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否有必要打撈墜回地球的天宮一號?

裴蓓

結論是沒有必要。

(進入天宮一號的三位宇航員)

首先,天宮一號兩年的使用壽命到期之後,其最後的歸宿是進入大氣層燒燬。天宮一號長10.4米,寬3.35米,重約8.5噸,在軌時間長達6年185天,可以已經圓滿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而在2016年開始,天宮一號就停止了服務,之後天宮一號便被預測會於2017年左右墜毀。在此之前,中國航天不買已經進行了嚴密的監視,並準確的預測了其墜落點,在2018年4月2日00:15UTC落入了南太平洋上空24.5°151.1°W,該地點位於塔希提島附近,是多數航天器的公墓。

(天宮一號)

為何不打撈的原因之一便是天宮一號在進入大氣層的過程中便已經大部分燒燬,而留下的碎屑也會被高度燒蝕,打撈回來的唯一用途便是研究飛行器再入大氣層時對飛行器的各項物體的損毀程度,而對於我們這個已經掌握彈道導彈全部技術而且進行過載人飛行的國家來說已經沒有必要了。

其二則是在該地區的洋流和海況。該地區位於西風帶,盛行風帶動的洋流和海底洋流會把殘骸帶到未知的地區,而打撈這些碎屑所花費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將是巨大的,想想已經失蹤了好幾年的馬航MH370到現在為止還未找到殘骸,而飛機殘骸比起天宮一號的殘骸可大得多,其打撈難度可想而知。

(神舟與天宮的模型)

而航天器若是一開始便沒有進行回收的準備的話,都會讓其墜入無人區或是海中。鑑於地球大部分面積都是海洋,而航天器在最後進入大氣層時解體後的軌跡測量只能跟蹤較大的物體,大部分碎屑都會在迴歸途中燒燬,即使落在地面,回收的可能性也不大。

天宮一號此次的再入是經過密切觀測的,所以對其落點的預測相當準確,和當年的和平號空間站一樣,天宮一號最終燒燬在大氣層。

(和平號空間站)


軍情解析

首先需要澄清,回收本國墜落航天器殘骸並不是一項必要程序,大多數情況下是國家根據實際情況先進行評估,之後再決定是否進行殘骸回收,如蘇聯曾有一顆攜帶核反應堆“宇宙”系列衛星因失去控制墜毀於加拿大境內,引發加政府抗議,最終以蘇聯賠款300萬美元了事,但蘇聯也僅是象徵性派出部分技術團隊進行技術援助並未進行全面殘骸回收。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航天器墜回地球后要經過大氣層充分燃燒,如果不是專門製作的回收式航天器,大部分零部件都會在經過大氣層時被燒燬,墜落地球基本上是沒有太多價值的殘骸。而且因為技術上原因,有時候墜落地點並不可控,如果地理條件很複雜會導致回收成本過高,而耗費巨大回收的殘骸可能已經沒有任何價值,所以大多數航天強國針對這一問題都會提前評估。

然而,就中國而言,回收天宮一號殘骸不應當僅僅考慮成本問題。一方面,天宮一號作為體積較大航天器,即使經過大氣層充分燃燒依舊會留下較大碎片。與美俄這種傳統航天大國相比,中國航天工業雖進步巨大但仍有很大差距,非常需要保護自身各種技術秘密。如果天宮一號殘骸碎片為美國得到那就可以研究中國航天器材製作材料成份並隨之反向推斷中國航天工業大概技術水平,雖然情報價值有限可依然會暴露中國航天工業底牌,為美國有針對性技術佈局提供參考。例如,中國首次進行遠程導彈試驗時,美國就派技術人員到導彈墜落海域打走一桶帶有燃料殘留的海水,之後很快關於中國遠程導彈大概技術參數便被公之於眾。因此,打撈殘骸雖耗費較大但卻是保護中國航天工業情報的重要舉措,有很大現實意義。


大國策

天宮一號空間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個載人空間實驗室,其具有的科研價值和意義是不可估量的,但隨著其使用年限的到期,最終以墜毀地球的方式給自己的一生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然而關於墜毀地球后的天宮一號到底有沒有打撈回收的價值,答案顯然是沒有的。

原本天宮一號空間站就沒有打算過進行回收,在天宮一號重返地球大氣層時,就已經直接被大氣層的高溫給燒燬了,其殘骸的科研價值和普通火箭、衛星重返大氣層時的殘骸並無兩樣,但唯一不同的就是天宮一號作為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站,其殘骸碎片的紀念價值還是非常豐富的,這可以說是中國方面唯一一個打撈天宮一號殘骸的理由了。

