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諸葛亮:其實一開始就錯了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人們提到諸葛亮,往往評價他幫劉備制定的軍事戰略《隆中對》是“高才天下知”,《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甚至稱其為“萬古之人所不能及也”。不過若正視歷史,可看出《隆中對》確定的目標並非三國割據,而是要一統天下,這個戰略意圖最終以失敗告終。熟讀

史書的毛澤東在點評時便認為:“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劉備把軍隊分散在四川和荊州,犯了兩線作戰的大忌,這正是致敗之源。

諸葛亮:其實一開始就錯了​公元207年,困於新野的劉備親顧三請感動了諸葛亮。這位年僅26歲的隱士為劉備獻策,選擇了先奪荊州為家、次取四川,再兩路北伐爭天下的發展方向。這番縱論天下大勢的《隆中對》,使潦倒無助的劉備有撥開迷霧見雲天之感,隨後按策實行。而實際上,劉備儘管一度成由《隆中對》,最後敗也由《隆中對》!

《隆中對》中確有高明之處,古今戰略家對此都有共識。諸葛亮主張實力弱小的劉備不要與北方強敵曹操爭鋒,也不可向江東“地頭蛇”孫吳兩代盤踞的老巢發展。不過他的“三步走”戰略方針卻考慮不周,其中第一步奪取荊州,便違反了避強擊虛的原則。

諸葛亮:其實一開始就錯了​荊州地處江漢平原且河流交錯,曹軍和東吳都勢在必爭。赤壁之戰獲勝後,劉備控制了荊州,派關羽負責鎮守。公元219年,劉備率主力擊敗曹操奪取了漢中,關羽也進攻襄陽,企圖呼應。結果軍力很弱的關羽隨即遭到曹操、孫權兩軍的夾擊,敗走麥城。而此時劉備的主力正在漢中,與荊州千里之遙,無法及時馳援,關羽身死地失。諸葛亮所設想的兩路北伐,恰恰造成了首尾不能相顧的局面。3年後,劉備反攻荊州,連打700裡山隘險關,全軍疲憊不堪,終遭大敗,蜀漢衰落的大勢從此不可挽回。

若今天的戰略研究人員為劉備謀劃,應該會把根據地選在漢中而非荊州。此處距新野不遠,統治者張魯行“五斗米教”,剝奪平民財產統歸教產並取消貨幣,生病靠唸咒而不吃藥,簡直與邪教無異,其部戰鬥力也弱。劉備率軍攻佔當屬不難。落腳後南可取四川,北可收隴西。另外,在諸葛亮剛出茅廬時,曹操便以主力南下爭荊州,這勢必同孫權火併,正好利於劉備,可惜這一機遇未被抓住。《隆中對》12年後,劉備才攻取漢中,曹軍卻在七八年前已佔關中、西涼。若是劉備能先行控制西北,就能建立起強大騎兵,統一天下的目標便有可能實現。可嘆諸葛亮計不出此,估計是因古代信息流通不暢,不大清楚西北、西南形勢。

諸葛亮:其實一開始就錯了​縱觀中國古代,有一基本規律一—凡南北分裂者北強南弱,凡東西分裂則西強東弱。其根本原因,便是東部和南部養馬困難,缺乏騎兵便難取得陸戰優勢。後來諸葛亮北伐時,就面對蜀魏實力相差懸殊的事實,尤其是川中山地兵難以在平原擊敗魏軍鐵騎。這位賢相縱然把“鞠躬盡瘁”的敬業精神發揮到極致,最終也無法挽回“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遺憾。戰略上的錯誤無法用戰役的勝利來彌補,《隆中對》戰略之誤,也不能以盲目歌頌賢者的溢美之詞來掩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