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驢肉火燒典故

無論過去多少年,也無論多少人到訪,河間驢肉火燒總是作為遊人之念,不辱使命地為這座已有2700年悠悠歷史的古城代言。之所以河間驢肉火燒廣受歡迎,是因為選用肉質細嫩的好食材,以及久遠傳承獨特的加工方法,火燒色澤金黃,層次鬆軟,酥脆鮮香,使其成為了久負盛名的地標性美食。

河間驢肉火燒典故

任何美食抑或文化的形成,都與當地風土有著緊密的聯繫。十餘條河流穿境而過,是自古河間命名的由來。這裡湖塘溝渠星羅棋佈,氣候宜人,曾引來西漢大儒毛亨在此悠然避世,又設館講經,才使得《詩經》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樣溫潤的句子,得以應景而立,從此流傳千古,生生不息。這裡優越的地理條件,不僅適於文化的傳播。她淺水輕流的河灘,波光瀲灩的湖面,明豔充足的光照,青綠秧秧的田野,更益於萬物的生長繁殖,自然也成為了萬千驢兒戲水、追逐的天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句詩經中家喻戶曉的的句子正是描述的河間當年的景象,蒹葭蒼蒼,放眼望去蘆草望不到邊際,這些根系含糖量極高的蘆草正是毛驢的最愛,這就是驢肉火燒的發源地為什麼是河間的重要一環。

在河間一帶,流傳著許多精彩的歷史故事。如張果老解饞殺坐騎,劉秀走國吃火燒,唐太宗殺驢煮秫,乾隆御筆蛤蟆吞蜜等,但是張果老為解饞把自己騎的毛驢殺了吃畢竟只是一個神話故事,唐太宗殺驢煮秫在太平廣記上也有清晰記載,發生地點實為訛傳。正史上記載最多的還是“王郎趕劉秀”的相關故事。

公元9年,王莽廢漢孺子劉嬰,自立為帝,改為新朝。在隨後的十餘年間,引發了群雄並起,紛紛反抗新朝殘酷統治的激烈鬥爭。也是在這場對抗的風潮裡,南陽豪族劉縯、劉秀兄弟亦聯合宗親、家丁數千人豎起義旗,加入了綠林軍。

公元23年,劉縯率兵破宛城(今南陽),並定都於此,擁西漢皇室親族劉玄為帝,復興漢朝,改元“更始”。同年,劉縯、劉秀又於昆陽(今湖北葉縣)大敗王莽主力十萬,誅殺主將王尋,自此二人軍中聲望大增。雖同為漢室皇族之後,但權力之爭,使得劉玄有忌於劉縯威名,遂藉口殺之以絕後患。旋而再安撫劉秀,封平虜大將軍,令其出征河北。劉秀是何等聰明人,他深知帝王權術間的詭計,面對喪兄之恨,也唯有憤而不發,隱忍著,還要表示出對劉玄恭敬與效忠的姿態。

自古胸懷天下的人,儘管淪落草莽,一舉一動也皆是英雄的氣概。劉秀所到之處,無不是揮動著廢除苛政,考察吏治,平遣囚徒的大手筆,在漸漸迎來天下歸心的同時,更有南陽名士鄧禹千里尋主的垂史佳話,一路追至鄴城,向劉秀分析天下形勢,並勸他代劉玄而自立。

當劉秀兵至邯鄲時,當地術士王郎,詐稱為漢成帝劉驁私子,名劉子輿,夥同趙繆王劉林與當地豪庭李育、張考等謀策清除異己,踞燕趙而自稱天子,瞬時古趙國以北,遼東以西大片州郡紛紛響應。

轉戰四方,畢竟淪落他鄉之客。至更始二年(公元24年)正月,劉秀率殘兵被逐於薊城(今北京)一帶,廣陽王子劉接竟懼王郎新盛,不顧同宗之親,於城內外展開圍襲,致使劉秀進退失據,在飢寒交迫中野餐露宿,偽裝成王郎使者,星夜南逃數百里到河間就食。至赤塔村,又被敵軍圍困而九死一生。在這裡,有義犬救主,劉秀為感念其恩修塔紀念的傳說(赤塔村名由來),也有當地好兒郎韓驍順大義相助,使劉秀日後成其霸業的傳奇。

