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望:區塊鏈助力綠色金融駛上生態快車道

編者按: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楊望、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研究員凌江華在《當代金融家》撰文

表示綠色金融和區塊鏈當前無疑是現階段最熱、最有想象空間的兩個趨勢。綠色金融是以能源產業為前導的一個結構性調整的必然環節;而區塊鏈是社會信息化的必然趨勢。兩者必然在這個特定時期碰撞出新的火花,激發誕生出新的活力,給社會的發展帶來新動力。

楊望:區塊鏈助力綠色金融駛上生態快車道

低碳經濟引領綠色金融創新

政策支持

從20世紀末開始,隨著氣候變化(全球變暖)的加劇,如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問題。從1997年12月《京都議定書》條約在日本京都通過,到2016年9月G20峰會期間,中國、美國這兩個大國率先向聯合國遞交了《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的批准文書,每一步都是人類為改善自身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關係所做出的努力和達成的共識;從歐洲碳市場的興起,到美國碳交易所的成立運作,到中國碳試點工作開展,無一不反應反映出以國家為主體的綠色減排機制成為人類的共同責任和義務;從強制減排,到引入清潔發展機制(CDM)CDM、自願減排,到配額質押、碳期貨、碳掉期,反應都反映出從控排到綠色、可持續發展金融的演進趨勢。控排已經從最初的共識階段逐漸演進為國際、國家宏觀戰略,成為體現國家影響力的一個重要領域。在這個過程中,由控排衍生出的綠色產業尤為關鍵,而產業的發展程度離不開金融的支持。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儼然已是成為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而綠色金融必然成為最有效的抑制減少汙染性投資的手段。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綠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金融需求持續擴大,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增加綠色金融供給,是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和發揮金融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用的重要舉措。如何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成為當前可持續發展和抑制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課題。

綠色金融概念

綠色金融,又稱環境金融或可持續性融資,是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金融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國際上是1997年,主要是指以保護環境,、治理汙染問題以及推動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金融單位與企業在進行投資融資決策時,要將影響與環境相關的各種回報、風險以及成本予以充分考慮,引導社會資源、經濟資源得以充分合理利用。通過金融機構的業務運作和項目管理,以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為的目的,最終促進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健康發展。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了建立“綠色金融體系”的總框架,包括推廣綠色信貸,建立綠色債券市場,發展綠色股票指數和相關產品,發展綠色基金,建立綠色保險制度,明確商業銀行的環境法律責任,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公益項目的環評系統,推動綠色金融的國際合作等。

綠色金融的意義

首先,進入工業時代後,全球大多數國家都基本依靠資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來實現經濟高速增長,這種“先汙染、後治理”的模式,必然導致整個國家走入保護生態環境惡化、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尷尬境地。

當前,我國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經濟增長模式進行轉變,大力推進供給側改革,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強調經濟可持續發展、綠色環保發展。需要引導企業、金融機構、社會進一步強化社會責任意識,更加註重綠色發展,進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發展。

其次,隨著國家關於環境保護政策方針政策的發佈、指引,人們越來越關注生態環境問題,因此,綠色環保產業成為社會新的投資方向。商業銀行、投資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將抽象意義上的綠色金融概念與實業中的綠色金融產品進行連接,使綠色金融理論落實到了實處。商業銀行本身也增強了風險防範能力,改變了業務結構,在公眾和銀行業等金融機構之間創造了新的服務內容。不僅如此,銀行業在公眾面前承擔社會責任、做出表率,有利於提高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競爭力。

再次,環境保護是全球共識,全球環保意識形態達成一致是一種趨勢和必然,各個國家共同推動綠色環保政策落地之際,必然誕生一系列收益可觀的綠色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離不開金融支持,而金融的本質其實是風控,因此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將會是非常有意義和前景的,相關機構也將得到豐厚的經濟回報。

綠色金融之碳交易

談到綠色金融,不得不談碳交易。碳交易是一種經過廣泛討論並最終確定為最有效的地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有效實現和節能減排的體系和手段。經過藉助碳交易體系,才能快速落實國家綠色政策並達成企業、政府之間的資源調配,平滑實現減排責任的劃分,推動和綠色生成態的形成。

從過去一年8個試點碳交所的運行情況統計來看,不難窺見,各個交易所的價格、交易額、波動範圍都又有較大區別。其中,價格的走勢曲線看起來並不那麼豐富,說明市場的成熟度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而在碳市場中,配額交易並非全部,除此之外,還有CCER、VER等可交易和開發的產品和種類。

CCER全稱“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據中國自願減排交易信息平臺的數據,目前已經備案的CCER項目已有254個(數據來源:中國自願減排交易信息平臺),這些項目所產生的CCER是可以用來抵消排放量的。中國擁有廣闊豐富的森林資源,隨著碳匯方法學的不斷完善,大部分原始森林和人造林都將可以申報並開發成CCER項目,可開發碳匯量相當客可觀。

