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諸葛亮、姜維爲何非要北伐?

深度解讀:諸葛亮、姜維為何非要北伐?

本文字數4986 字 | 閱讀時間 20 分鐘

蜀漢北伐從225年開始籌備,至262年為止,總共37年。如果把諸葛亮、蔣琬、費禕、姜維的對魏戰略混為一談一概而論,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變化完全不理解。

諸葛亮當初分析北伐能成功,最基礎的一個條件是待天下有變。三國局勢每一年都在變化,國防策略還需要根據敵國情況進行合理的調整。某個時期策略正確,不等於一直正確。

接下來,就深度解讀蜀漢數十年北伐,各階段的戰略機遇和成敗得失。

一、曹魏須北抗公孫淵、柯比能,給了諸葛亮北伐信心

諸葛亮時期,公孫淵兵力約有十萬之眾,燕國人口約六十萬,是一個僅次於蜀漢的國家。

《晉書》所統計30萬乃遼東郡人口,未計樂浪、帶方二郡。《後漢書.郡國志》載遼東郡及樂浪郡“共合計近六十萬口”。東漢末年遼東未發生大戰,青、幽二州人口大量流入,三郡即不增亦不會減少過半。

軻比能則在234年才統一了漠南鮮卑,所以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才拉攏到了他。但鮮卑部落軻比能、步度根亦常年侵擾幽、並二州,田豫、畢軌都曾吃過鮮卑的虧。

公孫淵、軻比能對曹魏之影響,並不亞於漢中的諸葛亮。曹魏在幽、並、青三州所投入兵力至少超過十萬。因此,整個諸葛亮時期,曹魏北方受公孫淵和軻比能牽制,兵力不能集中防備蜀漢。

而在揚州、豫州、徐州、兗州、荊州,曹魏的部隊負責防備孫吳。曹魏軍隊是輪休制度,非戰爭時期一部分主力在後方休養,大約有十萬中央軍在洛陽。

曹魏在雍、涼駐防兵力,早期大約只有五萬左右,戰爭時期由中央派遣增援部隊。以街亭之戰為例,曹真在雍州部隊大約只有五萬,曹叡領中央軍增援,派張郃領五萬進攻街亭,加上長安本部兵力大約不過十餘萬。

後期曹叡聽取司馬孚建議在關中增派常備部隊,又遣冀州農丁五千於上邽屯田:

《晉書•宗室•安平獻王孚》:孚以為擒敵制勝,宜有備預。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
宜預選步騎二萬,以為二部,為討賊之備。又以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冀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由是關中軍國有餘,待賊有備矣。

深度解讀:諸葛亮、姜維為何非要北伐?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塗文洋

諸葛亮為長期作戰,在漢中實施屯田,又設立督農運糧。蜀軍極盛時兵力十數萬,郭衝認為諸葛亮在祁山時兵力八萬,裴松之認同這個說法。合漢中駐防軍,此時蜀漢前線部隊就已經超過十萬,諸葛亮並無兵力上的劣勢。

特別是228年曹休於石亭大敗,東線非常吃力。234年,孫權領十萬攻合肥新城,陸遜、諸葛瑾令萬餘入江夏。說到綜合國力消耗,曹魏並不亞於蜀漢,況且多線作戰的曹魏此時較為被動。

《孫子兵法》雲: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如孫子所云,雖然國力懸殊,可是讓敵人的主力部隊找不到決戰的地點和時間,一直進攻敵人薄弱的地方就變成了以強凌弱之勢,空有蠻力而無處用就等於沒用。

單純的羅列國力和人口,忽略全局戰略,才會認為蜀漢、孫吳無勝利之機。

二、第一次北伐戰略目標:涼州

228年到231年間,蜀軍一直在與魏軍交戰,真正意義來講這是同一場戰爭,分別有六場戰役。因此,把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分開就沒什麼意義。

《出師表》中的話題不能作為第一次北伐的最終目標。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沒有太定性的目標,謹慎的他不可能認為能一次性決定天下的勝負。不過從他麾下第一大將魏延擔任涼州刺史來看,戰略目的是涼州無疑。

然而蜀軍對西北百姓的情況以及魏軍真正會投入多少戰鬥力都沒一個準。諸葛亮總的進攻思路是:

