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雍正长寿一点,清朝会有什么局面?

小晴天Kellyld


凌烟阁来答。

雍正在位期间,他对清朝的历史贡献在于:纠正了康熙中后期吏治败坏的局面,通过整顿吏治,使松弛的政治体系稍微紧了一点,使濒临入不敷出局面的清廷财政又有了改观。

雍正对清朝的历史贡献

古代王朝经过大战乱稳定下来之后,只要统治者不主动生事儿(像秦始皇那样搞各种工程就是生事儿),国民经济一般都会迅速恢复,人口滋生,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官僚也逐渐精神松弛,进入迅速腐败的阶段。

雍正上来就开始大力改革,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纳粮当差,康熙末期的松懈腐败风气被扳回了一大半。到雍正中后期,清廷财政又有了盈余。

因此,雍正的所作所为,大略概括为:一个封建专制王朝的有为君主,甚至可算得上中兴之主。没有雍正的努力,以古代王朝历史规律看,清朝估计要更早地灭亡。

雍正受制于清朝的先天不足,避不开夷夏之防,牵扯太多精力,无法开眼看世界

雍正在政治上的努力,依然没有走出古代王朝的巢窠,眼光局限于内部。

这不能怪雍正,这是清朝与生俱来的问题:作为少数人的满族统治人口众多的汉族,防汉限汉成了清朝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问题以文字狱的形式从康熙朝开始了,直到乾隆朝结束,贯穿了所谓的康雍乾盛世。

我们今天看雍正的《大义觉迷录》,除了审查所谓曾静案之外,大量篇幅用于论述清朝的正统性、证明华夷一家,这是为了消除清朝与元朝一样所特有的民族矛盾。为了清除和控制内部的夷夏之防,清朝耗费了大量精力。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叫魂》,这里把乾隆对夷夏之防的敏感神经写得入木三分。

这是一种巨大的内耗,精力都耗在了内部,哪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对外、用于开眼看世界呢?

宋朝守内虚外,清朝则可以称为广义上的守内虚外了:只守中华文明圈这个内,对外部陌生世界毫无兴趣。

当时的世界和中国的周边,已经发生了巨变

在康熙时期,康熙通过耶稣会士,对欧洲的科学有了较多了解,并认真学习。康熙通过耶稣会士与法国路易十四的皇家科学院建立了效率不高的联系,康熙对当时欧洲的天文、地理、航海、机械、测量、代数、三角等有充分的了解,并认真学习了天文、三角、代数、地理等知识。如果以当时的科学综合素养看的话,康熙皇帝应该是大清第一人。

康熙还安排皇三子胤祉牵头成立了学术机构“蒙养斋”,把当时失准的天文历法重新修订一番,并把三角、代数等都出了专门的书籍。

但是,康熙做的这一切,仅仅限于宫廷,仅仅是为了修正历法,既没有把这些科学知识向精英层普及,更没有向社会推广。康熙还得出一个极为自大的结论----“西学中源”,对,就是西方学说都源自中国的意思。

等到雍正继位之后,蒙养斋立刻被解散,仅仅一小部分人的学术研究也中止了。

除了科学方面,当时中国的周边政局发生了什么呢?

荷兰已经占领了印尼、印度的一部分、斯里兰卡、孟加拉、泰国等地,英国也侵入了印度,沙俄的力量伸入了中亚,与准噶尔汗国沆瀣一气。在火器技术方面,明清战争时期,清朝已经知道了葡萄牙人火器的领先。

可惜雍正没有看到,或者没当回事,雍正和清朝对外部未知世界没有兴趣

以上这些因素,清朝不知道吗?非也。

根据《清史稿》邦交部分的记载,沙俄、英吉利、法兰西等国,与清朝的交往,不是始于顺治时期,就是始于康熙时期。比如英吉利,《清史稿》记载,“清康熙三十七年置定海关,英人始来互市”,“雍正三年来粤东,所载皆黑铅、番钱、羽缎、哆啰、嗶叽诸物,未几去。七年,始通市不绝。”但这些情况,没能引起雍正的重视。

