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縣:“舌尖”上的美味之煎餅篇

——攤出美味 裹住鄉愁

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用麵攤煎餅,燻床枕令百蟲不出。

從明代開始,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家家戶戶即食用煎餅,距今已有600多年。特別是從清朝末期至建國前後,臨朐人民就以煎餅為主食,又以玉米煎餅、地瓜幹煎餅居多。

临朐县:“舌尖”上的美味之煎饼篇

餐桌上的煎餅

臨朐山多地廣,境內土壤為褐土和粽土,富含磷、鐵、硒、鈣、鋅等多種微量元素,非常適宜種植玉米、高粱、穀子、地瓜(紅薯)等粗糧。

而臨朐煎餅主要是以玉米、高粱、穀子、地瓜乾等粗糧為原料,烙制的煎餅為圓形,顏色一般為微黃色或紅褐色,口感筋道,酸甜適口,食用後具有排毒養顏功效,還能護脾養胃、降血脂等。

临朐县:“舌尖”上的美味之煎饼篇

各種口味的煎餅

臨朐煎餅主要分為五種,即用未發酵的糊子製作的為甜煎餅;用發酵的糊子製作的為酸煎餅;冷卻的煎餅再烙酥為酥煎餅;煎餅夾餡烙制的為油煎餅;小米麵加白糖烙制的為糖酥煎餅。製作煎餅的主要工具有鏊子、油擦、舀勺、耙子、鏟子等。

所謂的鏊子,就是用生鐵鑄製成圓狀,上表面平整光滑,中心稍凸,下有三足作為支撐,大小形制不一,中號的鏊子直徑有65釐米左右;用火加熱鏊子下面,在上面烙制煎餅。

所謂的油擦,俗稱“油搭子、油布子“,用布縫製成的方形擦子,滲有食用油。攤制煎餅前,先用油擦擦塗鏊子。舀勺就是用來把糊子舀到鏊子上。耙子通常用木頭製成,手持用來推動糊子。

临朐县:“舌尖”上的美味之煎饼篇

攤煎餅

一般傳統制作工藝流程是:首先選用上好的玉米、穀子等粗糧,篩選乾淨後,用石碾或石磨粉碎,裝入盆子用清水浸泡6—8個小時,然後用石磨磨成十分均勻的糊子,支上鏊子,再用柴草點火把鐵鏊子燒熱,用T型木耙將糊子掄圓掄平,再用梯形木刮板把烙熟的糊子刮光滑刮均勻,須連續多次,待煎餅七八成干時,用鏟子在任何一邊鏟一下,從鏟的那邊順次揭下,摞放在用高粱秸稈訂製的蓋子上。

临朐县:“舌尖”上的美味之煎饼篇

煎餅卷

若想吃甜的煎餅,糊子不用發酵可攤;若想吃酸的煎餅,要把糊子發酵十小時左右再攤。

臨朐煎餅烙制好後,食用時把各種菜卷在裡面吃,俗稱“就菜”,最有特色的普通就菜是“豆沫子”和“大蔥”。豆沫子也是臨朐的地方小吃,即把白菜葉、蘿蔔纓、野菜、地瓜秧等洗淨剁細,加點豆麵和鹽,用水煮熟後即可食用的一種家常菜。煎餅卷大蔥和甜醬也是獨有風味的吃法,其次如大蔥蝦皮辣椒豆腐、醃香椿蒜薹等,只要有辣鹹搭配的就菜就好。俗話說:“待要解饞,大辣大咸。”

临朐县:“舌尖”上的美味之煎饼篇

煎餅卷大蔥

臨朐煎餅靠酸、甜而遠近聞名,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在臨朐縣城的大街小巷和鄉鎮農村,不僅家家戶戶攤煎餅,而且隨處可見手工煎餅加工點。在城鄉集貿市場上,也時常見到一些賣煎餅的村姑。手工煎餅已經成為臨朐的地方名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