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呈現 全民參與——“假期雲考古”引燃空前觀看潮

線上呈現 全民參與——“假期雲考古”引燃空前觀看潮

往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都是考古人的一次現場聚會,各地文博單位和高校的項目負責人暫時放下手中的手鏟,走出田野,坐上開往北京的列車,奔赴會場。今年適逢“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舉辦三十週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卻阻擋了考古人相聚的腳步。幾經期盼後終評會改為線上舉辦,以網絡會議的全新形式亮相併在新媒體客戶端直播,由此形成了“十大考古”三十年來第一次的“假期雲考古”。

线上呈现 全民参与——“假期云考古”引燃空前观看潮

線上終評會

對於考古人和社會公眾來說,“五一”假期每天下午15:30-17:30的黃金檔期,已成為他們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固定期待。這次“十大考古”終評會,因緣巧合地第一次整體在線上呈現,成為全社會關注考古、全民參與成果分享的一次盛宴。可以說,今年“十大考古”,我們不一樣。

今年“十大”我們不一樣

為了做好這次線上終評會,力求為廣大網友在“五一”小長假期間帶來一次全方位的“考古盛宴”,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辦公室在終評會前一天公佈了會議議程併發布了一段精心製作的宣傳片。同時,國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和中國文物報微信公眾號“文博中國”及時推送入圍終評的20個項目的詳細文圖資料和精彩的項目短視頻,國家文物局微博“中國文博”也對各個項目積極預熱,並全程直播終評會。

為期5天的終評會在騰訊會議平臺進行,並通過央視新聞全程直播,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及多平臺賬號、騰訊微視、新華雲直播上對外播出,中國文物報社全媒體傳播中心也全力配合播出。

线上呈现 全民参与——“假期云考古”引燃空前观看潮

央視新聞的直播預告

线上呈现 全民参与——“假期云考古”引燃空前观看潮

騰訊微視的直播預告

线上呈现 全民参与——“假期云考古”引燃空前观看潮

新華雲的直播預告

這種完全在線上舉行的終評會產生了空前的傳播力。截至5月6日上午10點,“中國文博”#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話題的閱讀量7555.3萬、今日頭條#發現考古#閱讀量5737.5萬、央視新聞#雲考古看寶藏#3214.5萬及#雲考古4000多年前古都遺址#602.3萬、微博“陝視新聞”#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3560.5萬、微博話題#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523.4萬、微博話題#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326萬,總計話題閱讀量達到2.35億。5月1日至5日的終評會直播,央視新聞多平臺累積觀看量1889.4萬、騰訊微視364.35萬、新華雲直播448.7萬,閱讀量總計2802萬。“假期雲考古”真正做到了在“五一”假期給全國人民帶來了一場豐盛的考古盛宴。

线上呈现 全民参与——“假期云考古”引燃空前观看潮

今日頭條話題

线上呈现 全民参与——“假期云考古”引燃空前观看潮

微博話題

評選結果出來以後,各大媒體紛紛報道。中國文物報社微信公眾號“文博中國”和國家文物局官方微信的評選結果揭曉推送閱讀量分別超過6.4萬和3.8萬。《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在央視新聞客戶端首頁推薦,一小時頁面點擊量超30萬。當天晚上,新聞聯播報道了評選結果。5月6日,人民日報以《帶來新認識,形成新學問》為題,大篇幅報道了“十大考古”,光明日報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雲上”揭曉》為題,整版刊登了最終結果。結果的揭曉也激發了各地媒體的報道熱情,《山西晚報》在頭版用大字體宣傳西吳壁遺址成為“十大”的消息,和“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成功並列。湖北日報微信公眾號《湖北這個重大發現,入選!》的報道,閱讀量達到7.4萬。

线上呈现 全民参与——“假期云考古”引燃空前观看潮

山西晚報

此次線上終評會通過網絡向全國公眾展示了2019年度中國考古的最新成果,最重要的發現,在保持學術性的同時,也展現了中國考古人的真實形象。直播期間,受到廣大網友的高度關注,紛紛留言表示: “通過觀看直播,真正瞭解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水平,真正瞭解了中國考古人都在做什麼。”“今年十大評選可太有參與感了。”“這種直播太有文化內涵了,好喜歡!”“來晚了,會有回放嗎?”“希望這種直播活動多點!”。這次“假期雲考古”無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既表現了公眾對考古的熱情以及較高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又說明了文博行業發展與融媒體的密切關係。隨著公共考古活動的普及和深化,如何進一步完善考古與公眾互動的形式成為新的關注點,而此次線上終評會則為考古與大眾的互動提供了更多機會,為全媒體時代下公共考古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案例。

答疑精彩不斷直播大有看頭

此次線上終評會的一大特點是答疑互動環節安排在了彙報結束後。往年終評會那種因為時間關係導致的提問時間十分緊張,一些項目來不及提問的情況再沒有出現。原定每天20分鐘的提問互動時間,被延長到40分鐘甚至50分鐘。不但評委們過足了“提問癮”,富有學術性、推理性甚至故事性的解讀和回答也讓廣大觀看直播的網友們大呼精彩。

作為十大考古的終評會,評審專家們認真起來毫不含糊,提問起來也是毫不留情,角度刁鑽問題犀利。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接連兩天拋出犀利問題,直擊西孟莊遺址圍牆形狀變化時,他提出由方變圓,是擴大視角的軍事設計思想還是哲學思想?變化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在考慮秦始皇帝帝陵大型陪葬墓墓主身份時,他對埋葬時間在秦統一前還是統一後,若定位在秦代是否能給出更多依據提出疑問。“這簡直就像答辯一樣,還是直播答辯。”不少網友也為回答問題的領隊們捏了一把汗。

