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雍正長壽一點,清朝會有什麼局面?

小晴天Kellyld


凌煙閣來答。

雍正在位期間,他對清朝的歷史貢獻在於:糾正了康熙中後期吏治敗壞的局面,通過整頓吏治,使鬆弛的政治體系稍微緊了一點,使瀕臨入不敷出局面的清廷財政又有了改觀。

雍正對清朝的歷史貢獻

古代王朝經過大戰亂穩定下來之後,只要統治者不主動生事兒(像秦始皇那樣搞各種工程就是生事兒),國民經濟一般都會迅速恢復,人口滋生,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官僚也逐漸精神鬆弛,進入迅速腐敗的階段。

雍正上來就開始大力改革,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納糧當差,康熙末期的鬆懈腐敗風氣被扳回了一大半。到雍正中後期,清廷財政又有了盈餘。

因此,雍正的所作所為,大略概括為:一個封建專制王朝的有為君主,甚至可算得上中興之主。沒有雍正的努力,以古代王朝歷史規律看,清朝估計要更早地滅亡。

雍正受制於清朝的先天不足,避不開夷夏之防,牽扯太多精力,無法開眼看世界

雍正在政治上的努力,依然沒有走出古代王朝的巢窠,眼光侷限於內部。

這不能怪雍正,這是清朝與生俱來的問題:作為少數人的滿族統治人口眾多的漢族,防漢限漢成了清朝政治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這個問題以文字獄的形式從康熙朝開始了,直到乾隆朝結束,貫穿了所謂的康雍乾盛世。

我們今天看雍正的《大義覺迷錄》,除了審查所謂曾靜案之外,大量篇幅用於論述清朝的正統性、證明華夷一家,這是為了消除清朝與元朝一樣所特有的民族矛盾。為了清除和控制內部的夷夏之防,清朝耗費了大量精力。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叫魂》,這裡把乾隆對夷夏之防的敏感神經寫得入木三分。

這是一種巨大的內耗,精力都耗在了內部,哪有更多的精力用於對外、用於開眼看世界呢?

宋朝守內虛外,清朝則可以稱為廣義上的守內虛外了:只守中華文明圈這個內,對外部陌生世界毫無興趣。

當時的世界和中國的周邊,已經發生了鉅變

在康熙時期,康熙通過耶穌會士,對歐洲的科學有了較多瞭解,並認真學習。康熙通過耶穌會士與法國路易十四的皇家科學院建立了效率不高的聯繫,康熙對當時歐洲的天文、地理、航海、機械、測量、代數、三角等有充分的瞭解,並認真學習了天文、三角、代數、地理等知識。如果以當時的科學綜合素養看的話,康熙皇帝應該是大清第一人。

康熙還安排皇三子胤祉牽頭成立了學術機構“蒙養齋”,把當時失準的天文曆法重新修訂一番,並把三角、代數等都出了專門的書籍。

但是,康熙做的這一切,僅僅限於宮廷,僅僅是為了修正曆法,既沒有把這些科學知識向精英層普及,更沒有向社會推廣。康熙還得出一個極為自大的結論----“西學中源”,對,就是西方學說都源自中國的意思。

等到雍正繼位之後,蒙養齋立刻被解散,僅僅一小部分人的學術研究也中止了。

除了科學方面,當時中國的周邊政局發生了什麼呢?

荷蘭已經佔領了印尼、印度的一部分、斯里蘭卡、孟加拉、泰國等地,英國也侵入了印度,沙俄的力量伸入了中亞,與準噶爾汗國沆瀣一氣。在火器技術方面,明清戰爭時期,清朝已經知道了葡萄牙人火器的領先。

可惜雍正沒有看到,或者沒當回事,雍正和清朝對外部未知世界沒有興趣

以上這些因素,清朝不知道嗎?非也。

根據《清史稿》邦交部分的記載,沙俄、英吉利、法蘭西等國,與清朝的交往,不是始於順治時期,就是始於康熙時期。比如英吉利,《清史稿》記載,“清康熙三十七年置定海關,英人始來互市”,“雍正三年來粵東,所載皆黑鉛、番錢、羽緞、哆囉、嗶嘰諸物,未幾去。七年,始通市不絕。”但這些情況,沒能引起雍正的重視。

假如雍正長壽,也能活到88歲的話,也就是雍正能幹到1766年。我們參考後來的歷史來看看。乾隆時期英國與清朝的交往更加頻繁,且英國人多次請求增加貿易量和貿易港口,“乾隆二十年,來寧波互市。時英商船收定海港,運貨寧波,逾年遂增數舶。旋禁不許入浙,並禁絲斤出洋。二十四年,英商喀喇生、通事洪任輝欲赴寧波開港。既不得請,自海道入天津,仍乞通市寧波,並訐粵海關陋弊。......二十七年夏五月,英商啗闌等以禁止絲斤,其貨艱於成造,仍求通市。粵督蘇昌以聞,許之,然仍限每船隻許配買土絲五千,二蠶湖絲三千斤,至頭蠶湖絲及綢緞綾匹仍禁。”