深度解讀:諸葛亮、姜維為何非要北伐?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塗文洋

以漢中為軍事基地,主要走祁山一路出兵,意圖是截斷天水、南安、隴西與長安的連接,封鎖進入關隴要道,將隴西據為己有

再以隴西為根據地,往東可以進攻長安,與漢中部隊形成夾擊之勢,往西北能夠佔據涼州。

這個戰略正是建立在動搖曹魏根基的想法上。諸葛亮並不是盲目出兵,亦不是故意打壓魏延。若按魏延的打法,攻陷了長安以後仍然要與魏軍在關中平原交戰,根本不能夠割據所得領土。

趙雲和鄧芝作為偏師,意在吸引魏軍主力,部隊就沒打算會與魏軍有正面硬戰的打算,所以守在箕谷就沒有前進。

馬謖是蜀軍的前鋒主力,其任務再明白不過,就是制止魏軍增援西北。如果馬謖能堅守街亭,那麼諸葛亮即便不能安撫三郡與控制涼州,退而求次也能夠慢條斯理的將西北的百姓遷入蜀中。

然而諸葛亮對魏軍的低估不是一點兩點。曹叡對諸葛亮的態度就是他據險而守的話,我還拿他沒辦法,現在正好打他。他派出張郃就是直奔諸葛亮主力而去,莫說是紙上談兵的馬謖,就算是久經沙場的魏延去抵擋張郃,都不見得能夠堅守。

早幾年吳軍與張郃軍硬幹,無一例外都被擊潰。曹真擊敗趙雲後最大的可能也是轉向去增援張郃,這麼一來可真要決戰了。重要的是這一年王朗病死,然而他不在曹真軍中,他就算在曹真軍中也沒見到諸葛亮。

如果只是這麼看的話,諸葛亮就太過冒失了。首次北伐,諸葛亮究竟想做什麼?很多人談第一次北伐都沒提到過,諸葛亮能拖延時間越久,就對自己越有利,原因是沒有存在感的孫權。

諸葛亮和孫權是聯動進行北伐的!同年五月周魴發信勾搭曹休,曹休一興奮就率大軍進攻,曹叡也被吸引到了東線,立即派司馬懿和賈逵接應。

八月時,陸遜三路大軍破曹休於石亭。同年冬天諸葛亮趁關中空虛復出散關,因郝昭擋路加上糧草不濟,連張郃的援軍還沒到,諸葛亮就自行撤退了。

諸葛亮從春天出兵,要支撐半年之久才能等到吳軍與魏軍決戰。魏國的總戰鬥力比蜀漢加孫吳還要強,因此蜀漢硬實力不佔優勢。

對蜀吳有利的是他們屬於進攻方,掌握主動權。但是,

蜀漢與東吳離得太遠,雙方溝通不暢、聯動不便。最終戰果,顯然是進攻的節奏沒配合好導致的。

在那之後諸葛亮和孫權就各打各的,基本沒有特別的聯動進攻,孫權還閒得沒事派兵去攻略夷洲。僅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雙方明確一同出兵。

三、蔣琬、費禕:休養生息為主

蔣琬、費禕時代進攻路線,主要是由姜維統領不足萬人的部隊避開魏軍邊防主力,直接襲擊涼州,戰線最遠處已到達西平郡。

深度解讀:諸葛亮、姜維為何非要北伐?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塗文洋

247年,姜維把白虎文、治無戴等羌族首領迎入蜀中,以低成本取得不錯戰果。硬傷是姜維兵力過少,難以跟郭淮、夏侯霸決戰,只能以遊擊的方式作戰。

244年,魏幽州刺史毌丘儉將步騎萬人北擊高句驪,這說明曹魏在幽州部隊已然不多。同年,曹爽領兵十六萬伐蜀。當時漢中守備軍只有三萬,費禕率主力從成都出兵增援,最終曹爽不得入漢中而大敗。

要知道蔣琬、費禕在諸葛亮死後進行了近十年休養生息,而曹魏仍然主動進攻,並不是因為蜀漢經濟沒有發展,而是消滅了軻比能和公孫淵的曹魏與諸葛亮時期的曹魏不能相提並論

好在曹爽擅權後激起內部矛盾,曹魏無力再策劃伐蜀。司馬懿解決了曹爽,王凌又密謀立曹彪為帝,一直忙到251年,司馬懿自己也死了。

第二年孫權病逝,曹魏和孫吳兩國都進入調整時期。諸葛恪大破司馬昭的東興之戰發生時,已是這年十二月。

四、姜維:冒進失利及段谷慘敗

253年,費禕被刺。姜維開始掌控蜀漢兵權,他同年響應諸葛恪出兵北伐。當時司馬師剛剛掌權,政權不穩,是非常有利的時期。

隆中對所指天下有變,正是此時。結果司馬師取虞松之計,行周亞夫故智,對諸葛恪避而不戰,別遣關中主力進攻姜維。姜維因準備不足,兵糧用盡而撤退。

深度解讀:諸葛亮、姜維為何非要北伐?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塗文洋

這一次孫吳、蜀漢趁東關大勝北伐,從諸葛恪、姜維主觀看來合情合理。然而孫吳上下反對,蜀漢的張嶷、諸葛瞻也不支持。再從結果看來,這一次進攻都是過於冒進了,徒勞損耗國力。