韓驍順本是村中窮苦人家,父母雙亡,孤然一身,曾流亡胡地尋謀生路,後無功而返,只得寄人籬下,靠為村中富戶養驢為生。這裡臨近詩經故里,水源充沛,草木豐美,自然是驢兒生長的沃土。那日韓驍順晨時打草歸來,路遇狼狽至此的劉秀,這位曾在起義初始騎牛上陣殺敵,日後被稱為“牛背上的皇帝”,此刻卻也丟掉了坐騎;那追隨他揭竿而起,威震天下的“舂陵軍”,一路殺來,此時也已折損殆盡了。韓驍順大義至此,見到落魄不堪的劉秀,僅輕言間,即投以對久聞大名英雄的傾慕與傾盡所能的幫助。他遂潛入富戶家中竊驢宰殺。

由於秦漢以前,國人主食多為湯餅或蒸餅,不適於野外炊事,亦不宜與驢肉共食。韓驍順曾入胡地,善做胡餅,據《後漢書》載:“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由此可見,胡餅的香酥可口,不僅日後使漢靈帝喜歡,尋常百姓也都爭相品味。由於胡餅便於攜帶,且適於夾卷與肉同食,對於飢餓之勇,想必就更是難嘗的美味了,這也便是今日驢肉火燒的最早雛形由來。

不久,劉秀行蹤即被察覺,韓驍順隨其奔蕪蔞(今饒陽東北)、下曲陽(今晉州),過滹沱河,至信都(今冀縣)。走投無路之際,幸得信都太守任光出城相迎,隨後昌城豪族劉植、劉喜兄弟率數千賓客子弟歸附,宋子(今趙縣北宋城)大姓耿純也率宗親家奴前來投奔,至此劉秀兵力大增,於是一鼓作氣北攻中山,拔盧奴(今定州),移檄邊郡,出擊邯鄲。

2

真定王劉揚聞訊,攜眾十萬歸附劉秀,並將外甥女郭聖通嫁給劉秀為妾(世稱“光武郭皇后”)。劉秀大婚之日,又是戎馬倥傯之場,大英雄,沒有紅袍披掛,唯有盔甲束身,不可百桌筵席鋪開,唯可遵韓驍順之法,驢肉與胡餅同食。這裡追隨劉秀血雨腥風中拼殺的將校,多是韓驍順的河北鄉親,故此飽餐風土家鄉的味道,自然有助於士氣大振,也改變了劉秀與王郎之間的實力對比。隨後,劉秀領兵攻元氏、房子,南入趙界殺王郎將李惲於漢縣(今隆堯西),北進薊城殺王郎大將趙閎,連克涿郡、中山、鉅鹿、河間、清河諸郡,直至破邯鄲,斬王郎。

公元25年6月,已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在河北諸將擁戴下在鄗(今柏鄉縣東北固城店)稱帝,改元建武,自此蕩平群雄,逐鹿中原,終於鼎定一統,開創了200年東漢王朝的基業。劉秀也因感念韓驍順救駕之功,封其太宰令,秩俸六百石,佩銅印,系黑綬,凡掌國祭祀時饌具。

這是在河間流傳甚廣“王郎趕劉秀”的故事。可能是因為這名字顯得漢光武帝太過狼狽,又因劉秀建立東漢之前曾被封為“蕭王”,於是“蕭王走國”便成了故事的雅稱。

千百年來的朝代更迭,滄桑鉅變,有豪傑輩出,也有往事沉淪。當年沒有成為豪傑的韓驍順卻開啟了一方名吃的沿襲與傳承,造福於了中華大地的萬千群眾,也為典雅秀美的古韻河間,除創造了豐富歷史與文化外,又增添了一道引人垂涎的色香味,以獨特的底蘊,招攬著四面八方的遊客,這便是驢肉火燒的前世今生……

兩王爺逗富改良驢肉火燒

有一本名為《洛陽伽藍記》的古書,該書作者楊銜之是報以“修書立傳”的本意來記述北魏都城的一千餘座寺廟。可沒寫幾頁,除介紹了一位死而復生的尼姑和幾位奇人異士外,便筆鋒一轉,跑題似的描繪起了上層權貴生活的精彩片段。

書中介紹,北魏拓跋氏在一統北方後,為穩定政治局面,於公元495年由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就是在這南北朝劇變的年代,不過剛顯稍許的太平,膽大的皇親貴胄便開始瞭如碩鼠一樣瘋狂地聚斂財富,哪有閒暇再去顧及百姓的疾苦。楊銜之以“擅山海之富,居山林之饒;爭修園宅,互相誇競”區區幾字,來暗諷當時權貴階級的窮奢極欲。其中,“河間王”元琛便是極具代表性的一位。

