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翁同龢?

hsrdr


評價歷史人物要綜合來看。

翁同龢出身名門,歷任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是晚清清流派領袖。翁家更是在道、鹹、同、光四朝數代累任高官。翁同龢父翁心存、兄翁同書皆為晚清重臣,翁心存、翁同龢父子更為兩朝帝師,時稱“一門四進士、一門三巡撫;父子大學士、父子尚書、父子帝師”。

咸豐六年(1856年)翁同龢27歲時中得狀元后任翰林院修撰,其後多次充任考官,門生故舊遍佈朝野,為清王朝選拔了大批人才。同治四年,入值弘德殿,為同治帝師傅,前後教讀同治帝九年。同治病逝後,四歲的光緒繼位,慈禧又命翁同龢入值毓慶宮,為光緒師傅。據傳光緒帝小時怕打雷,每逢打雷便鑽進翁的懷裡,有時結其須,有時捫其乳,情同父子。

從為光緒帝啟蒙到被光緒撤職回鄉,翁同龢與光緒帝相處長達24年。甲午戰爭至戊戌變法時期,翁同龢與孫家鼐、志銳、文廷式、汪鳴鑾等人形成了與後黨抗衡的帝黨集團。

後人舉凡翁同龢為官六十年所做大事,計有:平反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甲午戰爭責任案,支持盛宣懷等創辦中國第一家自辦銀行(中國通商銀行),舉薦康梁等維新人才,草擬《明定國是詔》。但翁同龢對於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務運動很排斥,時有批評。任戶部尚書期間,處處刁難北洋水師。

清末朝中的清流派,前期多北方人,稱“北派”;後期多南方人,稱“南派”。光緒初年,中法戰爭結束前後,前清流對慈禧太后已失去存在的意義,宣告瓦解。1894年中日戰爭前夕以日本侵略朝鮮為背景,一部分堅決主張抵抗日本並反對當時弊政的言官和名士投到戶部尚書翁同龢門下,形成後清流派。

其中以侍讀學士文廷式、禮部侍郎志銳和狀元張謇為骨幹,國子監祭酒盛昱、刑部主事沈曾植以及翰林院編修王仁堪、黃紹箕、丁立鈞、李文田等為成員。其中志銳為光緒帝愛妃珍妃兄長,文廷式為珍妃師傅,因此該派也被稱為“帝黨”。

清流派主張“厲以風節”,反對貪官汙吏;敢於揭露弊政,甚至有時還直接指責慈禧太后。在中日甲午戰爭以前,力主反擊日本對朝鮮的侵略,多次斥責李鴻章“避戰自保”。

翁同龢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上奏,以國家度支艱難為由,請求暫停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致使北洋海軍的發展就此停滯,落於世界之後。

光緒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軍機大臣,深得光緒帝信任。在甲午戰爭中,堅決主戰。次年,清軍戰敗,中日和議期間,翁同龢又與李鴻藻極力反對割地,並指出:“寧增賠款,必不可割地。”又聯合俄、英、德三國謀阻割地,但最終情勢無法挽回。

甲午海戰之敗被人認為是翁因與李鴻章有隙,故意掐斷了北洋艦隊的糧餉與軍火,導致後來甲午海戰大敗。

其實翁李二人既有政見不同,也有私怨(私怨主要是兄徙父死一事與李有關。當年李鴻章在曾國藩幕府,翁長兄翁同書為安徽巡撫,時定遠為捻軍和太平軍圍困,翁同書棄城。後來壽州團練苗沛霖因與其他團練仇殺而背叛攻壽州,翁同書允其請,恕其前行,更以其仇孫開泰、蒙時中首級交付苗,結果苗仍反悔不降。同治元年李鴻章為曾國藩具折嚴劾,謂丟失疆土在先,受賊玩弄繼之,奏摺中更有“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句,筆筆刀刃,架當今於大義,置同書於不覆。致使翁同書論死,後流放西北而死,其父翁心存也急病死)。

翁李之爭或間接導致日後甲午戰爭北洋艦隊的失利。當時英國人建議中國:“必添購快船兩艘,方能備日製勝”,但掌管戶部的翁同龢不斷拖延,兩艘快船為日本所購,新日艦速度快、炮門多,其中一艘日艦“吉野號”成為甲午戰爭中擊沉中國艦隊最多的船艦。當時有一副對聯諷刺兩人:“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合肥”指籍貫安徽合肥的李鴻章,“常熟”即籍貫江蘇常熟的翁同龢。

實則甲午海戰失敗,原因眾多,但不可否認很大原因是北洋水師軍費不足,多年未添新艦,甚至彈藥都不夠。這些完全是翁同龢等人裁撤經費的結果,翁同龢千方百計逃避責任,將失敗的原因往李鴻章頭上推,說李接戰不力,甚至提議將李斬首,又稱慈禧太后修頤和園挪用了海軍軍費,直接得罪了慈禧太后。

甲午之後,李鴻章失勢,翁兼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

但在光緒二十四年帝黨首領翁同龢竟遭罷免。很多人認為罷免翁同龢是慈禧的意思,實則最終還是光緒的決定,據說一是此時光緒與康有為接觸甚密,翁同龢產生了嫉妒,作為康有為的推薦者向光緒帝進讒言詆譭康,此舉讓光緒帝很不滿意;二是翁同龢以帝師自居,常對光緒言語失儀。據時人記載稱,一次與光緒爭執,翁同龢竟持硯投光緒帝,雖未擊中,但墨汁濺在光緒衣服上,此說雖屬孤證,但翁此時的跋扈應在朝中屬公開的秘密。

