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賢相還是權臣?

杜甫有詩云: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又說,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些詩句塑造了諸葛亮的賢相形象和聲譽。但是諸葛亮被稱為賢相,是比較讓人懷疑的。

賢相的標準,大體而言,一為輔,輔佐主上成為賢明的皇帝,他是萬人之上,一人之下,但是他一定要是皇帝之下,不能凌駕於皇帝之上,越俎代庖,或者置皇帝於不顧;一為決,政事決斷,保境安民,足兵足食,幫助帝王成就千秋偉業。

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劉備託孤之後,做的是“君主易位”之事,也許是性格使然,也許是怕辜負劉備的囑託,也許是有著自己的野心,結果是劉禪不但沒有成為偉大的中興之主,反而變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這一點諸葛亮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劉禪繼位的時候17歲,此前十四五歲時已經大婚,娶了張飛的女兒,大致可以算是個成年人。

另說三國 | 諸葛亮:賢相還是權臣?

(圖)這是劉禪繼位時的影視形象,至少算個大孩子了

一個17歲的普通人,如果父母去世,都可以獨撐家庭門戶,何況一個皇帝。但諸葛亮卻是“政事無大小,鹹決於亮”,朝廷大小事務,都由諸葛亮決定,由他說了算。

歷史上常有顧命大臣輔佐小皇帝的,也有小皇帝親政的,很多比劉禪要小得多。比如劉禪的老祖宗漢武帝親政時大約15歲,比他還小兩歲。漢武帝的兒子漢昭帝劉弗陵8歲親政。清朝順治皇帝12歲多親政,千古一帝康熙則是13歲多親政。

古時對皇帝親政的權力有著嚴格的規定,親政之前只能上朝聽政卻不能下旨,下旨要到親政之後,下旨就是發佈命令。沒有證據表明劉禪沒有形式上的親政,但是政事都由諸葛亮決斷,這個親政大概是徒有虛名。

也許是劉備在託孤時對諸葛亮發出了錯誤的信號,也許是諸葛亮錯誤地理解了劉備的託孤遺囑,有意的或者無意的。

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另說三國 | 諸葛亮:賢相還是權臣?

(圖)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對劉備的話是怎麼理解的,成了千古之謎

劉備的這句話核心是“”,是要他輔佐、輔助、輔導劉禪,而不是“”或“”,成為事實上的君主。

諸葛亮可能比較看重後半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對這句話,後世有爭議,有的認為劉備的意思是如果劉禪實在不行,你可取而代之。因為劉備前頭把諸葛亮和曹丕相比,以道德的壓力堵住了諸葛亮奪位的可能性。這是劉備的老奸巨猾。

這個看法可能有點問題,劉備一輩子都在追求做皇帝,終於得償所願,怎麼可能把帝位讓給一個外姓人呢。他的意思是要諸葛亮像周公和霍光一樣,如果劉禪不行,可以在其他兒子中再選擇一個。

但是諸葛亮可能想的是,我既然有廢立大權,當然也可以像霍光一樣專斷。他忘了劉備要他輔佐、輔導劉禪的囑咐,輔佐就是以劉禪為主、諸葛為輔,輔導就是諸葛亮要教給劉禪治國之道,最後要讓他有獨立處理政事的能力,而且要慢慢把這種權力還回去。

作為青年皇帝,他的這種能力必須在幹中學,在實踐中歷練,如果你一切包辦,讓他沒有機會鍛鍊,他如何培養自己的能力,積累自己的經驗?

當然,可以從崇高的出發點理解諸葛亮的所作所為,就是他著急,他想著儘快克復中原,把一個完整的大漢朝交給劉禪,然後讓他做太平天子。

可是以諸葛之智慧,他難道看不出這其中的難度簡直如同登天嗎?他自己說的是,守著益州之地,是進亦亡,退亦亡,北伐只是盡人事聽天命,希望奇蹟發生。

他難道沒有想到,如果他早於劉禪死去,如果他又沒有逐漸培養劉禪做皇帝的能力,劉禪如何接下這個爛攤子,如何接受曾經由諸葛亮處理的各種政務呢?