元琛在襲爵“河間王”以來,即走上了兩個極端,一是毫無政績,其二財富無人可匹。他首先熱衷修造房宅園林,可這也不過是王侯貴戚攀富競賽的入門標準罷了。

元琛修建的府邸,自然是高屋連片,亭榭成群,飾有飛簷的堂館,蔥鬱繁盛的林木,曲徑宛轉的幽地,夏季桃李潤綠,冬日松柏長青。另堂內有玉石砌作的井,金銀鑄作的罐,五色綢絲結成的繩索,又家養歌姬舞伎三百名,各個都是雲鬢花顏的美嬌娘。相傳四面八方的富貴子弟亦不惜跋山涉水而來,只為觀賞這富麗堂皇的廊屋,然後感慨一聲:“傳說中的蓬萊仙室,想來也不過如此吧!”一飽眼福過後,便心滿意足而去了。

能夠有錢到元琛這個段位的,自然上述所說的金寶珠玉,豪林華宅,名伎歌樂等等,想必早已不入他的眼底了。於是元琛不禁感時傷逝,悵懷起兩百多年前的古人來,常常和人說起:“晉時石崇不過平民百姓,還可錦帽貂裘,雉翎為帽,薪木雕畫,更何況我堂堂一方之王呢?”只恨自己未能與石崇生在同代,不可一比高下。元琛絲毫沒感覺到豪華奢侈,可見無敵是多麼,多麼無盡的寂寞。

若說在諸王鬥富的擂臺上,真正可稱為元琛對手的,想必也只剩他的老鄰居,“高陽王”元雍了。元雍是誰?按他自己的話說:“我為天子之子,天子之弟,天子之叔,天子之相”(元雍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親兒子,故曰“天子之子”;他又是孝文帝元宏的親弟弟,故曰“天子之弟”;他還是宣武帝元恪的親叔叔,故稱“天子之叔”;孝明帝幼年繼位,元雍領太尉公,又進位丞相,是為“天子之相”)。又據《魏書·獻文六王列傳》載,元雍字思穆,少而倜儻不恆。可見他得意洋洋的姿態,打小便自命不凡,擁有著膨脹欲爆的自信心。

史說元雍的府內“白殿丹檻,窈窕連亙”;家中“童僕六千,妓女五百”,衣飾之華麗,號稱“自漢晉以來諸王豪侈未之有也”。元雍每日出則鼓樂儀仗氣勢喧天,入則歌舞管絃連宵盡日。他與“河間王”元琛有一共同癖好,“嗜口味”,好美食,標準一食必以數萬錢為限,席間“海陸珍羞萬丈於前”。同時,這兩位王爺還吃出了新花樣,新高度。此時據漢初河間平民韓驍順烙胡餅卷驢肉救蕭王的故事,已在當地流傳了近五百年,而拓跋氏出自鮮卑族,身上自然流淌著胡人的血液,於是對這胡餅卷驢肉的美食更是一吃傾心,從此欲罷不能。但對這簡單的吃食,如何吃出貴族的氣派,他們可謂是煞費苦心。尋常百姓耕作一生,視驢奉若至寶,怎可知其肉味。而元琛、元雍兩府日殺毛驢百頭,以供其樂。更別具心裁的是,他們各在胡餅的基礎上加以改良創新,使河間火燒有了外觀方正的形狀,而高陽王研製出的以圓形為主,這也是日後“保定驢肉火燒”的傳承與由來,除形狀差異外,做法上也有了較大不同。他們如此揮霍無度的“厚自奉養”,令當時富甲一方的陳留李崇去拜會元雍時,也只得自愧弗如,不禁感慨說:“高陽一食,敵我千日。”

俗話說:“武將騎大馬,文人養瘦驢。”

“河間王”元琛愛食驢肉,又喜以武將自居,自然也愛名馬。於是他又以嶄新的追求與高度,開始遣使四海索求名馬,最遠時跑到過波斯,求得一匹千里馬,名曰“追風赤”,還有十多匹日行七百的寶駒,也各有名字。元琛養馬的食槽是用白銀製成,而環領又都是金的。除了養馬,他又玩起了雕刻,在後花園建造一座迎風館,窗上用青錢連環成裝飾圖案,玉石再琢成的鳳凰啄中銜著響鈴,金鑄的龍嘴裡刻著吐出的垂旒。再後來,他又搞起來珍寶器皿的收藏,有金瓶、銀甕一百多口;盆、盤、盒、擎燈等器皿,更是不計其數;另藏有中國本土未有的水晶缽,瑪琅琉璃碗,赤玉酒杯等幾十只,做工皆奇妙無比。

