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民族存在智慧缺陷?看看這些名言吧

這些所謂名言證明漢民族存在智慧缺陷

第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可笑啊,太多人不假思索把它當道德標準了。各人有各人之“不欲”和“所欲”。即使同一人,隨著個人社會地位的變化“不欲”和“所欲”也會變化。社會沒有共同道德準則,必然亂套。孔子兒時與原壤一起放牛,他何曾想到長大做了司寇大官後,原壤來看他竟會遭他杖擊並痛罵“老而不死謂之賊”呢?孔子兒時也不曾想到長大做官有了權就要殺人吧?

第二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不評論孔子思維多麼混亂了。孔子的教育是成人教育啊,本應以批判的眼光對待教學內容,並用實踐來檢驗,革古創新。可孔子只會教學生死讀書讀死書,教出顏回這樣只會消耗不會創造的廢物,束縛社會發展。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記錄遠道趕來看望孔子的只有孺悲,因為沒帶上禮物,受到孔子羞辱。山東曲阜還把這句話懸掛在火車站招搖。難道孔子言論可以不受行動檢驗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一次孔子臥病,子路派了家人去服侍孔子。孔子病癒後大罵子路,原因是子路沒有親自去服侍。孔子直把學生當家奴呢,子路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啊,派家人去也夠好心了,他哪裡會想到孔子會大動肝火呢。

第三句,“君子和而不同。”強調不同很愚蠢。聰明人知道很難有觀點完全相同的人。孔子這句話,改為“君子不爭”就聰明瞭。政治家會特別注意“君子不爭”。但是學者確實需要把學術觀點爭論明白的。“君子和而不同”用在國際關上,那等於自煽耳光,你肯定對方是君子,你就處於下風了。在外交上,即使去掉“君子”,只講“和而不同”也是十足愚蠢。為什麼,你去思考去。

第四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不切實際,更與孔子行為相背。《論語》裡,孔子從未有向同行者學習的記錄,卻常見他在教訓人,還常常強辯,或虛情掩飾,如魯國國君娶吳國公主違背周禮那件事。

第五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看到,小學生教室裡掛著這條語錄。這句話裡,“不恥下問”的“下”,實際上透露了孔子腦子裡深深尊卑等級觀念。這個“下”,就是地位不如孔子的人。《論語》裡,根本沒有孔子向地位比他低者請教的事嘛。教室裡掛這條孔子語錄的教師,她在敦促小學生向幼兒園幼兒去請益?

第六句,“仁者,愛人”。毛澤東明白說了,孔子的仁,只愛統治階級中一部分人。統治階層中“斗筲之輩”,孔子就不放在眼裡。孔子腦子裡還有太多他看不上眼、不愛的眾生啊。他下令腰斬那批群眾演員,眼睛都不眨一下。清華有個教授,主張全世界接受孔子的仁,他在教強國學孔子把世界各國分成三六九等啊?那可說是為霸權主義屠殺第三世界眾生祭出理論依據了。

最後一句,暴露出漢民族胸中的天下太過狹隘。如: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中原地區被當成天下了:永遠的天圓地方,天狗吞月亮;永遠的華夷之辨——直到“西夷”炮艦來教訓,割地賠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