VER全稱“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是一種在《京都議定書》的清潔發展機制的CDM減排量之外的,自發的、公益的、可認證的減排信用額度。目前碳普惠等公共活動或機制所產生的減排量都可以開發成類似產品,並與配額進行關聯、交易。

我國已經宣佈在2017年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這必將更多的控排企業吸納納入進來; 同時促使更多的機構和組織開始著力發展開發碳普惠相關產品和項目。在此基礎上的碳金融業務將有助於大幅提高市場的流動性和碳交易價格的有效性,並可為綠色企業提供一系列的融資工具。

進一步發展規範碳交易市場和豐富碳金融產品成為必然趨勢,同時也代表這個領域存在廣闊的創新空間,海量市場亟待開發,它最終將走向一個成熟的碳市場,形成良性監控發展生態。

區塊鏈應用落地漸顯成效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綜合P2P、加密算法、共識機制、哈希算法的一種分佈式技術體系,他它的去中心化思想大有重構整個互聯網的趨勢,將互聯網從信息互聯推向了價值互聯的新紀元。它的出現,給技術領域、金融以及其他業務領域帶來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技術來源及前景

區塊鏈技術來源於比特幣。2008年1月中本聰通過網絡發佈比特幣白皮書,意在構建一套點對點電子交易系統;,2009年1月 比特幣0.11.0版誕生;隨後2010年5月 第一筆比特幣VS兌換實物的交易發生,比特幣用於購買披薩,第一次提現體現“貨幣支付”屬性。隨後比特幣得到迅速得到發展,比特幣交易所出現、比特幣礦池成立、匯率兌換關係的出現等等。

隨著比特幣的發展,其底層技術--區塊鏈技術也逐漸為人所知。區塊鏈技術廣為人知,來源於2014年大英圖書館關於比特幣的討論,該這場討論聚集了全球眾多金融、技術專家泰斗,得出的共識是:區塊鏈技術可廣泛應用於政府治理、公共管理、金融交易、資產公證等領域。

2015年,區塊鏈技術逐漸成為各業(尤其是金融領域)關注的熱點之一,成為是繼25年前的互聯網概念之後的又一個劃時代的顛覆性技術熱點,將引領互聯網信息互聯通往價值互聯時代的風潮,與大數據、人工智能並號稱Fintech三劍客。

專家預測,估計 2025-2027年,全球有等同於10% GDP的資產價值將存儲在區塊鏈上。

技術特點

區塊鏈作為一種新型熱點技術,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① 去中心化:無需中心機構認可、權威機構背書授信,取而代之的是技術授信。 簡單來講,我們存錢到銀行,我們不擔心銀行會倒閉或捲款潛逃,是因為銀行後面(特別是國有銀行)都有國家、政府的背書,我們信任的是授信機構。但在區塊鏈技術體系下(以比特幣為例),信任是由技術授予的、,通過公網發佈,技術體系形成完整的共識機制,交易記錄由公開透明的賬簿維護,它讓我們看到在這種技術體系下,我們的賬戶、資產是安全的,不會丟失的。我們信任的是這個技術體系以及該體系下的永不Down宕機的網絡。

② 共同維護:所有交易(TX)都需要經過大多數節點驗證合法性。在區塊鏈的技術體系下,所有的交易都需要經過固定的共識算法認證,只有通過共識的交易,才會被認為是合法有效的交易,從而記錄到共同賬簿裡。

③ 不可篡改:所有區塊交易數據都是以時間戳印記並記錄到區塊裡,形成一種有時序編號的鏈式數據賬簿,一旦寫入成功,數據便永久記錄下來,整套技術機制使得數據不可人為篡改。

④ 系統安全:在該套技術機制下,交易即交割,不存在傳統的清算交割對賬環節,使得交易簡單有效,直接進行了價值傳遞,不存在數據流和現金流的雙向匹配;公網下海量節點組成的對等網絡無中心特性使得人為攻擊難度大。

比特幣的典型交易過程如圖示:

以比特幣下A給B轉賬為例,交易過程大致如下:

① 提交交易請求:用戶A提交轉賬請求發送到區塊鏈網絡節點。

② 交易網絡廣播:節點將交易內容通過對等網絡傳輸給其他節點進行認證。

③ 共識機制執行:接收到交易信息的節點都會進行“挖礦”,即對交易合法性進行認證。從在微觀上看來,其實就是通過一個算法去尋找正確的隨機數。

④ 共識結果廣播:節點認證完畢後,會將結果發送給其他節點驗證結果。

⑤ 共識結果記錄:驗證後,結果將被蓋上時間戳記錄到最新區塊,附到鏈的最末端。至此一項並完整交易完成。

區塊鏈系綠色金融完美拼圖

區塊鏈技術的介入,將給綠色金融解決四個關鍵問題。

共識問題

區塊鏈的核心在於解決共識問題,典型的就是拜占庭問題,如何在多方參與的場景中達成共識在區塊鏈世界迎刃而解。而在綠色領域,特別是碳交易方面,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共識問題。

