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內蒙古舌尖-赤峰對夾

內蒙古舌尖-赤峰對夾


我不在享受美食

就是在去拍攝美食的路上

——美食“記錄者”

作者 | 門徒烏日勒

來源 | 文化廣記

內蒙古舌尖-赤峰對夾

赤峰

為紅山之意,是內蒙古東部著名的蒙古人聚居區,晚商和戰國時便已成形,至今一些地方保留當年的格局,在90021平方公里的區域生活著431.5萬多人,有將近300餘家酒樓,小吃店數不勝數,每一樣小吃背後都是一個家庭守著一門技藝世代傳承。

內蒙古舌尖-赤峰對夾

“蘇文玉1917年,河北人、蘇德標父子迫於生活,到內蒙古地區的赤峰城做買賣,當時赤峰有一種非常有名的燒餅叫"哈達火燒",蘇家便以賣燒餅為生。後來,蘇家受到老家一種類似於對夾的特色小吃---驢肉火燒的啟發,便產生了製售夾肉燒餅的想法。說到燒餅夾熟肉,蘇家更是獨具優勢:原來蘇家一親戚,清朝末年在"奏事處"當廚子,經常到北京裕盛樓肉鋪買肉,就把皇宮裡御膳房燻肉的技術傳授給了裕盛樓的人。

你準備好了嗎?

內蒙古舌尖-赤峰對夾

NO.1

empha-sis

15歲的蘇德標在裕盛樓肉鋪學徒,他既能幹又有心計,終於學會了宮廷燻肉法。蘇家整合了蒙古哈達餅、驢肉火燒和宮廷傳統燻肉三項工藝,製作出了一種具有獨特工藝和風味的夾肉燒餅,起名為對夾。從此,對夾這種特色小吃便在赤峰誕生了。

內蒙古舌尖-赤峰對夾

內蒙古舌尖-赤峰對夾

內蒙古舌尖-赤峰對夾

內蒙古舌尖-赤峰對夾

NO.2

empha-sis

熱愛

這個家庭,這是他真正一輩子的心血,俺師傅呢,是熱愛這個生意,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他還是要管,因為聽師傅的話,做啥任何事情都有種踏實感,結婚,嫁女子,對夾成全了這個家裡的一切一切,這個被紅山文化包裹的赤峰對夾,走向世界。”——赤峰對夾第四代傳人連鳳平說。

內蒙古舌尖-赤峰對夾

內蒙古舌尖-赤峰對夾

對夾

是赤峰的一種特色食品。赤峰地區生產此種食品的店家較多,其中以復生隆對夾最為有名。

內蒙古舌尖-赤峰對夾

NO.3

empha-sis

赤峰對夾

是一種酥油燒餅,側切一口,中間裹著燻豬肉,簡單至極。對夾皮用豬油、鹽、釩、五香面兒與少許砂糖和成,反覆層疊,餅成千層,先入爐烤熟,

內蒙古舌尖-赤峰對夾

內蒙古舌尖-赤峰對夾

內蒙古舌尖-赤峰對夾

出爐後

再用酥油拌著糜子面在外表塗抹一遍,擺到鐵杈子上,二次入爐急火燻烤起酥。對夾肉的做法是先選半肥半瘦的膘子肉,切成方塊碼在一口大鍋裡,肉塊間隙填滿花椒、八角、砂仁、桂皮、丁香、甘草,蔥截短、姜切末、蒜掰成瓣兒,還拌上豆瓣醬和砂糖。先開鍋大煮,再下醬燜蒸,等到肥肉油花盡出,鐵篦撈起來淋淨,上鍋燻烤。

內蒙古舌尖-赤峰對夾

NO.4

empha-sis

赤峰對夾

是一種酥油燒餅,側切一口,中間裹著燻豬肉,簡單至極。對夾皮用豬油、鹽、釩、五香面兒與少許砂糖和成,反覆層疊,餅成千層,先入爐烤熟赤峰對夾講究出爐即吃,一旦變涼,對夾皮就會變硬,燻肉也會變幹,口感就差了許多。對夾是純手工產品,標準不統一,形態、重量、口感等都是口眼相傳,沒有數據支持。

內蒙古舌尖-赤峰對夾

看似簡單的小吃,

卻充滿了飲食之道,只有真的懂得火候、食材與調味原理,看到每一個小吃背後的艱辛,才能看懂製作者從小處用心的美好。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國人一直懂得如何獲取自然的饋贈,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亙古不變。一地獨有的食材和烹飪方式,創造出了小吃不變的滋味,在鄉音的繚繞中講述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歷史。

作者簡介:文化廣記,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這裡有你想看的一切,每週陪你,一路讀行。授權請聯繫文化廣記(ID:whgj9000)*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