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諸葛亮看「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士大夫精神,對比當下,令人痛

中國文化中有一抹特殊的色彩,一種特殊的精神,那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中國歷史上不乏各種有才的人,但是,“百無一用是書生”、“書生誤國”、“秀才造反十年不亂”、“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言論,從古至今,不絕於耳。

筆者想說的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些書生,還有一種精神叫作“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些人成功了,彪炳史冊。絕大多數失敗了,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很多時候是付出生命的代價,同樣光耀千秋。正是這種精神,彌補了書生的某些精神缺陷,人格短板,構築了中華文化的脊樑和那種不死的士大夫精神,可歌可泣,可悲可嘆,可圈可點,可敬可佩。

從諸葛亮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士大夫精神,對比當下,令人痛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典故出自《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白話文即為:子路夜裡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裡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點鍥而不捨的追求精神,許多事情都是經過艱苦努力和奮鬥而得來的。中國歷史上不乏做出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事情的書生,頗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悲壯。

三國中的蜀相諸葛孔明,一生六出岐山,寸功未建,最後病死五丈原,後人想起此事,感嘆諸葛亮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不由得潸然淚下。

從諸葛亮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士大夫精神,對比當下,令人痛

諸葛亮何等人物,難道他看不清天下大勢?難道他不知道順勢而為?難道他還想博取更大的歷史名聲?非也非也,這是一種情結,一種情懷,一種悲壯,一種情懷,一種忠義。他此生唯恐負了先帝劉備臨終託付,明知後主劉禪是個扶不起的阿斗,依然是不惜一切努力地維護、教育、培養、規勸。前後兩次出師表,字字真情,字字泣血。我都能想象孔明先生寫完後的仰天嘆息,黯然神傷。

但是沒辦法,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他的一生都被綁架在了劉姓漢室江山社稷上,一輩子殫精竭慮,出師表中寫道:“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就是說怕自己誤了先帝劉備的囑託,日夜勤勉,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國演義》記載:諸葛六次出兵祁山,司馬懿堅守不戰。諸葛亮派人侮辱,司馬懿不為所動。不久諸葛亮病危。穰星不成,遂將平生所學傳授給姜維,並作好身後的軍事安排。尚書李福趕到,諸葛亮推等蔣琬、費褘相繼為丞相繼承人後死去。時年五十四歲。是夜,天愁地慘,月色無光。

從諸葛亮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士大夫精神,對比當下,令人痛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是歷史侷限性,不是逞強鬥狠,更不是愚昧蠻幹,它是一種流淌在中國真正士大夫血管裡的基因,這種基因代代相傳,一脈相承。

值得反思和批判的是,當下中國士大夫還有幾人有這種崇高,有這種勇敢,有這種豪邁,有這種氣質,有這種貞烈,有這種無私,有這種魄力,有這種不怕死的精神?

看看吧,郎鹹平教授天天衣著光鮮在上公開課,甚至還客串了一把電影《西紅柿首富》,撈錢的同時還過了把戲癮。這裡我無意貶低郎鹹平教授,要列舉還有很多,筆者不願意多費筆墨,且讓郎教授背一下鍋吧,因為你確實也是鼎鼎大名的藝人知識份子。

如果,所有的知識份子都在精神上自我閹割,逐漸喪失真正的士大夫精神,那我們的中華民族的高貴基因將消耗怠盡,我們的精神家園,又該去哪裡尋找?

從諸葛亮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士大夫精神,對比當下,令人痛

後記:

路過的看官,不管你是書生還是江湖客,是精英還是草根,請你關注我,我都願意和你交心、喝酒,只要你有基本的原則和底線。

也請大家能捧個場,您的每一次點贊每一次分享每一次關注,星星點點,都將凝聚成我生命的亮光,前進的導航燈。請你們多多支持一下,我很渺小,但我在努力扛起身上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