從這些情況中我們可以看到,大清對於外部世界沒有興趣。康熙個人可能有,但是大清這個國家沒有。從雍正開始,只關注內部,對於與外界通商這種賺錢的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更別提那些提前佈局之類的戰略安排了。

結語:人的眼光所及就是他所在監獄的圍牆,雍正沒能把眼光看向外部未知世界

尼采這句話很深刻,適合我們每個人,雍正也不例外。清朝如果不能大力發展近代商業和資本主義,就搞不出工業革命。如果還不把眼光向外,那麼連學習的機會也將錯過。因此,如果雍正當政更長時間,他仍然無法脫離清朝統治者眼光向內、忽視外部世界的侷限,清朝的發展也就不會有什麼大的改變。

(完)

凌煙閣論史感謝你的閱讀。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凌煙閣論史


這個客觀來說,如果雍正皇帝長壽一點,首先那麼雍正朝實施的一些治國理政政策肯定會持續一段時間了,這肯定對大清國的發展有利,從他繼位到去世僅僅10多年的時間就從國庫的幾百萬到幾千萬兩白銀可以證明。在當時說是國泰民安毫不為過,戰爭的機會也相對少,國家穩定,百姓自然生活相對幸福。其次,雍正長壽,自然乾隆何時登基,甚至能否登基就是個未知數,康熙朝太子幾十年最後被廢無疑也可能預示乾隆的下場,即使登基25歲登基和40歲甚至更晚登基肯定各方面都會有不同,這樣會不會預示在乾隆朝發生的事情就會有大的改變呢?再次,不管雍正怎樣治理國家,其根本還是為了維護滿清統治,這是毫無疑問的,註定會對人們思想進行鉗制,文字獄可見一斑。所以,當時人們都以奴才思想自居,必然還會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專制帝國,不會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革,而當時歐洲很多國家已經無論科技還是經濟各領域走向世界了。基於以上幾點我個人認為即使雍正在長壽也不會改變滿清王朝走向衰弱的局面,除非他能夠嚮明治維新一樣,但這個會發生嗎?


曾經的飛飛


雍正自即位以來先後在全國推行:

1、清查虧空

地方凡有虧空,限三年之內如數補足,如限滿不完,從重治罪 。

清理令下之後,從中央到地方都動了起來。在戶部查明虧空二百五十萬兩,雍正帝責令該部歷任堂官、司官和部吏賠償一百五十萬,另一百萬由戶部逐年彌補。

嚴厲的清查,經過三年,取得相當效果,中央的清理基本結束,一些省區,如直隸、河南、山西等省彌補了虧空。

有些省份雖也獲得一些效果,但虎頭蛇尾,企圖草草了結。雍正帝對此極為不滿,下令展限三年,務期徹底搞清,否則重治督撫之罪。

2、耗羨歸公

雍正元年,山西巡撫諾敏請求將該省各州縣耗羨銀全部上繳布政司,一部分用作抵補無著落的虧欠,一部分給官員作養廉銀。這是全面實行耗羨提解的辦法,雍正帝當即批准實行,並在全國推廣山西的做法。

耗羨提解的目的之一,是要制止官吏亂徵附加稅,降低火耗率,以減輕稅民負擔。雍正帝對於耗羨率,只許減少,不許增多。他說,如地方官員“於應取之外,稍有加重者,朕必訪聞,重治其罪”。

耗羨歸公後,各地火耗率與實行前發生變化,大多數地區耗羨率降低在正額錢糧的一至二成之間,比原來的高耗羨率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扭轉了地方官狂徵濫派的嚴重情況。

