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永遠的味蕾記憶——水面筋

要說吳江東北面,有啥特色美食,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麵筋塞肉。小時候的記憶中,那幫上海的親戚來鄉下,就愛自個兒“點菜”,雞湯麵筋是首選,且不吃個肚子滾圓滾圓不作罷。上海人嘴刁,對吃極有研究,而鄉下人呢,被點中的菜必然是仔細準備,還倍感光榮。


永遠的味蕾記憶——水面筋

雞湯麵筋

不過,水面筋塞肉還真是汾湖一帶的名品美食。一年四季,水面筋都是待客的佳餚。五六十歲以上的大媽阿婆,幾乎人人都會汰麵筋。每回要汰麵筋了,就到糧油店稱上幾斤麵粉,直接說要買汰麵筋的麵粉,店家就會幫忙舀上幾碗過秤。原來,糧油店裡的麵粉品種也是不同的,按我們現在的說法,估計就是高筋麵粉吧,這樣汰出來的麵筋更多。

永遠的味蕾記憶——水面筋

永遠的味蕾記憶——水面筋

汰麵筋要用高筋粉

揉 面 筋

值我們回家的日子,母親必提前幾日買好麵粉,當天一早便起來做好汰麵筋的準備工作。汰麵筋也是個技術活,常聽說同樣的麵粉,有的人就是汰不出多少麵筋來,這其中看來還是講究的。準備好乾淨的專用臉盆,將麵粉放入其中,加入適量的鹽,邊加冷水邊揉。記得從前,我們也常握著水勺幫母親在麵粉中添水。起先是中心的一個小麵糰,慢慢地,麵糰越揉越大。每次加水多少,全得聽從母親吩咐。水不能一下加多了,麵粉的揉和需要一點一點慢慢來,不斷揉不斷將周邊的乾麵粉吸附過來。看著雪白的麵粉漸漸被裹成一個團,覺得很是神奇。有時候,甚至也要不自覺地伸過手去,妄圖拉下一點捏到手中把玩把玩。母親也常會應了我們的要求,扯下一個小彈丸,由著我們玩去了。待到麵粉全部粘合起來,還需再反覆揉,然後用手把面整整平,讓它沿著盆的四圍平鋪在盆中,揉好的面需要稍溼潤些,以表面看起來溼漉漉的為好。用手指輕輕戳兩下,粘性十足。這時,母親伸出食指,挨著在揉好的面中扎出許多小孔,分佈均勻,如滿天的星星散落其中。小孩的腦袋中總藏有許多的新鮮問題,我們常歪著腦袋問母親,戳這些洞幹什麼?不識字的母親也道不清為什麼,只是告訴我們,這樣汰出來的麵筋更多。我們似懂卻真的不懂。有時候,效仿成了一種別樣的力量,經驗與文化就是這樣代代相傳的。這樣準備工作還沒完,每隔十分鐘左右,繼續將這些面重新再用力揉,重新再戳洞。如此重複三四次,面才算徹底揉好。

永遠的味蕾記憶——水面筋

手工汰麵筋

汰 面 筋

接下來就可以汰麵筋了,找一深口的缸或桶,放入大半缸水,找來一個細網眼的籃,放入水中,抓下一塊麵團,麵糰極有韌性,能拉出好長的面絲。將麵糰置於籃中反覆甩洗,動作宜輕緩些,否則水易濺開來。清水慢慢變成了乳白色,如牛奶絲滑匯聚,似月光傾覆其中。洗出來的麵筋放入旁邊的清水盆中,此時的麵筋,褪卻乳白色,轉而偏暗。

永遠的味蕾記憶——水面筋

洗好的水面筋

包 面 筋

麵筋的吃法各有不同。在麵筋中包上肉餡,薺菜肉末,筍尖肉末等,放入肉骨頭湯或者雞湯鴨湯中一起煮,鮮鮮相匯,純然美味。包麵筋手法各不相同,有直接將麵筋拉伸平展,在中間放入肉餡,將四周圍起來收口的,也有將麵筋拉伸後繞在食指中指上的,再將餡置於上面後將下部翻卷過來,肉餡就自然收於其中了。從小看著母親包,在反覆嘗試中,我們也都學會了。當然,吃麵筋四季相宜,包麵筋卻各季不同。一般來說,春夏季節溫度較高,麵筋的韌性極足,包起來容易粘合。而秋冬季節溫度低,包的難度就大大提高了,最後一步收口時往往封不住,麵筋像打了滑,怎麼也不肯閉口。這時,可以在浸麵筋的水中加入些許熱水,溫度升高後,麵筋就變得好包起來。包麵筋也講究儀式的,母親在包第一個麵筋時是怎麼也不開口說話的,任憑你問她什麼,她都不吭一聲。據說包第一個若開了口,那你接下來包的麵筋就會開口,樣子難看,肉餡脫落。我們卻常要故意挑戰這種儀式,拼命引母親講話,實在不行就自己叨個不停,以此挑戰一貫的“權威”之言。經我們無數次驗證,發現似乎並無規律可言。