因此可以看出中國根本沒有打撈天宮一號空間站的必要,只有載人航天器等必須要進行回收作業的航天器,才會在設計中考慮到重返大氣層這一因素的存在。之所以這些航天器能完好無損的第一次穿越地球大氣層,完全是太空航天器在運載火箭中時被外部的整流罩所保護,這才得以其順利的進入太空。

中國作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在進行航天發射活動後回收目標航天器的國家,在這一技術上已經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對於人造衛星等的回收根本不存在任何的技術障礙。正是因為有著這項技術的存在,才使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在短期內取得了如此飛快的發展,對於中國空間實驗室的建立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利刃軍事

至於說回收,首先你要確定“天宮一號”墜回地球的位置,此前各國大拿機構都紛紛預測最終“天宮一號”墜落的位置,結果事實證明是各種打臉。歐洲航天局一開始預測是在西南歐;北美防空司令部責預測在我國中部位置;連韓國和美太空司令部也都參與進來預測了,可惜誰都沒猜對。

可見,如果墜落地點都預測不準,如何去幾千米的海底打撈殘片呢?之所以這麼難是因為“天宮一號”進入大氣層後不斷翻滾燃燒,軌跡不斷變化,所以落點也不斷髮生改變,由於體型較小,最終燒的也就剩下不了什麼了,想想當年130噸的和平號,那個才叫一個壯觀呢。

問題是這種燒成渣渣的殘片真的有科研意義嗎?整個人類歷史上,從沒有一個火箭、衛星或者天空實驗室經過大氣層返回地球的殘片擊中過人類的記錄。說實話,勞民傷財的打撈什麼“天宮”燃燒剩下的殘片,不如去找隕石殘片去研究更有意義。要知道平均每一天途徑地球、被地球捕獲、並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的各種太空垃圾多達100噸,只是大家不知道罷了。所以燒成渣渣的“天宮一號”殘片,真心沒有必要勞民傷財的去打撈了。


水鏡曉先生

認為天宮一號是我國建立空間站走向太空的第一步,代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功和航天夢走向現實的圓滿成功。


天宮一號是中國的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在2011年9月29日晚上9時16分0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天宮一號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

在2016年3月16日終止數據服務,終止使命,在2018年4月2日8時15分落在了南太平洋上。

作為天宮一號的使用者和主權國家,打撈天宮一號有著以下三個好處。

第一,可通過材料磨損印跡和程度大小驗證理論的相關數據真實程度和可靠性。

第二,可通過打撈行動掌握和熟練這方面的步驟和技術,是一次難得的練兵機會。

第三,若成功打撈,可以把樣本珍藏,以待科技更進步後進行新的研究和發現。

如果不打撈也有著因大體相關數據都在掌握之中,可以省卻一筆不菲的費用和相關人員辛苦工作的優點。

不過,認為既然是探索未知的太空,那麼在可能的情形下就不應該放棄地球上的這次求知的機會;

既然選擇了走出去,就不應該因懈怠而懶惰;

就應該嘗試打撈,無論成功與否都是一次難得的實踐。


原事催

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燬,最終只有少量碎片落入地球表面。

沒有必要打撈。

首先,天宮一號在太空飛行了六年多,在太空接受了強輻射的洗禮,可能產生了一些放射性的核素,到達地面後有可能會對人或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其次,天宮一號在大氣層中燃燒時也可能產生一些有毒物質。

另外,天宮一號內部大量有價值的設備都被燒燬,剩下的主要是熔點高的材料和零部件,研究價值不大。

最後,尋找這些碎片非常困難,尤其是那些掉落海中的碎片,技術上的打撈難度非常大。之前對於這類航天器的碎片,也罕見有打撈的報道。


藍軍社

大哥,落入大氣層已經燒的差不多了,真正掉進海里的部件也是幾小個的不成樣的碎片,且不說尋找困難,恐怕真要撈到了,你都不知道這是不是殘害,還是海洋辣雞。而且你知道地毯式搜索打撈要花多少錢嗎?


細脖子大頭鬼房書安


李志勇123569

如果天宮一號重入大氣層是一個整體殘骸我國肯定會組織力量進行殘骸的打撈,以防關鍵技術被洩露。但是如果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時已經分解為若干殘片,那已經沒有回收的必要了,因為殘片再入大氣層時,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與空氣發生巨烈磨擦,同時燃燒產生高溫,大部分的殘片會被燃燒殆盡;一些大一點碎片就算沒有全部燃燒完結的情況下,它的大部分金屬元素已經被燒損,而且高溫入海水等於進行了焠火處理,機械性能發生了改變,被其他人撈起也不會有有太大幫助。



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分解並燃燒


鮑爾金vs巴特爾

已經沒有必要了,在經過大氣層的燃燒基本沒有什麼殘餘了,如果打撈得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這是一種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