3、攤丁入地

雍正朝攤丁入畝首先提出者是山東巡撫黃炳,他看到人丁逃亡日益嚴重,於雍正元年六月提出倡議。一個月後,直隸巡撫李維鈞發出同樣的呼聲。

雍正帝認為,“攤丁之議,關係甚重”,準備以後再辦,因而始則責備黃炳“冒昧瀆陳”,繼而把李維鈞奏摺交戶部討論。

戶部同意李維鈞的條陳,雍正帝仍不放心,又讓九卿詹事科道共議,有人就攤丁提出疑議,因田畝有大小好壞之別,怕攤得不均。

雍正帝遂命李維鈞詳細規劃具體辦法,要做到對國課無損,於窮黎有益。李維鈞遵命籌劃,準備把地畝分為三等,丁銀按地畝等級攤入,不至於好壞地負擔輕重不均。

4、士民關係

雍正二年二月,下令革除標誌紳衿特權的“儒戶”、“宦戶”名目,不許他們藉此營私不法 [10] 。為此,他頒行了一系列的具體政策。士民一體當差。

雍正元年河南鞏縣知縣張可標發佈告示,令“生員與百姓一體當差”,次年豫撫田文鏡把這種辦法推廣到全省。

5、改革主佃關係

雍正五年,田文鏡上疏,請將苛虐佃戶的鄉紳按照違制例議處,衿監吏員則革去職銜。雍正帝提出,他只考慮紳衿欺凌佃戶,卻沒有顧及佃農拖欠地租及欺慢田主的問題,命再議論。

雍正十二年加以改定,律文是:“凡不法紳衿,私置板棍,擅責佃戶,勘實,鄉紳照違制律議處,衿監吏員革去衣頂職銜,照律治罪。……如將佃戶婦女佔為婢妾,皆革去衣頂職銜,按律治罪。

雍正帝作為歷史上最為勤勉的皇帝之一,在位13年,由剛即位時國庫存銀800萬兩,到國庫存銀6000多萬兩交到乾隆帝手上。他是康乾盛世中不可缺少的橋樑……康熙末年,是個虛假的盛世局面,沒有他,也就沒有後來的乾隆盛世!假如,雍正再多活5年,國庫銀兩或許會超過1個億,整個大清也許會是另外一個局面,歷史也會被改寫!



鯤鵬展翅02


喜歡人史料的朋友對雍正皇帝並不陌生,從雍正繼位到現在297年一至爭議不斷、褒貶不一,但是有一點是大家公認的:雍正是清朝最勤政的皇帝,雖然康乾盛世沒有一個“雍”字,但雍正對大清帝國的鼎盛時期之輝煌功不可沒。

雍正能從“九子奪嫡”中脫穎而出,就說明其智慧非同一般,在位13年,他從未在山呼萬歲的聲浪中飄得迷失自我,自始至終辛勤理政且善辯忠奸,繼位伊始便針對腐敗衰頹之風進行了堅決的懲治與清肅,務實施政的雍正警告百官:“朕平生最憎虛詐、虛名,爾等只須說實話辦實事”。

對於一些積習難改的地方官員,雍正都會提出尖銳的批評。雍正二年,河南巡撫石文焯奏報說:全省各地的蝗蟲災害已撲滅十之八九。雍正通過“密摺”得知這是謊報,於是在奏摺上批到:如果不是你在欺騙朕,就是你被下面欺騙。石文焯調任甘肅後依舊故伎重演,雍正四年夏天甘肅大旱,七月下了一場小雨,石文焯趕緊派人送來一道奏報:甘肅已是豐收在望,這都是皇上敬天愛民的結果。雍正了很不耐煩,揮筆批道:經過春夏大旱,怎麼可能豐收,如此粉飾,朕實在厭煩。

有一個叫李元直的御史敢講真話,他有一本是這樣奏的:現今一些大臣為保全官位一味迎合,皇上認為可以就沒有一個人不敢說不可以,皇上認為不可以就沒人敢說可以,這種陋習在各衙門隨處可見。說這種話的人需要膽量,聽的人需要胸懷,雍正對李元直非常欣賞,把他招之內庭交談,並償賜荔枝以示鼓勵。

山東兗州知府吳關傑,為了博得皇上歡心,把雍正的一道諭旨刻在府衙大門上,說這樣可以朝夕瞻仰、時刻不忘,並上奏皇上,希望號令文武百官推行這一做法,雍正看了非常厭煩:此等迎合之舉實無必要,料理好你分內的事就可以了。

雍正應該算是個傑出的帝王,如果說他能長壽一點是否能帶領大清王朝成為世界強國,筆者認為這是不可能的,雍正只是一個封建王朝的帝王,改變不了極力加強專制統治的怪圈,他排除異己,大興文字獄,輕視經商、外交,教育乃強國之本,他不去推行“有教無類”的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質,這樣就不可能科技興國,所以他不可能帶領清朝崛起。

早在15世紀葡萄牙已經拉開了大航海時代,財富迅速增長,一度成為全球霸主,西班牙王朝緊隨其後,歐洲史上第一女王伊莎貝拉通過對哥倫布的賭注,締造了西班牙帝國。

荷蘭人17世紀初已經實行了股份制,成立了東印度聯合公司,在海外發展到15000個子公司,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壟斷了世界上40%的海運,財富呈爆炸式增長,小小的荷蘭一度成為世界資本市場的中心。

雍正皇帝執政時期,同時代的英國正在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殖民半個世界的步伐,可是大清王朝還在自戀地做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美夢,他們對外界一無所知,沒有新時代新文明的啟蒙,抱殘守缺地揣著自己固守的“倫理綱常”走向沒落倒計時。