永遠的味蕾記憶——水面筋

永遠的味蕾記憶——水面筋

永遠的味蕾記憶——水面筋

永遠的味蕾記憶——水面筋

包水面筋是個技術活

煮 面 筋

煮麵筋,那也有個講究。肉骨頭湯或雞湯需先煮好,湯水要多些,先不加鹽。麵筋下鍋前,湯水必煮沸,且上下翻滾,這時將一個個包好的麵筋輕輕放入鍋中。麵筋一下就隱入水中,如魚兒躍水,只一個閃,就不見了。待大火煮上幾分鐘,一個個麵筋又像喝飽酒似的躥上水面,鮮美的雞湯滲入麵筋的每個氣孔中,此時再加入鹽,這時你會發現,麵筋一個個越脹越大,個個圓圓滾滾。舀上兩個,輕輕咬開,鬆軟又不失嚼勁,湯汁從每個細孔中溢出,潤了喉暖了胃。夏末秋初,對於平時不喜食肉的人來說,麵筋也可以不包肉,直接拉一小團拉成餅狀,放入白煮鵝中,也是鮮美得很。

永遠的味蕾記憶——水面筋

水面筋塞肉成品

永遠的味蕾記憶——水面筋

菜場上有賣現成水面筋的,浸在盆中,稱量購買。聽說這不是人工汰洗出來的,是機器加工的,分大麥麵筋和小麥麵筋。相比自家汰的,煮出來的麵筋確實遜色些,相對硬實,沒有人工汰的鬆軟熨貼,怎麼吃都感覺不像那味道。想來,機器的流水線作業,還是缺了少點鄉火味吧。上回學科組老師去汾湖開展活動,學校食堂特意準備了雞湯麵筋,一個個吃得讚不絕口。有的老師還特意跑去菜場買了現成的水面筋,又打電話問我麵筋的吃法,想來食過麵筋後,還真是喜歡得不得了。

永遠的味蕾記憶——水面筋

永遠的味蕾記憶——水面筋

永遠的味蕾記憶——水面筋

永遠的味蕾記憶——水面筋

水面筋各種吃法

汰麵筋汰出來的乳白色水液,還可以用來製作成食物,鄉下土話稱之為王漿。將麵筋水沉澱一下,洗出來的澱粉就沉在底下了,將上面相對澄清的水倒掉些,其餘的倒入大鍋中,邊煮邊攪拌,鍋中的乳液慢慢變成灰白色,隨後成半固體狀,王漿就基本做成了。一碗碗盛出來,一字排開,撒上白糖,涼熱皆宜。我們小時候,最喜歡等它徹底涼下來再食用,上面結成一層透明的膜,任你怎麼搖晃,它都穩穩地不散開來,像極了現在的果凍。在那物質貧乏的年代,一大碗王漿入腹,也是十分滿足的。端上幾碗送與鄰居,四下歡喜,分享也自然成了鄉鄰間最樸素的交往。也記得我們小時候,汰麵筋可不是用現成的雪白麵粉,而是用自家田裡收上來的小麥直接去鄰村的機器上碾粉,麥皮未去,所以碾出來的麵粉是黃白相間的糙粉,我們稱之為統粉,汰出來的麵筋自然也不白,點點麩皮裹挾其中,口感自然沒那麼順滑。依現在的眼光看,這種麵筋雖然相貌不咋的,倒屬實實在在的粗糧,符合現代健康養生理念。

永遠的味蕾記憶——水面筋

汰麵筋剩下的漿可以製作涼皮

外出旅遊或活動,足跡到達一個地方,我們喜歡尋訪當地的美食,從美食中感受不一樣的風俗,不一樣的文化味道。一道美食,因此幾乎成為一個地方的文化符號。如果有空去汾湖,不如覓一下水面筋吧!

永遠的味蕾記憶——水面筋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歡吳江通。那麼大膽和我們表白吧!要知道,吳江通更喜歡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體會人生,也可以是尋找鄉愁,記憶歷史!文筆不重要,真實真心就好。自行配圖,特別歡迎。文末請附作者簡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張。一旦錄用,奉上稿酬,雖不高,意很誠,還有你可能喜歡的地情書哦!

[email protected]

記得註明姓名和聯繫方式。如已在其他媒體發表,敬請說明(特別是已在其他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一律不錄用)。照片請勿插入文中,請單獨發送,謝謝!

由於來稿較多,自投稿之日起兩個月內沒有錄用,作者可自行處置(同一作者單次投稿多篇除外)。

吳江通會給你一個原創平臺,讓你展現自己,讓更多的人瞭解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