由於減排是直接影響到經濟發展的,那麼這中間必然涉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平衡、經濟與環境的平衡,甚至涉及以國家利益為考量的政治博弈。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國情、經濟發展狀況、政策理念的不一樣,政府和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由於領域不一樣、環境/發展系統不一樣,都會導致達成國際共識的過程冗長、國家政策落地過程緩慢等問題。這中間需要像與比特幣體系類似的系統或平臺來幫助國家之間、企業之間達成共識、國內企業間共識。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這樣的體系有其天然優勢,他它可以跨域(國家/企業)、他它是7x24小時安全穩定運行的,無疑區塊鏈將是綠色領域共識達成的最佳選擇。

信任問題

首先,在國際公信方面。在氣候變暖問題上的兩個重要文件--《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簽訂後,都有部分國家基於自身利益考慮而違規退出協議,推翻以前達成的共識結果。這無疑是全人類在環境保護上的一種倒退。那麼我們是否有可能找到一種途徑來消除或減少這種“違約”行為的發生呢?我想是有的,區塊鏈技術就是一種選擇,或許不一定是100%有效,但作為一種嘗試,未嘗不可。區塊鏈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他是可信的,至於它他為什麼技術上可信,很大一個原因在於他的其共識機制--挖礦機制,挖礦即幫其他交易方認證結果,挖礦成功可獲得回報(在比特幣網絡中,回報就是比特幣),對應的,提交交易需要消耗一定資源(如比特幣),。這樣就讓大大提升了攻擊成本。,在前面提到的國際協議中,我們姑且認為把它視為是一種交易,我們可以定義這種“毀約”交易成本最大化,那麼簽約成員在提交“退出”交易時,將不得不掂量退出成本,。從而提升整個協議的信任度。

首先,在國際公信方面。在氣候變暖問題上的兩個重要文件--《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簽訂後,都有部分國家基於自身利益考慮而違規退出協議,推翻以前達成的共識結果。這無疑是全人類在環境保護上的一種倒退。那麼我們是否有可能找到一種途徑來消除或減少這種“違約”行為的發生呢?我想是有的,區塊鏈技術就是一種選擇,或許不一定是100%有效,但作為一種嘗試,未嘗不可。區塊鏈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他是可信的,至於它他為什麼技術上可信,很大一個原因在於他的其共識機制--挖礦機制,挖礦即幫其他交易方認證結果,挖礦成功可獲得回報(在比特幣網絡中,回報就是比特幣),對應的,提交交易需要消耗一定資源(如比特幣),。這樣就讓大大提升了攻擊成本。,在前面提到的國際協議中,我們姑且認為把它視為是一種交易,我們可以定義這種“毀約”交易成本最大化,那麼簽約成員在提交“退出”交易時,將不得不掂量退出成本,。從而提升整個協議的信任度。

其次,在綠色金融PPP模式中,項目週期普遍很長。這就需要一個機制來保證項目合約的長期有效性。區塊鏈能夠解決這個信用持續的問題。區塊鏈本身也提供智能合約功能,能夠在項目成立之初支出設定回報週期以及其他回報細則,到期自動執行,從而讓參與方確信自己的投資不會受X因素干擾。

最後,在綠色節能減排推廣過程中,個人的綠色行為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減排量小、登記機構的信用不夠而導致,個人的減排量得不到累積、個人參與積極性也進一步降低,這是目前階段碳普惠推廣的一個硬傷。這種現狀下,亟需引入區塊鏈技術來進行技術授信,建設一個有公信力的平臺,讓公眾參與度逐步提升,從而將減排量轉換為CCER/CER等綠色產品,這無疑是對社會、環境、國家的一筆很大的重大貢獻。

低頻問題

在碳交易試點過程中,我們發現交易始終體量有限,企業、個人的參與度都不夠高。企業的首要目標在於履約而不在於交易,個人也因為交易門檻高、跨境資金管制、價格波動不明顯等原因,參與度一直沒有提高改善。

我們假設引入區塊鏈進行技術授信,弱中心化會降低交易門檻,;引入數字貨幣解決跨境資金問題。,那麼可以想象,交易頻率,必然上升幾個數量級,對應的投資價值也將顯現出來。

在綠色產業PPP模式設計過程中,面向C端將會是一個趨勢。C端的推廣過程中如何增信是關鍵,區塊鏈技術剛好能利用技術解決方案解決這一瓶頸。其不可篡改特性和智能合約自動執行的特性有效規避了人為操作風險,增強了整體方案可信度;基於可信性,用戶可以自由交易,實現實時價值轉移。,基於區塊鏈的交易將比傳統T+0模式交易時間更有效率,可以大大增加交易頻率,實現低頻技術門檻的跨越。