假如雍正长寿,也能活到88岁的话,也就是雍正能干到1766年。我们参考后来的历史来看看。乾隆时期英国与清朝的交往更加频繁,且英国人多次请求增加贸易量和贸易港口,“乾隆二十年,来宁波互市。时英商船收定海港,运货宁波,逾年遂增数舶。旋禁不许入浙,并禁丝斤出洋。二十四年,英商喀喇生、通事洪任辉欲赴宁波开港。既不得请,自海道入天津,仍乞通市宁波,并讦粤海关陋弊。......二十七年夏五月,英商啗阑等以禁止丝斤,其货艰于成造,仍求通市。粤督苏昌以闻,许之,然仍限每船只许配买土丝五千,二蚕湖丝三千斤,至头蚕湖丝及绸缎绫匹仍禁。”

从这些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大清对于外部世界没有兴趣。康熙个人可能有,但是大清这个国家没有。从雍正开始,只关注内部,对于与外界通商这种赚钱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更别提那些提前布局之类的战略安排了。

结语:人的眼光所及就是他所在监狱的围墙,雍正没能把眼光看向外部未知世界

尼采这句话很深刻,适合我们每个人,雍正也不例外。清朝如果不能大力发展近代商业和资本主义,就搞不出工业革命。如果还不把眼光向外,那么连学习的机会也将错过。因此,如果雍正当政更长时间,他仍然无法脱离清朝统治者眼光向内、忽视外部世界的局限,清朝的发展也就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

(完)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


凌烟阁论史


这个客观来说,如果雍正皇帝长寿一点,首先那么雍正朝实施的一些治国理政政策肯定会持续一段时间了,这肯定对大清国的发展有利,从他继位到去世仅仅10多年的时间就从国库的几百万到几千万两白银可以证明。在当时说是国泰民安毫不为过,战争的机会也相对少,国家稳定,百姓自然生活相对幸福。其次,雍正长寿,自然乾隆何时登基,甚至能否登基就是个未知数,康熙朝太子几十年最后被废无疑也可能预示乾隆的下场,即使登基25岁登基和40岁甚至更晚登基肯定各方面都会有不同,这样会不会预示在乾隆朝发生的事情就会有大的改变呢?再次,不管雍正怎样治理国家,其根本还是为了维护满清统治,这是毫无疑问的,注定会对人们思想进行钳制,文字狱可见一斑。所以,当时人们都以奴才思想自居,必然还会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专制帝国,不会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革,而当时欧洲很多国家已经无论科技还是经济各领域走向世界了。基于以上几点我个人认为即使雍正在长寿也不会改变满清王朝走向衰弱的局面,除非他能够向明治维新一样,但这个会发生吗?


曾经的飞飞


雍正自即位以来先后在全国推行:

1、清查亏空

地方凡有亏空,限三年之内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从重治罪 。

清理令下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动了起来。在户部查明亏空二百五十万两,雍正帝责令该部历任堂官、司官和部吏赔偿一百五十万,另一百万由户部逐年弥补。

严厉的清查,经过三年,取得相当效果,中央的清理基本结束,一些省区,如直隶、河南、山西等省弥补了亏空。

有些省份虽也获得一些效果,但虎头蛇尾,企图草草了结。雍正帝对此极为不满,下令展限三年,务期彻底搞清,否则重治督抚之罪。

2、耗羡归公

雍正元年,山西巡抚诺敏请求将该省各州县耗羡银全部上缴布政司,一部分用作抵补无着落的亏欠,一部分给官员作养廉银。这是全面实行耗羡提解的办法,雍正帝当即批准实行,并在全国推广山西的做法。

耗羡提解的目的之一,是要制止官吏乱征附加税,降低火耗率,以减轻税民负担。雍正帝对于耗羡率,只许减少,不许增多。他说,如地方官员“于应取之外,稍有加重者,朕必访闻,重治其罪”。

耗羡归公后,各地火耗率与实行前发生变化,大多数地区耗羡率降低在正额钱粮的一至二成之间,比原来的高耗羡率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扭转了地方官狂征滥派的严重情况。

3、摊丁入地

雍正朝摊丁入亩首先提出者是山东巡抚黄炳,他看到人丁逃亡日益严重,于雍正元年六月提出倡议。一个月后,直隶巡抚李维钧发出同样的呼声。

雍正帝认为,“摊丁之议,关系甚重”,准备以后再办,因而始则责备黄炳“冒昧渎陈”,继而把李维钧奏折交户部讨论。

户部同意李维钧的条陈,雍正帝仍不放心,又让九卿詹事科道共议,有人就摊丁提出疑议,因田亩有大小好坏之别,怕摊得不均。

雍正帝遂命李维钧详细规划具体办法,要做到对国课无损,于穷黎有益。李维钧遵命筹划,准备把地亩分为三等,丁银按地亩等级摊入,不至于好坏地负担轻重不均。

4、士民关系

雍正二年二月,下令革除标志绅衿特权的“儒户”、“宦户”名目,不许他们借此营私不法 [10] 。为此,他颁行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士民一体当差。