當“章武王”元融到訪,此人橫徵暴斂,貪婪無厭,親眼目睹了元琛無數珍寶與財富後,一陣惋惜與感嘆,回家後竟悲傷過度,釀成疾病。對來探病的“江陽王”元繼說:"曾經有人說高陽王元雍的珍寶比我元融多,誰知道河間又出了個元琛,他的珍寶也遠遠地超過我。"

由此可見,鉅額的財富和滔天的慾望是相互灌溉的,有錢人也未必就真的幸福了。而歷史又用客觀的真相告訴了我們,有時候有錢人的下場或許比尋常百姓還要慘。

不久後,軍閥爾朱榮領兵殺進洛陽,以朝臣貪虐,不能輔弼朝政為由,將以元雍為首的諸王及文武百官兩千餘人,集體殺死在黃河岸邊的河陰荒灘之上。而那位曾風光一時,“河間王”元琛的最終歸宿也不過是慘死在了亂軍之中,自此北魏王朝傾頹瓦解。

等到王朝更迭了,當年那些富貴的王侯宅第,大都也凋敝成了百姓敬香的寺廟。在北魏這個崇尚佛教的國度裡,包括胡太后在內,很多都是虔誠狂熱的佛教徒,其規模遠超“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況,也有著無數壯偉高大的佛塔。那些有錢人對寺廟的興建,施捨千金都沒有過半點吝惜,但是洞曉他們的追求,不過是塑以金身,而保佑助其發財,完全是拿信仰為幌子像完成的一樁交易。

正是在這種虛偽與貪鄙的社會風氣下,才生出瞭如元琛與元雍鬥富的這兩朵曠世奇葩。他們無疑是寄生於腐朽政權的既得利益者,一個王朝若患上如此癥結,久病不去,這樣看來北魏的迅速滅亡也便顯得順理成章了。雖然他們都落下了身首異處的悲慘結局,美其名曰是以身殉國了,可就算泉下有知,千百年的懺悔與救贖也難抵他們身上沉重的歷史罪責。

驢肉火燒味美乾隆召入宮

古往今來古城河間一直是通衢要塞,素有“京南第一府”之稱,時至清朝,乾隆帝下江南水旱兩路必經河間,一次錯過住處在農家吃飯,農家為了讓皇帝吃著方便,把精心煮制的驢肉加到方形的火燒裡,這物件外形金黃方正,層多而薄,外皮酥脆,層次鬆軟,驢肉鮮香可口。乾隆一口氣吃下三個,連連稱讚美味可口。問農家此為何物,農家如實回答:大火燒加驢肉。此時窗外荷塘蛙聲呱噪,乾隆見桌上的火燒張著大嘴,內含色澤鮮美的驢肉香悶,頓生靈感,提筆寫下“蛤蟆吞蜜”四個字作為驢肉火燒的雅稱,乘興賦詩一首:

河間處處毛驢旺,

巧婦擀麵似紙張。

做出火燒加驢肉,

一陣風來一陣香。

並差人在河間修築行宮常住(現行宮雖已不再,但是乾隆當年手書御碑還被文化局保存完好),以飽食驢肉火燒美味,後回到皇宮還時常想念驢肉火燒,遣和紳來河間尋找做驢肉火燒的那戶農家進宮,和紳也是一位美食家,民間還流傳著一段和紳吃驢肉火燒的故事,時值中秋和紳與幾位夫人在府內吃驢肉火燒賞月,當時皓月當空,和紳見鮮香酥脆的驢肉火燒裡面層次極多,一層層比紙張還薄,吃到嘴裡鬆軟異常。拿起夫人的玉手把玩時不禁詩興大發:

玉人指甲長,

火燒分外香。

兩相皆上品,

對月透華光。

此詩表述的意思是清朝女人們每日修剪的指甲非常長非常薄,薄到能夠透過指甲看到微弱光線的月亮,火燒的層就和女人的指甲薄厚一樣。

匠心傳承 驢肉火燒風靡全國

時至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由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皇宮內專做驢肉火燒的河間籍御廚小德張逃出紫禁城,回到河間,開店經營驢肉火燒謀生,因小店味美利薄,很快形成了一種飲食文化,幾十里路外的人們也都步行前往,只為品嚐幾個驢肉火燒。