融資問題

區塊鏈的到來,是頂著金融的高光光環進入大家視野的。區塊鏈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融資模式--ICO。ICO是一種弱監管的創新性融資模式,以收益分享、股權分享方式發行數字代幣,繼而通過這種方式籌集主流數字貨幣轉換為資金支持公司發展。它他沒有IP O的苛刻條件,只需要有人支持即可發行。

綠色產業的本質是支持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相關的公司和項目也是具有政策前瞻性的。但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公司短期發展,使資金成為短期瓶頸。ICO將會是綠色產業的福音。

ICO只是其中一種創新融資方式,不排除在區塊鏈技術和綠色產業的結合過程中產生更多的融資模式,如PPP資產證券化等。

未來已來,綠色金融創新啟航

政策法規的配套

區塊鏈技術、ICO的發展和P2P平臺的發展路徑將會有相似路徑。早期階段較長一段時間將會處於自由發展狀態,這一段時間在模式上、技術上都將快速發展,並形成初步穩定成型的模式和形態;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後,將會進入成熟期,成熟的重要標識標誌在於相關政策、法規、監管機制的完善性。

目前ICO模式正處於野蠻生長的時期,亟需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對其良性發展做出引導和規範作用;綠色金融的眾多產品模式也處於探索階段(如碳遠期、碳期貨、碳掉期、PPP項目模式),也需要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進行引導,幫助其快速成長;另外碳市場目前處於試點階段,除了國家成立的幾家試點交易所之外,各個地方性的碳交易所也陸續成立,對此國家已有明確計劃和規劃,將進行市場統一運作。

數據孤島的打破

區塊鏈技術本身是一種去中心/弱中心化的技術體系。在推廣過程中更容易接受的一種概念是“分佈式賬簿”。這種分佈式、共識機制決定了多方參與情況下需要進行不同程度的數據共享,但如何實現數據共享如何實現、共享程度如何把握、共享數據所有權如何界定都將是需要進一步明確的問題。

在綠色金融落地的領域,都是數據中心化程度較高都是相對較好、較集中的領域。需要跨越數據獨享的障礙,才能將綠色金融與區塊鏈技術的結合做到極致。

創新模式的探索

目前,政府相關部門在對PPP項目落地工作展開調研,綠色PPP項目是調研重點之一,相關配套優惠政策或在籌備中;相關金融機構也都在積極探索PPP相關項目合作模式。隨著綠色金融的不斷深入,中國的綠色債券、綠色股票、綠色基金和綠色項目等領域也將迎來新一輪爆發式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綠色金融創新提速已迫在眉睫。

金融科技人才的培養

想要在綠色金融領域長遠發展,佔據國際戰略高點,取得產業結構優勢,人才是關鍵。

金融行業是少有的一個未被創客攻克的領域,但隨著互聯網轉型的逐步深化,“雙創”政策的穩步實施,金融行業成為創客少有的一個未攻克領域,但這一現狀逐步在改變,如國內首家金融創客平臺--瀚德創客 已經成立並開始孵化金融創新項目,實體企業也開始利用自有優勢發力開展金融創新業務。

2016年以來,隨著國家政策出臺和產業結構的逐步調整,金融行業人才需求大幅度上漲。金融領域最具有前景的綠色領域顯得格外突出。隨著綠色債券、綠色資產證券化等領域的創新不斷提速,投融資、金融產品經理、風控、分析/研究、租賃/拍賣/典當/擔保類崗位紛紛走熱。

相關人士指出,2016年9月下旬,金融行業主要省市的人才供給量呈現下降趨勢,而企業發佈的職位數量在多數地區卻是呈現上升趨勢的,因此從供需比例可以看出,在全國範圍內金融行業的人才供不應求,企業招聘的選擇機會相對較小,難以滿足用人需求,且人才大都集中在北上廣深地區,二 三線地區的此類人才更是奇缺。此外,由於金融行業要求從業人員具備較高的專業和理論知識,所以這一行業對學歷的要求普遍較高。

在區塊鏈這個領域,人才尤其珍貴。自2016年初區塊鏈在國內逐漸受到關注以來,投資機構的資本注入、金融行業的技術跟進跟緊等因素極大推動了區塊鏈項目落地的速度,但隨之而來的是區塊鏈開發人才的緊缺。目前市場上區塊鏈相關培訓課程還很欠缺,相關人才培養機制尚未建立起來。

綜上所述,金融科技類人才的供給是影響綠色金融區塊鏈技術應用的關鍵因素之一。

(文/楊望 凌江華 原刊於《當代金融家》2017年8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