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

春秋時期,魯國規定,凡是魯國人到國外去,看到本國人在外國為奴隸的,可以先墊錢贖回,回國後到政府報賬。孔子的學生子貢在國外贖回了一個魯國人,但卻沒有到政府去報賬。

國人都誇子貢人品高尚,但孔子卻不以為然。

孔子批評子貢不該這麼做。他批評子貢:你的“高尚”的行為,最終會導致沒有人願意贖回奴隸。因為買了不報賬是品德高尚,如果我買了再去報賬就會被說人品不好,誰還會再去墊錢贖奴隸。

古訓: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

事實證明孔子是對的,從子貢以後,很少有人去政府報賬,但是解救的奴隸也少了。

《了凡四訓》裡也有個故事,有個宰相呂文懿公正廉潔,後來辭官還鄉。有一個人喝醉了對呂公破口大罵,有人講這件事告訴了呂公,呂公卻發了善心,沒有追究。

但不久後,這個人犯了更嚴重的罪行,被處以死刑。

呂公心中愧疚,沒想到當時的一念之仁竟然放縱他變得更肆無忌憚,以至犯下死罪。如果當時懲戒一下,說不定能讓其迴歸正途。

為人處世,要秉持一顆善心,但並不是所有的好心都能帶來好的結果,很多的“小善”反而會釀成大禍。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盲目的善良,有可能就是作惡。

所謂的小善、盲目的善,就是被情緒左右,被情感矇住了雙眼,一念仁慈,順手為之,這就叫小善。

古訓: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

比如有人不喜歡殺生,喜歡放生。但盲目放生卻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給很多其他生物帶來滅頂之災。

人們看到街上的殘疾小孩求助,不免施捨錢財,這些小善可能解決一時溫飽,卻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命運。

更為可惡的是,很多犯罪團伙,看到可以利用人們的善心有利可圖,不惜拐賣孩子,讓他們變成殘疾,逼其上街乞討。

這就是小善如大惡。

古訓: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

2、大善最無情

孔子還有個學生叫子路,有一天在河邊走路,在河裡救出一個落水的農民。農民送了子路一頭牛,以示感謝。要知道,在農耕時代,一頭牛是很貴重的禮物。

子路高高興興地牽了牛“招搖過市”。路人紛紛議論,這人救人不錯,但卻收了人家的牛,人品真差。

孔子知道後當眾表揚了子路。因為救人收了別人的禮物,以後會引起更多的人以後去救快被淹死的人。

古訓: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

真正的善良,一定都是理性的,是摒棄感性的、情緒的、情感的因素。不被情感左右,不被情緒困擾。理性的善良,要考慮長遠,考慮事情背後的因果鏈條。

胡適先生說: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迴歸; 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 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佈的骯髒國家。

規則和規矩能保證道德,但道德和善良卻不一定帶來規則和好的結果。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有其固有之規律,不會被情感左右,也就無所謂善與不善。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古訓:小善如大惡,大善似無情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生養孕育了萬物,但卻不把這看成恩惠,所以最“無情”。

天地無言、不仁。大善無跡、無情更無言。

這就是所謂的“大善最無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