姜維掌權後更改了蜀漢原來的佈防戰略:

《三國志·姜維傳》: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於是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

深度解讀:諸葛亮、姜維為何非要北伐?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塗文洋

姜維把漢中佈防改為集中兵力於漢、樂二城,放敵入國門而圍剿之。在武都、隴西地方設立圍守,建立自己進攻天水、南安、隴西的防區。蜀漢軍事重心由漢中轉到了武都。

姜維常領數萬部隊在西邊遊走,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就是大破王經數萬部隊,若能進而攻陷狄道,封鎖涼州與隴西各郡連接,姜維仍然有可能割據涼州。

當時曹魏發生了毌丘儉之亂,姜維若不出兵北伐反而不合理。但等陳泰、鄧艾援軍趕來,姜維只得無奈地戰略性退兵。

深度解讀:諸葛亮、姜維為何非要北伐?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塗文洋

第二年轉攻上邽,姜維在段谷被鄧艾擊敗,蜀軍死傷甚重。再次年諸葛誕討伐司馬氏,姜維出兵駱谷牽制司馬孚、鄧艾。由於前一年大敗,姜維沒辦法打硬仗。進攻方向也不再婉轉,令敵人一眼就看得出自己的意圖,於是這一次沒發揮任何作用。

至於262年的侯和之戰,已經接近蜀漢滅亡,不在討論範圍。

總結: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回看蜀漢37年軍事動向,不難得知,在諸葛亮時期北伐最為有利。光是令曹魏增援雍州就已經能令其國力疲憊,令曹魏在雍州投入大量兵力,沒精力對付公孫淵、軻比能也是好事。諸葛亮奪取三郡以割據涼州,也是最妥當最具有可能性的戰略。

所以,認為諸葛亮為了情懷作戰或轉移內部矛盾,什麼以一州之力伐九州,或認為諸葛亮自不量力的說法,都是太小看諸葛亮的謀略了。

諸葛亮從政治到軍事都是一名實幹家,怎麼可能為了不切實際的想法而盲目進兵。

諸葛亮割據隴西、涼州的戰略擁有實現可能性,只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蔣琬執政時期對國力有恢復之功,但他並不是高明的戰略家。司馬懿北攻遼東時,蔣琬沒能籌劃大規模軍事行動,錯過一次機會,又企圖從涪走水路進攻,行險計。

費禕時期,國力仍舊平穩增長,姜維輕兵入羌也獲得許多戰果,還有重創曹魏的興勢之戰,但司馬懿發動政變時費禕沒能組織大規模軍事行動也是目光有限。

可無論如何,諸葛亮、蔣琬、費禕時期對蜀漢國力都沒有明顯的損耗,並不存在此三人令蜀漢國庫空虛的說法。

深度解讀:諸葛亮、姜維為何非要北伐?

點擊圖片可放大。製圖:塗文洋

自姜維起蜀漢才連年興兵,且把戰線全面由漢中移到武都、隴西,補給尤為困難,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能在祁山屯兵八萬,姜維只能出兵四五萬的原因,戰線拉的太遠。

姜維北伐的根本目的是什麼?考其根本,姜維雖與陳衹關係不錯,但手握重兵的他政治危機感比蔣琬、費禕都沉重,必須要通過軍功來樹立自己威信。其次姜維本是雍、涼之人,對當地人心、地形熟悉,若能在此地獲得根據地,能有效建立起防線,好割據涼州。

但朝中因為陳衹病死,黃皓秉政,局勢相當緊張,姜維在這局勢上還有了段谷之戰的劣跡,遭到譙周等本土勢力不滿,新上臺的諸葛瞻亦對姜維反感,蜀漢面臨著內部分裂。

這樣的綜合因素,導致蜀漢國力大幅度下降,百姓面有菜色,其罪當在劉禪昏庸、黃皓奸惡、姜維好戰、諸葛瞻無為身上。此時距諸葛亮去世已有二十年,與他並無直接關係。

去公號“發現中國”,看其他精彩知識地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