线上呈现 全民参与——“假期云考古”引燃空前观看潮

評委提問

线上呈现 全民参与——“假期云考古”引燃空前观看潮

彙報人回答

有的彙報人不但解答學術問題,還向廣大網友講述了考古背後的故事。“茫茫沙漠中如何找到玉礦遺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王佔奎研究員拋出這一問題,隨後彙報人陳國科便回顧了敦煌旱峽玉礦遺址發現的始末。出差經過敦煌時,在當地夜市地攤上偶然發現了和馬鬃山玉礦相似的玉料,起初以為是馬鬃山被盜後流出之物,但攤主一口否定出自馬鬃山,而是出自敦煌。“若非馬鬃山而是敦煌,那就是有新的發現。”這一意外發現讓陳國科內心欣喜不已,他與攤主在長達一年的聯絡中取得信任後被帶去考察了玉料產地,這才有了旱峽玉礦的重要發現。誠然,考古的發現帶有一定偶然性,但這偶然中又孕育著必然,任何考古發現都是考古人幾年甚至幾十年奮鬥換來的,是他們在田野中孜孜追求的結果,更是對功夫不負有心人的嘉獎。

“考古人為何總是追著盜墓賊跑?”在公眾面前談考古,盜墓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每年總有很多重要考古發現是在和盜墓、盜掘古遺址的鬥爭中得來的。今年十大考古評選入圍終評的項目中,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山東滕州大韓東周墓地、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都是盜墓下的劫後餘生。直播中,劉慶柱研究員就盜墓是否僅僅定義為經濟犯罪、盜墓量刑標準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盜墓,盜走的不僅是文物和歷史資料,更是民族文化的根!”擲地有聲的闡述引得微博網友拍手稱讚。

全民參與暢所欲言線上互動別具一格

全媒體時代下,屏幕前的觀眾不再像傳統轉播關係中那樣單向地接受信息,而是更加自發地、主動地獲取與傳播信息,並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點,擁有了更多的主動權,他們以留言評論、彈幕的形式合理自由發揮,與網友討論直播中自己感興趣的關注點。他們熱情、睿智、心細、幽默,熱愛中國文化、關注中國考古、重視遺產保護。

網友們是睿智的,他們當中有些人已經可以稱為資深的考古愛好者,對於考古研究的前沿問題、考古工作細節,甚至考古發掘記錄的符號等都如數家珍。在評論區和彈幕中,每當有網友表示看不懂彙報中的內容時,這些人都會馬上充當義務講解員,在評論區回答。網友的智慧還體現在向彙報人的提問,他們中很多人具有豐富的知識、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有人問石佛寺遺址廢棄原因和發掘前的狀態,有人問“南海I號”發現的人骨的鑑定情況,還有人問秦始皇帝陵陪葬墓發現的帶項圈的狗是寵物狗還是獵犬,是單純用狗殉葬還是另有其他原因。

线上呈现 全民参与——“假期云考古”引燃空前观看潮线上呈现 全民参与——“假期云考古”引燃空前观看潮

網友留言和評論

網友們是心細和幽默的,富有人情味。他們在關注考古發現的同時,也對屏幕第一次集中出現的這麼多考古人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老師們的膚色都好黑。”“大佬們身後的書架上全是書啊。”“劉斌所長一天換一個直播間。”“王佔奎老師一天換一件衣服。”儘管關注點獨特,也體現出來他們對考古人的關注和關愛。

網友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讓我們感動,每當他們聽到這些重大發現,尤其是重要墓葬很多被盜後,許多人氣憤地留言“盜墓的太可惡!”有人還弄不清被盜或被破壞後的搶救性發掘的時候,馬上會有人出來解釋。“不是我們跟著盜墓發掘,而是墓被盜了以後就被破壞了必須及時發掘”。

網友們是理解寬容的。對於在後臺緊張操作的騰訊會議的工程師和央視新聞的導播來說,最怕出現的就是網絡卡頓甚至中斷了。另一方面,網絡直播對於許多專家學者來說都還是第一次。距離鏡頭的遠近、講話前後開關靜音等注意事項依然不十分熟練。但已經“沉醉”於觀看直播的網友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理解,“網絡不斷就不算是直播。”“網絡卡頓才說明這是真直播”等不止一次出現在了直播評論區。

成功的背後是他們在全力以赴

這次線上終評會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時間緊張,工作量大。成功的背後,都承載著所有參與人員的努力和付出。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不論是中國文物報社的工作人員、騰訊會議的技術團隊、央視新聞的直播團隊,還是央視新聞、騰訊微視、新華雲直播等諸多直播平臺和微博、微信的媒體工作者,以及北京大學的志願者團隊,每一場直播的背後都飽含他們精益求精和追求完美。

從現代人始祖的生活印記到史前先民漁獵定居的平凡生活,從巍巍高臺到西域古城,從高原壁畫金冠到深海南宋沉船。每一個遺址都揹負著清晰卻迷離的回憶,每一件文物都訴說著朦朧而真實的故事。一代代考古人用手鏟揭開歷史神秘的面紗,又用手鏟按下了歷史的刷新鍵。“十大考古”的帷幕落下後,考古人又將投入到尋找過去未知真相的工作中,感謝所有考古人在2019年的辛勤付出。

“十大考古”,我們明年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國家文物局,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