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死得壯烈,但不是因系帽纓才被敵所殺

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豪爽俠義,勇猛過人。為了道義,他視死如歸,在孔門弟子中,死得最為壯烈。

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死得壯烈,但不是因系帽纓才被敵所殺

史載,子路在衛國擔任相國孔悝的家臣時,國家發生政變。子路挺身而出,在與敵人生死搏殺之際,帽纓被割斷。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遂丟下武器去系帽纓,被敵人所殺。

於是後人便說子路在生死關頭,還念念不忘禮制,因而給了敵人可乘之機。後世普遍認為,子路是因系帽纓才被敵所殺,死得很冤、很不值、也很迂腐。

事實果真如此嗎?難道在生命與帽子之間,子路真的是為了選擇帽子而輕易放棄了生命嗎?

要探究這段歷史真相,首先需儘可能地還原當時的場景。這仍要從歷史典籍中去尋跡追蹤。

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死得壯烈,但不是因系帽纓才被敵所殺

這便要從事情的起因溯源。據《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衛靈公的太子蒯聵因故逃亡在國外,靈公死時,大臣們便立了太子的長子輒為國君,這便是衛出公。

十二年後,蒯聵潛回衛國,脅迫相國孔悝發動政變。這實際上是父親趕跑兒子奪回君位,雖是國事,實際也是君王的家事。 因此,大家避之唯恐不及,都不願趟這渾水。比如公孫敢,還有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羔。

危難之際,孔悝的老臣欒寧想到了采邑宰子路,忙派人去通知他。子路聽說主人孔悝被人脅迫,奮不顧身的從駐地采邑趕往宮城,正好遇到了子羔。

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死得壯烈,但不是因系帽纓才被敵所殺

子羔勸阻子路。子路義無反顧的說:“食人之祿,就應救人之難。”當他急急忙忙進入宮城時,蒯聵正挾持著蒯聵在高臺上盟誓。

為了救回主人,子路揚言要防火焚燒高臺。蒯聵懼怕了,命令石乞、壺黶二將攻殺子路,他們用長戈割斷了子路的帽纓。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接著以手結纓,就這樣被敵所殺。

據此我們可以看出,子路是以一己之力,迎戰眾敵,以寡敵眾。

另外,子路只比孔子小九歲。子路死後一年,孔子以七十三歲高齡離世,推算起來,子路此時也已年逾花甲。

以此高齡,迎戰眾多強敵,他雖勇猛善戰,但必然力不從心,帽纓被割斷,明顯可以看出,他敗績已現,說不定身上還負了重傷。

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死得壯烈,但不是因系帽纓才被敵所殺

​由此可見,子路並非因系帽纓才被敵所殺,而是在知道事勢已無可挽回,自己死不可免時,放下武器,從容結纓而死。

他是以必死之心,懷著“食人之祿,必救其患”的信念,甘願以身赴難,在臨死之際仍不忘禮制。以當下的標準來看,確乎傻傻的有點迂腐。

但正是這種執著忠義迂腐精神,在物慾橫流的今天顯得尤為稀缺珍貴。面對古人,我們得無愧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