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望:企業債務逾期事件頻發 多家銀行「踩雷」資產壓力猶存

編者按:企業債務逾期案件頻發,銀行業受連累“踩雷”,波及中行、招行、渤海、平安、浦發、建行、蘭州等銀行。銀行業資產質量再成市場焦點。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楊望認為,銀行業不良資產在控增量、去存量的處置路徑中,要根本解決還需提高實體經濟資產回報率,讓資金湧向資源效率更高的地方。


楊望:企業債務逾期事件頻發 多家銀行“踩雷”資產壓力猶存


多家銀行“踩雷”

一季度以來企業債務逾期、銀行踩雷情況簡表(不完全統計) 資料來源:公開報道 製表:中國網財經

從早些被曝出的東北特鋼、江西賽維、輝山乳業,到近期的樂視、大連機床、青年蓮花、皇臺酒業等事件中不難看出,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出問題,往往眾多債權銀行一起“躺槍”。

大連機床有限責任公司已經逾期的36.07億元金融借款中,多家金融機構深陷其中。其中中國銀行最多為13.95億元,興業信託10億元,建設銀行7億元;浙江青年蓮花汽車有限公司停產後破產清算,受到起訴追討債務總額高達近10億元,其中平安銀行杭州分行約為5266萬元,浦發銀行杭州和睦支行約為5895萬元。

企業“埋雷”、銀行“背鍋”屢見不鮮的背後,過高槓杆率是重要原因。在輝山乳業危機中,企業拿股權抵押進行“瘋狂加槓桿”融資,三個月激增200億元負債。

近期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防範金融風險,推動經濟去槓桿。通過政府監管部門一系列會議強調,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被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作為風險源頭,高槓杆率首當其中。

某券商研究部數據顯示,我國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高達144%,橫向對比來看,高於國際110%平均水平。業內人士指出,我國非金融企業槓桿率高是不爭的事實。

楊望認為,槓桿率高與不良資產攀高的原因有兩點:一是資金端急於追求高資產回報率,槓桿倍數過大;二是企業轉型、市場操作不當等原因致使無法應對越來越高的資金成本。

從銀行業角度來看,企業逾期借款會被其視為不良貸款,逾期貸款無法收回但尚未確定時,銀行會在帳面上提列壞帳損失準備;當確定其無法收回時,銀行會從利潤中予以註銷。不斷的集體“踩雷”事件,為商業銀行帶來了巨大的資產質量和利潤壓力,從金融安全的角度來看風險巨大。

不良資產壓力猶存

銀監會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58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673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4%,比上季末下降0.01個百分點。業內人士認為,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餘額或持續上升,但不良率增速已出現企穩跡象。

業內人士認為,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變化受宏觀經濟形勢、銀行自身管控以及企業經營狀況等多重因素影響。

“過去十年85%的資金投放在國企、城投和房地產等重資產領域,一旦市場遇冷,流動性缺失,資產的回報率就會大幅度降低,資金端便無法保質保量及時收回資金,進而資產不良率便會隨之上升。” 楊望表示,銀行不良資產問題的根源在於過度追求高回報率資產。

東方資產發佈的《2017: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下稱《報告》)提到,在不良資產市場形勢方面:預期2017年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不良貸款率仍有“雙升”壓力,未來3-5年銀行業不良資產將緩慢上升。

“未來一年,不貸款規模最大的五個行業是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採礦業和建築業,產能過剩行業和國內工業企業的不良資產壓力依然較大。”《報告》分析認為。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在《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2017)》發佈會上表示,2017年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壓力猶存,不良貸款壓力可能繼續小幅上升;商業銀行將加大風險隱患排查力度,確保整體信用風險可控。

多渠道破不良難題

楊望指出,銀行不良資產處置路徑其實無非就是總結六個字:“控增量、去存量”。

《報告》也指出,2017年商業銀行降低不良率最有效的措施是出售不良貸款,商業銀行最有可能的處置手段是打包轉讓。楊望建議,處置存量不良資產方面,應給與機構一定的時間進行慢慢的出清。而不能將存量不良資產“一棒子打死”直接不要,那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資產端不良資產處置更多是監管部門幫助金融機構把不良資產重新歸集打包,利用ABS等創新性金融工具,分發給市場投資者,把風險緩釋轉移到居民部門或非金融部門。” 楊望表示。

同時,他認為,“控增量”方面,監管部門不斷透露出政策信號,對銀行業表外融資會嚴加監管。“銀行業不能像以前一樣通過同業通道進行委外,監管部門也會幫助銀行對增量通道進行嚴格的控制。”

據瞭解,除傳統重組、轉讓、追償、核銷等手段外,銀行不良資產處置還有幾大途徑,包括不良資產證券化、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市場化債轉股等。銀監會

其中,不良資產證券化在重啟後試點進一步擴大。銀監會近期透露其會同人民銀行穩步擴大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機構範圍,在第一批6家試點機構的基礎上新增12家作為第二批試點機構,包含國家開發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等政策性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機構類型。

在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方面,2017年2月,銀監會將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試點銀行範圍進一步擴大至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城市商業銀行、民營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目前,合計超過300家銀行獲得試點資格。

市場化債轉股是商業銀行化解不良貸款壓力的一條路徑。在銀監會等部門的積極推進下,市場化債轉股簽約規模已超7000億。首批銀行市場化債轉股實施機構建信投資、農銀投資開業,標誌債轉股進入規模推廣階段。此外,銀監會也正在就《商業銀行新設債轉股實施機構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

不過,楊望認為,要根本解決不良資產產生的源頭問題,還是需要提高實體經濟資產回報率,讓資金湧向資源效率更高的地方。

原刊於《中國財經》2017年8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