如果從權臣的角度來理解諸葛亮,則發現他是積幾十年之功把劉禪這個弱主扶上位,然後自己做事實上的領袖。

大家都知道劉禪智商不太高,這個可能不是無風起浪,有人寫翻案文章也改變不了這一點。可能有人跟諸葛亮提過,當初先帝囑咐過,如果劉禪不行,可再選皇子繼位,咱們不如找個機會把他廢了。諸葛亮的回答是,“

朝廷年方十八,天資聰敏,愛德下士”,堅持說劉禪很聰明很仁愛。他自己想的大概是,換一個明白人做皇帝,我還能幹什麼?他自然是不願意。權力太有魔力和魅力了。

此前劉備在世的時候,還有劉封這個養子,智勇雙全,比劉禪年紀要大,作為名義上的長子,也有繼位的權利和可能。如果這種情況發生,諸葛亮要做大權獨攬的權臣幾乎沒有可能,所以他以不救關羽為藉口,攛掇劉備殺掉了劉封。

有人說,那時候劉備還在,哪裡輪得到諸葛亮做權臣。是,但是劉備已經60來歲,分分鐘就有掛掉的可能。而且他說得很光明正大,潛臺詞是劉封這麼能幹,劉禪又這麼傻,您千秋萬歲之後,劉禪哪裡是劉封的對手。劉備當然不能讓劉封這個養子奪走親兒子的帝位。實際上諸葛亮可能是不想讓劉封成為自己的對手。諸葛亮的精明大約在於別人看一步,他能看到十步之外吧。

另說三國 | 諸葛亮:賢相還是權臣?

(圖)諸葛亮還攛掇劉備殺掉了養子劉封,去掉了後來的強大對手

劉備可能也沒能想到的是,他要劉禪繼位,卻沒好好栽培他。比如曹操在世的時候讓曹丕做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參與處理政務。當官、做皇帝不是坐上那個位子,就自動擁有了這個角色的權力和能力,它得慢慢積累。

可是劉備讓諸葛亮教導當時還是太子的劉禪什麼呢?是讀讀《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這樣的書,到成都附近的射山練習射箭。不是這些學習沒有必要,而是劉備是開國之君,劉禪也面臨著北伐重任,他怎麼能當作守成的太平天子培養呢?劉封可以在外打打殺殺,他劉禪怎麼就成了公子哥呢?

這樣一路走來,普通智力的孩子劉禪就只能成為闇弱之主,就只能聽憑權臣和能吏諸葛亮一手遮天、獨斷專行,終諸葛在朝幾十年,劉禪做皇帝的本事毫無長進。他在諸葛死後終於獨掌朝政,結果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會,什麼也幹不了。

另說三國 | 諸葛亮:賢相還是權臣?

(圖)劉禪和諸葛亮手拉著手,但不知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當然,這些都有可能是九公的推測,也許會遭到諸葛亮擁躉的強烈反對。其實更有一種可能是,諸葛亮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他為什麼會“軍中打幾十軍棍”都要自己處理,那是因為他不善於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他也不願意放權。他連自己的兒子都培養不好,他怎麼可能培養好劉備的兒子,讓他成為偉大的君主呢?結果是後繼無人,他還把自己活活累死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不是最佳、最美的結局。

劉備在託孤時對劉禪說,“汝事丞相,事之如父”。劉禪因為智力平常,只能做個乖孩子,父親遺命是什麼,他就怎麼聽怎麼辦;再加上諸葛亮這麼強勢,他又能怎樣呢?就這樣,他只好事事處處都聽諸葛亮的,也樂得做個清閒皇帝、甩手掌櫃。

現在做父母的,也面臨著諸葛亮同樣的問題,適時適量地對孩子放手,讓他經歷風雨,在磨礪中增長能力,哪怕是偶爾摔一跤、犯個錯都沒關係。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呢?

殷鑑不遠。劉禪的故事和教訓還言猶在耳,餘音嫋嫋。當然諸葛是權臣,他和劉禪的關係自然不能等同於現在的親子關係。

<code>文中圖片都來自網絡  
轉載本文請註明出處,抄襲必究/<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