鬥堰衝


即使雍正能有千歲之壽,清朝該結束的時候依然會結束。當西方工業化完成後,堅船利炮就會轟開滿清的國門。



封建帝制的根本弊端並不會因為一兩位“聖君”有所改變

觀古代歷史,幾乎沒一朝能超過三百年。其中也不乏英主、明君的出現,但也只如久病之人迴光返照一般,他們引導的“中興”、“盛世”也只是曇花一現。

當社會資源(以土地為主)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地主豪強手中時,作為封建社會最多數的農民,卻因無地可種,只能受僱於資源擁有者。



如果風調雨順、吏治清明,大多數人還能溫飽,那麼這種矛盾就會緩解。如果資源越來越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中,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失地農民。底層部分人數眾多,擁有資源最少,他們生活的保障也無疑最為脆弱。

當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爆發農民起義。因此,歷朝歷代壽終正寢往往伴隨著農民運動。

在有代替封建帝制的新制度出現前,都要遵循這個規律。因此,古時朝代不可避免的陷入一次次的循環。



假設雍正一直在位又會怎樣

一切因工業革命而起,以此作為分析問題的出發點。

歐洲工業革命始於1750年代,當時是乾隆在位,換了雍正會怎樣呢?

清朝落後於世界是因閉關鎖國,此政策也是由乾隆時期而起。感受到西方文明對自身統治有所威脅的乾隆帝,義無反顧的關上了國門。妄圖躲開“鬧哄哄”的世界變革,維持自己的一方“淨土”。



如果雍正在位會不會如此?可能性很大。工業化催生出大量資產階級,這與清朝奉行的封建帝制本就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試想放任資本主義的滋生,以皇帝為首的地主階層利益勢必遭受毀滅性的打擊,既得利益集團絕不會坐視不管。

資產階級革命必然是推翻帝制

這一點從清末的“洋務運動”就能很清晰的表現出來,即使面對清廷頻臨傾覆的危機,官老爺們能做到的極限,也只是“中體西用”。只想把西方先進技術拿來用,而繼續維護原來的體制和統治方式,這注定是一種“畫皮不畫骨”的結局。

在維護清廷統治,維護“家天下”的根本利益上,雍正與任何皇帝別無二致。



因此,無論是再有能力的人,也無法阻擋歷史發展的滾滾車輪,凡是阻擋於前的,必將被碾壓得粉碎。


史海尋蹤


且不說雍正能活更久,先說說歷史,什麼是歷史,就是“歷史選擇”留下的東西,這是必然性,在歷史的發展下,總會出現一批思想,推動發展,發展不了就只有滅亡,中國發展到今天也是歷史的選擇。

首先,在康熙接手一個剛剛建立的王朝,國家在不斷的發展,後期就變得力不從心,經濟實力不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問題不斷出現。就像如今老的體質慢慢的就不能支撐發展了,現在一個單位的體質總是在不停的變化,其實質都是為了順應發展。康熙也深刻認識到要改革的重要性,奈何九子奪嫡,當朝混亂,五分身乏術。

雍正年間是一個爭議最大的時期,也是一個過度的時期。對滿清的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也在推行改革新政做出了貢獻,但是,卻在其中損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留下了罵名,也許這是帝王手段。

如果雍正能長久一點,在國家的發展上肯定是會帶來不一樣的發展,因為雍正的手段要比康熙狠,在權利上有絕對的統治,為推行新政不遺餘力,新政是為了百姓的生活,就像現在共產黨,為了百姓的利益就能獲得成功,就能得到擁戴與維護。雍正能夠到新政推行完成那就會是不一樣的盛世,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落說事


就題主拋出的題目,假設雍正帝能長壽一點,對清朝是有幫助。就歷史資料看,雍正可以說是個治國的能君,在治國治吏方面優於康熙。假設雍正能長壽20年的話,那清朝在他的治理下,國庫會更加充實,有可能就沒和申什麼機會。當然了這只是假設。就算雍正真正多活20年,就大清的體制最終逃脫不了滅亡的下場。縱觀世界上其它有影響的大國,均在從事資本主義社會過度,在資本主義的財富慾望下從事科技發明,主要是軍事。而縱觀大清在這方面沒有什麼想法,主要的是指皇帝。社會要變革,首先得有好的法制,而清朝始終改不一人說了算的皇帝體制,國家是一人之國家而非國民之國家,社會又怎能向前邁進呢?


執著山人


不管雍正長壽還是怎麼樣,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不變的話,結局還是一樣。一味的天朝上國高高在上不向人學習最終還是會落後,有句話說落後就要捱打是很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