雍正元年河南巩县知县张可标发布告示,令“生员与百姓一体当差”,次年豫抚田文镜把这种办法推广到全省。

5、改革主佃关系

雍正五年,田文镜上疏,请将苛虐佃户的乡绅按照违制例议处,衿监吏员则革去职衔。雍正帝提出,他只考虑绅衿欺凌佃户,却没有顾及佃农拖欠地租及欺慢田主的问题,命再议论。

雍正十二年加以改定,律文是:“凡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勘实,乡绅照违制律议处,衿监吏员革去衣顶职衔,照律治罪。……如将佃户妇女占为婢妾,皆革去衣顶职衔,按律治罪。

雍正帝作为历史上最为勤勉的皇帝之一,在位13年,由刚即位时国库存银800万两,到国库存银6000多万两交到乾隆帝手上。他是康乾盛世中不可缺少的桥梁……康熙末年,是个虚假的盛世局面,没有他,也就没有后来的乾隆盛世!假如,雍正再多活5年,国库银两或许会超过1个亿,整个大清也许会是另外一个局面,历史也会被改写!



鲲鹏展翅02


喜欢人史料的朋友对雍正皇帝并不陌生,从雍正继位到现在297年一至争议不断、褒贬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雍正是清朝最勤政的皇帝,虽然康乾盛世没有一个“雍”字,但雍正对大清帝国的鼎盛时期之辉煌功不可没。

雍正能从“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就说明其智慧非同一般,在位13年,他从未在山呼万岁的声浪中飘得迷失自我,自始至终辛勤理政且善辩忠奸,继位伊始便针对腐败衰颓之风进行了坚决的惩治与清肃,务实施政的雍正警告百官:“朕平生最憎虚诈、虚名,尔等只须说实话办实事”。

对于一些积习难改的地方官员,雍正都会提出尖锐的批评。雍正二年,河南巡抚石文焯奏报说:全省各地的蝗虫灾害已扑灭十之八九。雍正通过“密折”得知这是谎报,于是在奏折上批到:如果不是你在欺骗朕,就是你被下面欺骗。石文焯调任甘肃后依旧故伎重演,雍正四年夏天甘肃大旱,七月下了一场小雨,石文焯赶紧派人送来一道奏报:甘肃已是丰收在望,这都是皇上敬天爱民的结果。雍正了很不耐烦,挥笔批道:经过春夏大旱,怎么可能丰收,如此粉饰,朕实在厌烦。

有一个叫李元直的御史敢讲真话,他有一本是这样奏的:现今一些大臣为保全官位一味迎合,皇上认为可以就没有一个人不敢说不可以,皇上认为不可以就没人敢说可以,这种陋习在各衙门随处可见。说这种话的人需要胆量,听的人需要胸怀,雍正对李元直非常欣赏,把他招之内庭交谈,并偿赐荔枝以示鼓励。

山东兖州知府吴关杰,为了博得皇上欢心,把雍正的一道谕旨刻在府衙大门上,说这样可以朝夕瞻仰、时刻不忘,并上奏皇上,希望号令文武百官推行这一做法,雍正看了非常厌烦:此等迎合之举实无必要,料理好你分内的事就可以了。

雍正应该算是个杰出的帝王,如果说他能长寿一点是否能带领大清王朝成为世界强国,笔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雍正只是一个封建王朝的帝王,改变不了极力加强专制统治的怪圈,他排除异己,大兴文字狱,轻视经商、外交,教育乃强国之本,他不去推行“有教无类”的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这样就不可能科技兴国,所以他不可能带领清朝崛起。

早在15世纪葡萄牙已经拉开了大航海时代,财富迅速增长,一度成为全球霸主,西班牙王朝紧随其后,欧洲史上第一女王伊莎贝拉通过对哥伦布的赌注,缔造了西班牙帝国。

荷兰人17世纪初已经实行了股份制,成立了东印度联合公司,在海外发展到15000个子公司,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垄断了世界上40%的海运,财富呈爆炸式增长,小小的荷兰一度成为世界资本市场的中心。

雍正皇帝执政时期,同时代的英国正在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殖民半个世界的步伐,可是大清王朝还在自恋地做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美梦,他们对外界一无所知,没有新时代新文明的启蒙,抱残守缺地揣着自己固守的“伦理纲常”走向没落倒计时。