另外,還有傳說是恭親王的遺囑。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十日,恭親王奕臨終前對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進言,這本屬於機密。但坊間傳聞,也不為無根。比較流行的有兩個版本。

一為胡思敬《戊戌履霜錄》所記:恭王雲,“聞有廣東舉人主張變法,當慎重,不可輕任小人也。”但康有為在光緒二十一年已中進士,二十四年仍稱為“舉人”似乎不對。但恭親王對康有為激進改革路線一直不感冒。

另一說為五月初九日《申報》所記:天津採訪友人云,戶部尚書翁叔平大司農開缺回籍,已將電諭恭列報端。按大司農在毓慶官行走有年,聖眷優隆,固非百僚之所可比擬。此次恭忠親王抱疾之時,皇上親臨省視,詢以朝中人物,誰可大用者?恭王稱,除合肥相國積毀銷骨外,京中惟榮協按祿,京外惟張制軍之洞及裕軍帥祿,可任艱危。皇上問:戶部尚書翁同龢如何?奏稱“是所謂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錯者”。

《申報》此說可信度似乎高一些。恭王死後朝中人事變動似乎也可以佐證:四月二十二日授榮祿為大學士管理戶部事務,剛毅調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分明是要接管翁同龢戶部尚書的權力;四月二十七日翁同龢罷職,以榮祿署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調王文韶入軍機;政變後,八月十三日榮祿入軍機,以裕祿補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北洋各軍仍歸榮祿節制。

光緒三十年(1904年),翁同龢在家中逝世,年享七十五歲。宣統元年(1909年),詔復原官,後追諡文恭。

人民網曾發佈過一篇文章一一《翁同龢:一位清廉的政治家》,文中指出:翁同龢曾擔任晚清同治帝、光緒帝的師傅,主持宮廷教育長達40年,為培養同治、光緒兩帝付出了巨大辛勞。他兩次擔任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還長期擔任工部、刑部、戶部尚書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重要職務,既管外事,又管內政,無疑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位權貴人物。但他還是一位清正廉潔、律己愛民、公忠體國的政治家。無論是在晚清還是在今天,也無論是對他一生持肯定的人還是有所保留的人,對於他為官清廉這一點都是承認的。

但他仍不免被認為是怙勢弄權、清流誤國的代表人物。


趙燕雲


很樂意回答此問題。謝謝!

為避免偏見,先來了解他:翁同龢(1830年—1904年),江蘇常熟人。咸豐六年(1856年)一甲一名進士,歷任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為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光緒戊戌政變,罷官歸裡。卒後追諡文恭。

先分析其缺點:1,書生意氣,理想主義:在從政幾十年間,以要求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人,造成和李鴻章的一些恩怨,這造成晚晴的一些扯皮。影響了他的聲譽。

2,《清史》記載:翁同龢久侍講幃,參機務,遇事專斷。與左右時有爭執,群責怙權。意思就是說他,因為是兩個皇帝 的老師,又為權臣多年,自以為是,說話做事專斷,有理無理說話不饒人,這樣就會無形中被朝臣中傷。謙受益滿招損,可惜一代帝師也未能倖免。


再說優點:1,為官多年,被罷免後,生活窘迫,死後無豐厚遺產,按文官不貪財的最高標準,夠得上兩袖清風,僅此一點,就夠後人敬仰。是為德。

2,咸豐六年一甲一名,可見翁同龢水平不低。能為帝王師,更顯出他在人品,才氣,知識綜合方面要好於大多同朝文武官員。是為智。

多說一句:網上有人把甲午戰爭失敗的責任,推給翁同龢,我不太認同。邏輯如下:甲午戰爭失敗了,怨翁同龢。蔣介石敗走臺灣,怨宋子文(時任財政部長)。三鹿倒閉了,怨財務經理。鄰居老王打麻將輸了,怨老婆,這可能嗎?他哪有這本事?


才辰日月


小肚雞腸,專業誤國,作為戶部尚書就應以天下為己任居然利用私職扣剋軍餉只是北洋艦隊沒有更新軍備,沒有購買炮彈以至於海戰多數軍艦隻打裝沙的穿甲彈,而不是裝了火藥的開花彈,至此北洋海軍人才損失殆盡,提督丁汝昌自殺,鄧世昌自殺。北洋花了大價錢的留學購買設備,都被他的私利搞沒了。



影視劇搬遷大隊長


雖然翁同龢的才情、人品令人敬仰,但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卻是有著致命的缺陷也是不爭的事實。上下五千年,我們的政治跑道上始終存在著一個怪圈,就是能幹實事的人,很多時候,不是死在了不幹實事上,而是死在對幹實事的人的指手畫腳、雞蛋裡面挑骨頭的人手裡。這個情況自南宋以降愈發嚴重,翁同龢以南派清流領袖自居,兩朝帝師,身居中樞,卻書生意氣,空談誤國,縱觀其一生,這個汙點是永遠洗不掉的。

腐儒誤國,歷朝歷代都有,我們現在關注這個問題的關鍵是,這些空談誤國的清流是否銷聲匿跡了?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魚龍混雜的局面,在網絡世界,可以稱得上是怵目驚心!那些偷換概念,似是而非的東西,比比皆是,主要是我們很多人都相信了!這種情況,帶來的惡果顯而易見。從這個角度來看,肅清大忠似奸的清流愛國賊翁同龢的遺毒,仍然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