕望。


此時此刻,大漢,在這位末代皇帝的心中真的“亡”了!


一如金庸小說《笑傲江湖》裡令狐沖的師孃甯中則,在變質的丈夫“君子劍”嶽不群為了一己之私、將令狐沖逐出師門時,冷冷看了嶽不群一眼,說了“偽君子”三個字,憤而拔劍自刎身亡。


哀莫大於心死。


相信她當時的心情,和漢獻帝劉協是一樣的。


“偽善”,其實比“惡”更惡。


從稱帝這一點上說,稱了帝的“善”劉備確實不如只是換帝卻沒稱帝的“惡”董卓。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那時的董卓沒稱帝,如果真活到後來又不一定了。


而且,在漢獻帝最後認定“偽善”的劉備,與他教導孩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並不衝突。


善惡存於心間,在乎不同人的視角而已。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再來說忠奸,一提到三國最忠之人,都會想到關羽。最奸之人,都會想到曹操。


而真實情況,果真如此麼?


自從桃園三結義,關羽一直忠於劉備。在劉備兵敗徐州、下落不明後,他被曹軍大將夏侯惇以誘敵之計團團圍在土山,不得不降,但提前約定了三件事。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第一件是隻降漢帝,不降曹操;第二件是保護好劉備家眷;第三件是一旦探聽到劉備的下落,不遠千里也要去投奔。


因此,有人在這裡提出一個疑問,關羽到底是真忠還是假忠。如果是真忠,直接抹脖子表示效忠就完了,為什麼搞出這麼多事來呢?


這種說法太極端。


第一,人都是怕死的。第二,人更怕死得不值得。


當時的關羽,並不怕死,幾次都想突圍戰死。但是,這時來了一個人,改變了他的想法。


這人就是他的好朋友張遼。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作為曹操的“說客”,張遼指出關羽這麼死太不值,有三大罪過:“第一,劉關張三結義,現在劉備剛剛失敗,你就要戰死。如果他以後想東山再起,卻得不到你的幫助,豈不是違背了當初的誓言。第二,劉備把家眷託付給你,你戰死了,她們無依無靠,豈不辜負了劉備重託。第三,你文武雙全,不設法和劉備一起匡扶漢室,卻只逞匹夫之勇,這不是笑話麼?”


張遼的武功謀略厲害,後來以八百勇士戰勝孫權的十萬兵馬,嚇得江東孩子聽見“張遼”兩個字都不敢再哭。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但我們在這裡看到,張遼的嘴皮子功夫也是一流,三大“罪過”每一點都說在了關羽心坎上。


負盟約、負重託、逞匹夫之勇,每一罪都像重重的鞭子,讓關羽承受不起。


於是,關羽與張遼約了三事,下馬降了。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這麼一來,他就不能稱之為“忠”了吧?


當然不是。


為什麼?


因為《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是極力推崇劉備正統地位的,關羽也一直成為極忠極義的代表。


當然,即便作者有偏袒,關羽的很多做法確實異於常人,值得所有人尊重。


當時,曹操犯壞,回許昌路上只撥給關羽一間房子,讓他和劉備的兩位夫人同住。關羽就請兩位嫂夫人在屋裡休息,自己手持燭火,在門外守護到天亮。曹操心生佩服,到了許昌,專門撥了一座府院給關羽。關羽就把府院分成內宅和外宅,嫂夫人住內宅,自己住外宅。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曹操專門給關羽量身訂做了一件新戰袍。結果,關羽換上新戰袍,又把舊戰袍罩在外面。曹操奇怪他為什麼這麼節儉,結果關羽答道:“舊袍是大哥劉備所賜,不敢以新忘舊。”


曹操見關羽的馬很瘦弱,就把呂布的赤兔馬送給關羽。關羽一再稱謝。曹操覺得奇怪,很少見關羽說謝謝。關羽解釋:“我知道這匹馬日行千里,只要知道大哥的下落,一天之內就能見到他了。”曹操聽了有些後悔,但更加佩服關羽的忠義。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這之後,曹操盡了最大努力,不讓關羽立什麼功勞,就是為了把他留在身邊。但遇到袁紹的猛將顏良、文丑時,自己手下一堆猛將都打不過,只能請關羽出馬,斬顏良、誅文丑。


立了這些功勞之後,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成功與劉備匯合。


所以,說關羽足夠“忠義”,確實如此。包括後來曹操在赤壁戰敗,敗走華容道,也是關羽出於報恩,放走了曹操。


如果再以這個追究關羽“不忠於”劉備,未免有些吹毛求疵。


也正是這一幕幕輾轉起落的是非恩怨、複雜人性,構成了三國波瀾壯闊、令人神往的異彩紛呈。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從這些當中,我們也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現象。


關羽是被張遼勸降的,由此揹負了“忠”與“不忠”的爭議。


具有戲劇性的,張遼也是降將。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他之前是呂布手下,在呂布被曹操活捉、怕死求饒的時候,還曾經怒斥呂布:“呂布匹夫,死則死矣,何以乞活?”