斗堰冲


即使雍正能有千岁之寿,清朝该结束的时候依然会结束。当西方工业化完成后,坚船利炮就会轰开满清的国门。



封建帝制的根本弊端并不会因为一两位“圣君”有所改变

观古代历史,几乎没一朝能超过三百年。其中也不乏英主、明君的出现,但也只如久病之人回光返照一般,他们引导的“中兴”、“盛世”也只是昙花一现。

当社会资源(以土地为主)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地主豪强手中时,作为封建社会最多数的农民,却因无地可种,只能受雇于资源拥有者。



如果风调雨顺、吏治清明,大多数人还能温饱,那么这种矛盾就会缓解。如果资源越来越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底层部分人数众多,拥有资源最少,他们生活的保障也无疑最为脆弱。

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农民起义。因此,历朝历代寿终正寝往往伴随着农民运动。

在有代替封建帝制的新制度出现前,都要遵循这个规律。因此,古时朝代不可避免的陷入一次次的循环。



假设雍正一直在位又会怎样

一切因工业革命而起,以此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

欧洲工业革命始于1750年代,当时是乾隆在位,换了雍正会怎样呢?

清朝落后于世界是因闭关锁国,此政策也是由乾隆时期而起。感受到西方文明对自身统治有所威胁的乾隆帝,义无反顾的关上了国门。妄图躲开“闹哄哄”的世界变革,维持自己的一方“净土”。



如果雍正在位会不会如此?可能性很大。工业化催生出大量资产阶级,这与清朝奉行的封建帝制本就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试想放任资本主义的滋生,以皇帝为首的地主阶层利益势必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既得利益集团绝不会坐视不管。

资产阶级革命必然是推翻帝制

这一点从清末的“洋务运动”就能很清晰的表现出来,即使面对清廷频临倾覆的危机,官老爷们能做到的极限,也只是“中体西用”。只想把西方先进技术拿来用,而继续维护原来的体制和统治方式,这注定是一种“画皮不画骨”的结局。

在维护清廷统治,维护“家天下”的根本利益上,雍正与任何皇帝别无二致。



因此,无论是再有能力的人,也无法阻挡历史发展的滚滚车轮,凡是阻挡于前的,必将被碾压得粉碎。


史海寻踪


且不说雍正能活更久,先说说历史,什么是历史,就是“历史选择”留下的东西,这是必然性,在历史的发展下,总会出现一批思想,推动发展,发展不了就只有灭亡,中国发展到今天也是历史的选择。

首先,在康熙接手一个刚刚建立的王朝,国家在不断的发展,后期就变得力不从心,经济实力不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问题不断出现。就像如今老的体质慢慢的就不能支撑发展了,现在一个单位的体质总是在不停的变化,其实质都是为了顺应发展。康熙也深刻认识到要改革的重要性,奈何九子夺嫡,当朝混乱,五分身乏术。

雍正年间是一个争议最大的时期,也是一个过度的时期。对满清的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在推行改革新政做出了贡献,但是,却在其中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留下了骂名,也许这是帝王手段。

如果雍正能长久一点,在国家的发展上肯定是会带来不一样的发展,因为雍正的手段要比康熙狠,在权利上有绝对的统治,为推行新政不遗余力,新政是为了百姓的生活,就像现在共产党,为了百姓的利益就能获得成功,就能得到拥戴与维护。雍正能够到新政推行完成那就会是不一样的盛世,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落说事


就题主抛出的题目,假设雍正帝能长寿一点,对清朝是有帮助。就历史资料看,雍正可以说是个治国的能君,在治国治吏方面优于康熙。假设雍正能长寿20年的话,那清朝在他的治理下,国库会更加充实,有可能就没和申什么机会。当然了这只是假设。就算雍正真正多活20年,就大清的体制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下场。纵观世界上其它有影响的大国,均在从事资本主义社会过度,在资本主义的财富欲望下从事科技发明,主要是军事。而纵观大清在这方面没有什么想法,主要的是指皇帝。社会要变革,首先得有好的法制,而清朝始终改不一人说了算的皇帝体制,国家是一人之国家而非国民之国家,社会又怎能向前迈进呢?


执着山人


不管雍正长寿还是怎么样,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不变的话,结局还是一样。一味的天朝上国高高在上不向人学习最终还是会落后,有句话说落后就要挨打是很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