後來小德張去世將店面交給他的得力夥計張實誠經營,張實誠老後又將店傳給徒弟張子華,張子華聰敏好學,人品一流,當時在尊祖莊一帶流傳著一個誠信的故事:張家的油不稱李家的錢不數。這是西城固莊一個李姓人家經常來張子華的店裡買驢油,每次都是提前把油裝好,李家來拿油放下錢就走,張子華也不數是多少錢就放進錢箱,張家的油從來不會缺斤短兩,李家也從來不會少給錢,長期以來形成信任,後來張家李家還做了親家。除了誠信經營張子華在製作工藝上也摸索出了很多前人沒有嘗試過的方法。以前沒有冰箱,加工出來的驢肉無法長期保存,夏天賣不掉一天就壞了,只能扔掉,這樣無形中就增加了很大的成本。張子華在地裡採來野麻(野麻是北方很常見的一種草本植物,麻繩提豆腐中的麻繩就是用野麻的皮做的)的葉子把加工好涼透的驢肉包好,外面用麻繩繫住,然後放到七八米深的地窖裡,這樣就可以保存七八天不會變質,沒想到這種包裝還有一種神奇的效果,經過野麻葉子包裹幾天的驢肉味道更加鮮美清香,成功的解決了儲存問題開店就輕鬆多了。1937年日本鬼子入侵,尊祖莊一帶尤為嚴重,建了好多炮樓,鬼子們吃過驢肉火燒也愛上了這一口,後來地下黨漸漸打出了名聲,鬼子兵平常不敢出炮樓,就讓張子華給送到炮樓裡面去,張子華天生膽小,打雷天都不敢去關窗戶,哪裡敢去鬼子的炮樓,和地下黨接觸後,在他們的鼓勵下才為了民族大義開始頻繁的進出鬼子的活動地送驢肉火燒,給地下黨傳遞出很多有價值的情報。解放後張子華五個兒子都相繼有了不錯的工作,這個驢肉火燒店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接班人。直到2006年3月,張子華之孫張海濤先生接手經營驢肉火燒店,張海濤以老店祖傳技術為基礎,結合現在科學飲食製作經驗,獨創十九種特殊製作工藝,從驢的宰殺、驢肉的處理、驢肉的煮制、麵粉的選用、和麵的技巧,火燒的檊制、香燜的製作、湯汁的調製無不精益求精。為達到更科學的管理和發展,2008年張海濤成立了河北瀛韻留香管理有限公司。並註冊了一個時尚的品牌“功夫驢”以打入各大中城市市場,幾百年的發展完善,從只為果腹的廉價“大火燒加驢肉”一直髮展到如今擁有工業化流程,標準化操作的現代化股份公司。功夫驢視質量如生命,從驢源的選擇、火燒加工、出品的時間,都設置了規範流程,確保了品質的安全和統一。功夫驢卡通造型活潑、可愛,擺出中國功夫Pose的小驢,既彰顯出中國傳統文化又寓意功夫驢驢肉製作的精細繁雜和功夫驢驢肉的非凡功效。背景的摺扇,體現了文化、傳統和高貴。剛勁瀟灑的毛筆字加上印章更將中國的傳統精髓體現的淋漓盡致。“做地道中國味道”是功夫驢得以生存發展的根本,在製作過程中一個人要熟練的把十六七斤活好的麵粉擀片、抹油、抻長、卷條、揪劑、兩面包皮,烙制、烘烤、出鍋、加肉,一次做出一百多個火燒,可謂一絕。

河間驢肉火燒典故

在驢肉火燒的製作基礎上張海濤走訪各處烹飪界名師,對傳統大膽改進,在不斷完善驢肉火燒的製作技術的同時,推出了驢肉火鍋、驢肉水餃、驢肉燻腸、功夫驢驢鞭酒等一系列驢肉產品,其中尤其以全驢宴最為有名,在2008年中國藥膳協會組織舉辦的藥膳大賽上,憑藉“黃芪紅湯燴金錢”一舉奪得特級金獎。2011年驢肉火燒製作技藝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驢肉火燒製作技藝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成立了驢肉產業協會,並由張海濤出任協會會長。2014功夫驢加盟事業進入了飛速發展階段,全國將近三百多家加盟店遍及九個省份。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路邊攤發展到現在的功夫驢連鎖企業,一路走來,體現了功夫驢接近市場和時代接軌和世界接軌的經營策略。在發展中功夫驢始終秉承“繼承傳統、精益求精”八字理念,堅守祖傳技術為根基,不刪減一道製作工序,盡力保持驢肉的原有營養成分。時間積澱讓功夫驢有了今日發展能量,未來三年內,功夫驢將再發展三百家連鎖店,同時將準備進軍海外市場,把這一國粹美食發揚光大,推向全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