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消逝的村莊,青島曾經的邊界線——仲家窪,原來還是聖人之後

消逝的村莊,青島曾經的邊界線——仲家窪,原來還是聖人之後

仲家窪的歷史比青島長。仲家窪形成村落大概是明朝中期的事情,明末清初的時候已經形成了相當的規模,由原來的仲姓一族形成了張、葛、胡、仲、姜等五大姓氏為主的五個自然村,村莊也從原來的南仲區域擴展到了現在的東仲、西仲和北仲。

消逝的村莊,青島曾經的邊界線——仲家窪,原來還是聖人之後

老地圖中的仲家窪

老地圖中的仲家窪

在上世紀中期的老地圖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仲家窪的位置基本標註的是現在南仲的位置,仲家窪河就位於臺東鎮的東側,並在臺東鎮的東北方向和匯入海泊河,也就是現在的漢口路與敦化路交界處。

仲家窪確實是個窪,湛山太平山向東和北兩個方向延伸出兩條山脊,一條基本是今天的芝泉路向東延伸,沿著今天的泰州二路在山東路附近緩緩落平,然後再往東和浮山山脈斷續相連;而向北方向則是沿著延安三路的西側一點延伸至海信橋位置,繼續向北和南山相連與貯水山向東的延續相接。南仲基本就是被這兩條不高的山脊懷抱著的,鎮江路的一道山嶺又將仲家窪與東邊的連接分割開來,所以幾百年前的仲家窪人在只能選擇向北面發展,慢慢的隨著人口增加分出了北仲、西仲和東仲三個村落。走向基本還是沿著仲家窪河的兩岸延伸過去的。

青島要塞

仲家窪在青島開埠之初,實際上是青島城區的東界。德國人在青島建設的初期設置了四個主要的區域,包括歐人區、大鮑島、臺西鎮和臺東鎮,後來又建設了小鮑島區域。整體來講在德國佔領期間,從仲家窪到海泊河一線是整個城區的東界,越過這條邊界向東就完全是鄉村了。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整個仲家窪一線曾經是一戰時德軍的主要防線,直到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南仲的趴趴房中間還藏著不少黑森森的碉堡。由於北側有海泊河作為屏障,因此東向的防禦就成為重點方向,而仲家窪就成了當時德軍在青島內界防禦重點,是整個防禦線的中心地帶。仲家窪堡壘群是整條防線的中央堡壘,是由多個堡壘組成的一個堡壘群。所以現在的云溪路和鎮江路上都還留有原來的堡壘遺蹟。雖然中央堡壘很堅固,但是一戰中英日聯軍還是從中央堡壘突破了,最終由這裡向西推進,並在仲家窪堡壘被攻克後的第二天促使德軍投降。

消逝的村莊,青島曾經的邊界線——仲家窪,原來還是聖人之後

最終由這裡向西推進,並在仲家窪堡壘被攻克後的第二天促使德軍投降。

消逝的村莊,青島曾經的邊界線——仲家窪,原來還是聖人之後

消逝的村莊,青島曾經的邊界線——仲家窪,原來還是聖人之後

消逝的村莊,青島曾經的邊界線——仲家窪,原來還是聖人之後

消逝的村莊,青島曾經的邊界線——仲家窪,原來還是聖人之後

說到仲家窪,就必須說說仲家窪河,仲家窪河是老城區裡為數不多的一條由南向北走向的小河,當然所謂的河如果放到南方恐怕也只能算是一條小溪。但是這條河卻是老仲家窪人的母親河,河水應當是自湛山太平山流下來的,老青島人都該知道,那裡是原來青島礦泉水最早的採水點,所以說仲家的祖上選擇在這樣一個地方立腳確實是有眼光的。現在這條河已經基本看不到蹤跡了,南段的寶應路基本與河的走向一致的,北段則變成了現在的體育街。


仲氏遠祖——子路

消逝的村莊,青島曾經的邊界線——仲家窪,原來還是聖人之後

仲家窪的仲氏一族很多是孔子弟子子路的後人,或許也正因為是先哲之後,所以才有這麼好的眼光選擇了這個特殊的位置來立村吧。如今的仲家窪已經接近是青島的地理中心了,仲家窪走出去的仲家窪人也遍佈青島,所以仲這個在全國並不是太大的姓,青島卻很多。

仲家窪的街道並不多,按照青島道路命名的規則基本上從仲家窪到南京路一帶的路名都是用江蘇的地名命名的,南仲家窪裡包括了寶應路、鎮江路、揚州路,唯有云溪路是例外。另外還有兩條值得一提的路是寧夏路和臺湛路,寧夏路原來叫仲辛支路,熟悉青島路名規則的人一定明白,這條路就是從仲家窪到辛家莊的;臺湛路現在還叫原來的名字,含義也很清晰,從臺東到湛山。

仲家窪已經不是當年貧窮的代名詞了,經過了近幾十年幾輪的改造,這裡的棚戶區早已沒有了昔日的印記。南仲裡面的小工廠,防化連的大鐵門,還有中間的那座小石橋彷彿還在眼前;延安路橋邊的金鹿自行車經營部似乎昨天還在那裡;北仲和西仲的小河邊似乎還有人在洗菜洗衣。但是這一切今天都被新起的一片片小區替代了,仲家窪也徹底變成了歷史。現在的年輕人或許知道西仲,北仲這些因為道路和學校留下的名稱,卻不知道仲家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