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魚戀上紫蘇

對於美食家來說,紫蘇是食物的海洛因,是巧婦的化妝筆。


當魚戀上紫蘇 | 覓食


紫蘇猶如薄荷一樣,紫蘇清新涼薄的植物香氣彷彿凝集了人間清露,芳香而持久。

江浙農村,每到夏天,房前屋後籬笆旁石頭壁地頭田壟等地方到處生長著紫蘇,保持著“冬天凍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強勁蔓延勢頭。


當魚戀上紫蘇 | 覓食

而就地取材是飲食文化的一種智慧,魚帶腥味,特別對於不吃魚的奶奶來說,腥味是種刺激和反胃的味道。每當奶奶在做炒螺螄、紅燒魚、燉泥鰍、焙魚乾,凡是與魚腥沾點邊的,她都要放入幾片紫蘇的新鮮嫩葉。幾片紫蘇葉不僅點綴了菜餚顏色,而且吃到嘴巴里不僅沒有魚腥味,反而有一股特有的香味。估計,先人也是基於怎麼去腥留味,才慢慢尋找到了用紫蘇的香味克服魚腥味的烹飪方法。


當魚戀上紫蘇 | 覓食


《本草綱目》中說:“紫蘇嫩時有葉,和蔬茹之,或鹽及梅滷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湯飲之”,估計講的就是這種可以入口吃的紫色香味。

紫蘇是奶奶非常喜歡的一種食物染色劑。尤其兩面紫的發亮的紫蘇葉是奶奶最喜歡的,用紫蘇鮮亮不張揚的紫色做成的麵糰與糕點,或用紫蘇的鮮葉做輔助香草的各種醃菜,不僅清香保健更容顏美麗,色性味俱佳。


當魚戀上紫蘇 | 覓食


最為記憶深刻的是,每當到了農曆五六月份,樹上楊梅開始成熟,奶奶就把吃不完楊梅和紫蘇一起,醃製成楊梅乾,這時一群小傢伙們常到奶奶跟前,手掌捧著楊梅乾,吧啦吧啦地,笑開顏!


當魚戀上紫蘇 | 覓食


紫蘇在菜品中表現得尤為出色,生長卻不挑環境,對水肥要求很低。荒灘,牆角,屋後,菜園四處都能見到她們的身影。雖是常見到卻並未見人播種,村裡四處散落的紫蘇都不是人工播種,而是自行繁殖的。

村前村後常見的紫蘇有兩種,都是野生的。一種葉片正反皆紫色,一種正面綠被面紫。都是葉卵圓,有葉尖,屬於野生的紫蘇種類。


當魚戀上紫蘇 | 覓食


紫蘇是唇形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我國,在我國種植的歷史悠久,有2000年之多。常見的有三種,一種是純正的葉紫的紫蘇。一種是白蘇,白蘇正反葉片都是綠色的。紫蘇和白蘇的葉片均是卵圓形,有葉尖。而回回蘇的葉片像雞冠一樣捲曲,打著明顯的褶皺,葉片寬大有深裂。用紫蘇製作的各種美食讓人頓時胃口大開,它的芳香氣味就有宣肺理氣、和中開胃的功效,所以日常吃些紫蘇對身體健康大有好處。

紫蘇燒菜,除了燒魚還有就是燒螺螄。螺螄肉少,吃的精華只能在於吮吸的螺螄湯汁味道。清炒、紅燒、醬爆、上湯,加了紫蘇嫩葉,一隻只黑色的螺螄不再單薄,紫色點綴了黑色,清香驅散了泥土味,吸吮過後口腔留有餘香,足可以回味一番。


當魚戀上紫蘇 | 覓食


清代趙瑾叔的《本草詩》對紫蘇有一段描述:“舒暢無知是紫蘇,制將葅食伴瓜瓠。葉能達表溫中氣,子可消痰定喘籲。燃出燈油充蠟矩,編成籬落護雞雛。芬芳豪貴常貪食,走洩真元氣反虛。”渾身都是寶的紫蘇不僅能食用,還可以做茶飲。

紫蘇做茶飲的傳統,從風雅的宋就已經開始了。《本草綱目》記載,大宋仁宗皇帝曾昭示天下評定湯飲,結果是紫蘇水第一。所謂熟水者,飲品也,也就是說,紫蘇茶在宋代因品種曾獲得過最高殊榮。

當魚戀上紫蘇 | 覓食


奶奶已離去我們多年,但紫蘇和魚的香味一直在腦海裡,當然還有那酸甜的楊梅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