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諸葛亮:往來無白丁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是劉禹錫在《陋室銘》裡的話,也是隱居隆中的諸葛亮真實生活場景之一。除得到名師的指點,諸葛亮還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世人把諸葛亮比為臥龍,把龐統比為鳳雛,他們二人都是龐德公的親屬,也都是司馬徽的學生,自然相識相熟。只是關於他們二人早年的交往,史書沒有進一步記載,只能推測。從後來二人的關係以及所走的道路來看,他們在這一階段應該保持著密切的聯繫。還有前面提到的向朗和尹默,作為同學,諸葛亮和他們可能也有不少接觸。


諸葛亮:往來無白丁

向朗有個侄子,就是諸葛亮後來在《出師表》裡提到的那個向寵,是蜀漢時期的高級將領,諸葛亮對他很信任,告訴後主自己出徵在外,軍營裡的事無論大小事情,都可以問他(事無大小,悉以諮之)。除了這幾位,史書上明確記載的諸葛亮這一時期交往的幾個摯友,分別是崔州平、石韜、孟建、徐庶。崔州平不是荊州本地人,他是博陵郡人,博陵郡屬冀州,在今河北省一帶。崔州平名不詳,州平應該是他的字,唐代有一本史書,上面說他叫崔均,但也有人認為崔均當過西河太守,而崔州平沒有仕宦的記載,崔均是的他哥哥。崔州平的父親非常有名,叫崔烈,當過漢朝的太尉,時涼州軍閥挾持天子於長安,崔烈滯留於此。大約在認識諸葛亮的前不久,崔烈死於亂兵,崔州平到荊州定居,可能也是避難。石韜字廣元,潁川郡人;孟建字公威,汝南郡人。他們二人從北方來荊州,也是為了避難。在這幾個人中,前面司馬徽提到過的那個徐庶的知名度最高。徐庶字元直,潁川郡長社人,本名徐福,愛擊劍,尚俠義,替人鳴不平,殺人後改名徐庶外逃。此後棄刀劍,尋名師,刻苦學習,成為一代名士。從《襄陽記》的記載看,徐庶與司馬徽、龐德公的關係十分密切。諸葛亮和徐庶等人都是客居荊州的外地人,他們很有才華,也有一定的志向,諸葛亮和這些朋友在一起交往、切磋,是他學業精進必不可少的部分。


諸葛亮:往來無白丁

諸葛亮求學的對象主要是龐德公、司馬徽,但可以想象,對於這些好學的青年,除了這幾位名師,他們必定會抓住一切機會向其他名師請教。《魏略》的記載印證了這一點:“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所謂“遊學”,就是走出去求學,在讀萬卷書之餘還要行萬里路,沒有固定目標,沒有教條束縛,廣泛汲取學問營養。而荊州豐厚的文化氛圍和名師雲集的環境,也為他們的遊學提供了可能。襄陽的南面是峴山,根據史料記載,龐德公即居住於此山中。峴山是個風景優美之地,尤其是沿漢水兩岸,風光更是逶迤而秀麗。出襄陽城,沿漢水向南,一直到宜城這100多里的一段,是漢末名士聚集之所。據《荊州記》記載,峴山到宜城,依山傍水,到處是名士和權貴們修建的別墅,一個個修得很漂亮,綿延不絕(雕牆峻宇,閣闔添列)。
諸葛亮:往來無白丁

最多時,其中住的擔任過九卿、刺史一級品秩二千石的高官就有數十家。人們路過這裡,看到朱軒[插圖] 輝、華蓋連延,掩飾于山巒之下,無不由衷讚歎,稱之為“冠蓋裡”。西晉史學家習鑿齒曾在此為官,他著《襄陽耆舊記》對此也進行了記錄,據他詳細考證,漢末冠蓋裡最多時曾同時住著四位郡太守、七位都尉、兩位卿、兩位侍中、一位黃門、三位尚書、六位刺史,這些大都是“省部級”高官,人數多達25人。

中原戰火連天,生靈塗炭,居住在那裡的人們,無論你曾經是高官顯貴還是富可敵國,在戰亂中,朝夕之間生命都將會隕落。為了保全性命,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平安,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也隨著大批避難的人們來到荊州,他們有著足夠的經濟實力,就在漢水兩岸修建了豪華住宅,過起了悠閒且富足的生活。這似乎與大家印象中避難的場景有所不同,但這是在史料中有據可查的事實。《荊州記》還記載,能在這一帶修建起別墅的富貴之家,生活很奢華。
諸葛亮:往來無白丁

