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鱼恋上紫苏

对于美食家来说,紫苏是食物的海洛因,是巧妇的化妆笔。


当鱼恋上紫苏 | 觅食


紫苏犹如薄荷一样,紫苏清新凉薄的植物香气仿佛凝集了人间清露,芳香而持久。

江浙农村,每到夏天,房前屋后篱笆旁石头壁地头田垄等地方到处生长着紫苏,保持着“冬天冻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强劲蔓延势头。


当鱼恋上紫苏 | 觅食

而就地取材是饮食文化的一种智慧,鱼带腥味,特别对于不吃鱼的奶奶来说,腥味是种刺激和反胃的味道。每当奶奶在做炒螺蛳、红烧鱼、炖泥鳅、焙鱼干,凡是与鱼腥沾点边的,她都要放入几片紫苏的新鲜嫩叶。几片紫苏叶不仅点缀了菜肴颜色,而且吃到嘴巴里不仅没有鱼腥味,反而有一股特有的香味。估计,先人也是基于怎么去腥留味,才慢慢寻找到了用紫苏的香味克服鱼腥味的烹饪方法。


当鱼恋上紫苏 | 觅食


《本草纲目》中说:“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估计讲的就是这种可以入口吃的紫色香味。

紫苏是奶奶非常喜欢的一种食物染色剂。尤其两面紫的发亮的紫苏叶是奶奶最喜欢的,用紫苏鲜亮不张扬的紫色做成的面团与糕点,或用紫苏的鲜叶做辅助香草的各种腌菜,不仅清香保健更容颜美丽,色性味俱佳。


当鱼恋上紫苏 | 觅食


最为记忆深刻的是,每当到了农历五六月份,树上杨梅开始成熟,奶奶就把吃不完杨梅和紫苏一起,腌制成杨梅干,这时一群小家伙们常到奶奶跟前,手掌捧着杨梅干,吧啦吧啦地,笑开颜!


当鱼恋上紫苏 | 觅食


紫苏在菜品中表现得尤为出色,生长却不挑环境,对水肥要求很低。荒滩,墙角,屋后,菜园四处都能见到她们的身影。虽是常见到却并未见人播种,村里四处散落的紫苏都不是人工播种,而是自行繁殖的。

村前村后常见的紫苏有两种,都是野生的。一种叶片正反皆紫色,一种正面绿被面紫。都是叶卵圆,有叶尖,属于野生的紫苏种类。


当鱼恋上紫苏 | 觅食


紫苏是唇形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在我国种植的历史悠久,有2000年之多。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纯正的叶紫的紫苏。一种是白苏,白苏正反叶片都是绿色的。紫苏和白苏的叶片均是卵圆形,有叶尖。而回回苏的叶片像鸡冠一样卷曲,打着明显的褶皱,叶片宽大有深裂。用紫苏制作的各种美食让人顿时胃口大开,它的芳香气味就有宣肺理气、和中开胃的功效,所以日常吃些紫苏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

紫苏烧菜,除了烧鱼还有就是烧螺蛳。螺蛳肉少,吃的精华只能在于吮吸的螺蛳汤汁味道。清炒、红烧、酱爆、上汤,加了紫苏嫩叶,一只只黑色的螺蛳不再单薄,紫色点缀了黑色,清香驱散了泥土味,吸吮过后口腔留有余香,足可以回味一番。


当鱼恋上紫苏 | 觅食


清代赵瑾叔的《本草诗》对紫苏有一段描述:“舒畅无知是紫苏,制将葅食伴瓜瓠。叶能达表温中气,子可消痰定喘吁。燃出灯油充蜡矩,编成篱落护鸡雏。芬芳豪贵常贪食,走泄真元气反虚。”浑身都是宝的紫苏不仅能食用,还可以做茶饮。

紫苏做茶饮的传统,从风雅的宋就已经开始了。《本草纲目》记载,大宋仁宗皇帝曾昭示天下评定汤饮,结果是紫苏水第一。所谓熟水者,饮品也,也就是说,紫苏茶在宋代因品种曾获得过最高殊荣。

当鱼恋上紫苏 | 觅食


奶奶已离去我们多年,但紫苏和鱼的香味一直在脑海里,当然还有那酸甜的杨梅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