這個時候,本來一心向死的張遼,也遇到了幫他向曹操求情的人。


這人正是關羽。


也正是關羽的這次求情,張遼降了曹操,此後一直忠心耿耿,成為曹魏非常著名的“五子良將”之首。


而沒過幾年,角色就發生了反轉,向曹操求情的變成了張遼,被救下的人變成了關羽。可最終張遼沒走,反倒是關羽走了。


歷史,總是以近似輪迴的方式開著不大不小的玩笑。


到底誰忠,誰不忠?


這裡有一條暗線,就是那會兒關羽為什麼能幫曹操勸降張遼,其實是因為劉備帶著關羽和張飛一起在“奸雄”帳下聽差。後來,找了機會叛變,逃出生天。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不忠是劉備,而不是關羽。關羽後來投降曹操,只不過再一次“歸順”而已。


而“大奸”曹操,始終沒有稱帝,他曾經對漢獻帝劉協說過一段話:“你知不知道,我為了挽漢室於危亡,經歷多少苦難風雨,把所有罵名擔於此身。試問如果沒有我,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但是反觀最後稱帝的劉備,曾經投降曹操又叛曹,投降袁紹又叛袁,難道不比曹操更“奸”麼?


如果我們把這些是是非非抽絲剝繭,用現代的話來總結,會發現一個關於關羽和曹操“忠”與“奸”的規律。


關羽並非忠,只是任性。曹操並非奸,而是詭詐。而他們,都有自己堅守的底線。


關羽只不過一直是一個本事不小、脾氣更不小的小弟,跟了劉備這個大哥,卻沒什麼出息,直到遇上了曹操這個胸懷和本事都很大的大佬,才熠熠發光。


曹操也一直在扮演這個好大佬,對關羽疼之又疼、讓之又讓。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但關羽只是由著自己的性子,覺得和劉備在一起更有安全感,所以選擇和劉備相見,對曹操懷念。相見不如懷念,後來關羽在華容道見了曹操,還是放他走了。


而當關羽這個小弟終於羽翼漸豐,準備一飛沖天、威震華夏時,又因為過於自負,忽略了吳國背後偷襲。


最終,關羽再見到大佬曹操時,已是身首異處、陰陽兩隔,留下無盡唏噓感嘆。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也正因如此,在2010年高希希導演拍的新版《三國》裡,曹操厚葬關羽時,有這麼一段有意思的獨白:“雲長啊!就是跟錯了人!如果跟了我,不至於此。劉備可稱英雄,但算不上明主。你忠於他,算是忠錯了。懷念啊!你斬顏良、誅文丑,後來又過五關斬六將。你說你當時不走該多好。但是,話說回來,你要是不走,不去找劉備的話,我又該看不上你了!”


所以,得而復失,擁而難終,或許這就是善與不善、忠與不忠背後的含義吧。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還有一個例子,更能充分說明不同視角的意義。


關羽在失荊州之前,水淹魏軍主帥于禁的七軍,生擒于禁,斬殺大將龐德,令華夏震動。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這之後不久,吳國斬殺關羽,將於禁還給了魏國,曹操並沒有多說什麼,仍然讓于禁繼續帶兵,享有“五子良將”的美譽。


但後來繼位的曹丕,畫了一幅很大的畫像,記載了當時與關羽作戰時,于禁乞降而龐德死戰的場景。


于禁看了之後,羞愧不已、鬱鬱而終。而龐德的後人,享有無上榮耀。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于禁,一次溼鞋,萬功盡棄。龐德,最終死戰,萬丈光芒。


可別忘了,在此之前,龐德也是降將,一直跟著馬超,後來才投降的曹操。


因此,三國裡的善惡、忠奸,大致的方向是絕對的,但是具體到每個人、每個視角,又是相對的。


我們可以確立揚善避惡,立忠去奸的大方向,但在此基礎上,還要學會多角度、多方面辨識善惡與忠奸的相對性。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更多的歷史故事,咱們下週接著說。


三國裡一位雄主,竟然被認為是嶽不群似的人物,會是誰呢?



【彩蛋】


今天在準備歷史小講堂的時候,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


這段時間,我北大的同班同學去了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掛職副縣長扶貧。幾個月下來,已經成為網紅帶貨金縣長(抖音號:841341816),帶動了整個山陽縣甚至商洛市的電子商務。


而山陽這個地方,正是漢獻帝劉協被迫向曹丕禪位後貶為“山陽公”的封地。


歷史,真的有沉澱,也很有意思,一起讀起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