南陽郡有一種菊水,水源附近滿地芳菊,此菊很特別,花枝短,花朵大,食之甘美,邊上的水也都很甘馨。生活在這裡的30多家,沒有井,平時即飲此水,高壽者能活到120歲以上,中壽的也有100多歲,若只能活到70歲就算短壽了。王粲的爺爺王暢、袁紹的叔父袁隗等擔任過南陽令,天下太平之時,縣裡不忘每月送30石水到京師,做飯、洗澡都用這種水(飲食澡浴悉用之)。京師那邊現在沒法送了,離該地更近的襄陽郡冠蓋裡,成為這種水最大的消費者。

《襄陽耆舊傳》也有記載,這一段的漢水裡出產一種鯿魚,頭項短粗,弓背,身體扁平而寬,鱗細而銀白,味道極其鮮美,但產量有限,官府便禁人採捕,以槎斷水,捕上來的魚供少數權貴們享用,人們稱之為“槎頭鯿”。喝著菊花水,吃著槎頭鯿,沒有戰火,不擔心殺戮,住在豪華別墅裡,悠然自在地生活著,令很多人趨之若鶩。他們之中,有不少人既是高官也是學者。
諸葛亮:往來無白丁

綜合各種史料記載,在此時期由中原一帶前來避難的北方知名學者,包括王粲、和洽、杜襲、趙儼、裴潛、韓暨、司馬芝、繁欽、梁鵠、傅巽、邯鄲淳等人,他們的研究專長,不僅涉及傳統經學和儒術,還有詩賦、藝術,當時天下最知名、最頂尖的書法家、音樂家都在其中。當然,這些人是否集中居住於冠蓋裡已無法考證,但這冠蓋雲集之處也是藏龍臥虎之地,他們除了觀山看景,也讀書彈琴、聚談雅集,使漢水兩岸成為百里文化走廊。

諸葛亮沒有把家安在峴山以南的這個走廊地帶,不是沒有這個物質能力,而是他更喜歡安靜,不願湊這個熱鬧。但是,如果他想遊學訪名師,此處無疑是必去之所,何況他的老師龐德公也住在這裡。入蜀後諸葛亮手下有一個人叫習禎,曾在蜀漢任太守,雖然事蹟較少,但《襄陽記》對他評價很高,認為他的才能雖然不如龐統,但卻在馬良之上(名亞龐統,而在馬良之右)。習禎的先祖習鬱,稱臣於光武帝劉秀,被劉秀封為襄陽侯。據《襄陽記》記載,習家就住在襄陽城南至宜城之間的冠蓋裡一帶,家裡有一處很大的魚池,是習鬱效仿范蠡養魚所築,池邊有高堤,種有竹子及長楸、芙蓉等,是名士們飲宴的佳處。習禎的妹妹嫁給了龐統的弟弟龐林,龐統是諸葛亮二姐夫龐山民的從兄弟,論起來習禎跟諸葛亮還帶點轉彎的親戚關係。荊州七大家族還有黃氏、蔡氏、馬氏、楊氏。黃家的代表人物是黃承彥,諸葛亮娶的妻子就是他的女兒,這件事後面再講。諸葛亮與蔡氏雖然沒有直接親戚關係,但由於岳父黃承彥又是蔡家的女婿,所以諸葛亮與他們也有間接關係。


諸葛亮:往來無白丁

馬氏也是一個大族,襄陽一帶有句民謠:“馬氏五常,白眉最良。”是說馬家有五個俊才,他們的字裡都有一個“常”字,其中眉宇間有一撮白毛的那個最優秀,此人叫馬良。

馬良字季常,比諸葛亮小六七歲,和習禎一樣,也是宜城人,出身於大族,他與諸葛亮很早便相識,諸葛亮曾在信中稱他為“尊兄”。“尊兄”常用來稱呼同輩中比自己年長者,裴松之由此推斷,馬良可能與諸葛亮結拜為兄弟,或者有某種親戚關係(良蓋與亮結為兄弟,或相與有親)。馬良有個弟弟叫馬謖,也是“馬氏五常”之一,就是後來被諸葛亮揮淚斬掉的那個。

楊氏家族至少有兩位與諸葛亮有關,一個叫楊顒,一個叫楊儀,入蜀後他們都擔任過重要職務,諸葛亮當丞相時,楊顒當過他的辦公室主任(主簿),楊儀更有才華,諸葛亮一度想把他當接班人進行培養。
諸葛亮:往來無白丁

深居於隆中的諸葛亮,眼界一點兒都不閉塞,他可以經常向龐德公、司馬徽兩位名師求教,平時與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等摯友聚會切磋,或者到峴山一帶拜師求學,平時還可能與龐統、龐林、馬良、習禎、楊顒、楊儀、向朗、尹默等一批本地才俊有廣泛聯繫。

正是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和開放的學習方式,加上諸葛亮過人的天賦,才最終成就了諸葛亮的豐厚學識和過人眼界。而良好廣泛的人脈關係,也助力了諸葛亮日後事業的騰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