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不期而至,“黑天鵝”敲響了房企的喪鐘?


新冠疫情不期而至,“黑天鵝”敲響了房企的喪鐘?

2020年的冬春之交,本該在一片喜氣洋洋中辭舊迎新的中國大地,因新冠疫情的到來而變得烏雲密佈。這隻黑天鵝的不期而至,影響的不僅僅是年節喜慶,還有正在結構化轉型的中國經濟。

而房地產作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對象,在這次疫情的衝擊之下確實損失慘重——房地產行業也在掙扎中尋求破局,但疫情以來的成交停滯都表明房企的動作收穫甚微,因而一時間房地產行業的“拐點”論甚囂塵上。那麼是否房地產行業真的迎來凜冬,新冠疫情又加速了敲響房企的喪鐘呢?


新冠疫情不期而至,“黑天鵝”敲響了房企的喪鐘?

要回答這一個問題,必須從中國經濟的產業支撐,城市化發展進程和房地產行業可能的發展趨勢來剖析,細究後筆者發現,新冠疫情這隻“黑天鵝”給房地產業敲響的是“警鐘”而非“喪鐘”。

首先,由於在中國的產業結構裡地位特殊,房地產行業的“喪鐘”輕易不能響。其原因在於房地產及其上下游產業仍然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當前房地產及其上下游行業對中國GDP的貢獻度可以達到3成有餘,因而中國經濟的結構轉型必然離不開房地產行業的支持,期盼穩定發展的中國會需要健康發展的房地產行業的持續供血。同時,2020年是中國“十三五”計劃的收官之年,對於在疫情打擊下本就艱難前行的中國經濟,適當刺激提振房地產行業實現經濟發展的平穩過渡是現下最為可行的措施之一。

其次,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仍有20%以上的提升空間,城市的發展則離不開房地產企業的參與,從這個維度看房地產企業還不

喪。從2019年中國的宏觀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的城鎮化率將首破60%,然而除卻其中統計口徑問題帶來的數值偏差,中國無論是較鄰國日本(93%城鎮化率)還是其他的發達國家,都仍有較大的追趕距離,再加上中國的城市化質量參差不齊(如被譽為“國際化大農村”的東莞,城中村錯落有致的廣州),與城市共發展的中國房企其實在往後10年裡都人仍然有較為充足的發展空間。


新冠疫情不期而至,“黑天鵝”敲響了房企的喪鐘?

最後,新冠疫情給房企帶來的更多是發展趨勢分化的警醒,其中主要包括不同企業間發展前景和發展方式變革的分化。

一方面,疫情這隻“黑天鵝”的到來會進一步加快中國房企的洗牌。對於高槓杆且高週轉模式下的中國房企,新冠疫情不期而至考驗著各家房企的運營能力、融資能力和回款水平,一旦某間房企三項指標稍有差池,現金流出現斷裂,那麼破產便是該房企唯一的選擇——現金流壓力直下,大批中小房企會被資金實力強悍的頭部房企吞併,大魚吃小魚在這個春冬之交將上演得愈演愈烈。誠然大房企會是這次疫情的受益者,但誰又能保證下次仍是如此?

另一方面,疫情之下的中國房企業也應當走出基於地產主業的多元化之路了。房地產行業逐漸步入存量房時代是不爭的事實,疫情影響下三四線城市量價低迷和一二線城市群雄逐鹿將的不可避免,因而房企未來能否在這片濃稠的紅海活下去並且活得好,在做穩自身基本盤發的基礎上,是否真的能夠拼接城市建設運營、康養醫療或產業孵化將至關重要。這也將可能成為這一個新十年,房地產業發展的主旋律。

因而在筆者看來,新冠疫情的到來不會給房產企業帶來“喪鐘”,反而是給與當前房企敲響如何發展的“警鐘”——雖然市場仍在,國家也確實還需要你,但紅海廝殺日趨激烈,“黑天鵝”時有不期而至,也是時候為企業開闢新的基本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