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央行數字貨幣

央行數字貨幣究竟是什麼,相信不少人還是一頭霧水。

央行數字貨幣就是指中央發行的數字貨幣,屬於央行負債,具有國家信用,與法定貨幣等值。

什麼是央行數字貨幣

中國央行數字貨幣還跟別的央行數字貨幣不太一樣,它的英文簡稱叫做"DC/EP"。

DC=digital currency就是數字貨幣

EP=electronic payment則是電子支付

此前,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對其進行了清晰定義,即"其功能屬性與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是數字化形態","是具有價值特徵的數字支付工具"。

定位上,DC/EP是M0替代(紙鈔和硬幣),而不是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具體來看,央行數字貨幣不計付利息,可用於小額、零售、高頻的業務場景;使用時應遵守現行的所有關於現鈔管理和反洗錢、反恐融資等規定,對央行數字貨幣大額及可疑交易向人民銀行報告。

央行數字貨幣是法幣,具有法償性,也就是說,不能拒絕接受數字貨幣。從法權性講,其效力和安全性是最高的。

央行數字貨幣採取的是雙層運營體系,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

與“炒幣”無關

值得注意的是,“數字貨幣”常被拿來同“幣圈”“鏈圈”等信息混淆。

但央行數字貨幣與比特幣、區塊鏈並無必然關係。今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區塊鏈課題組就聯合發文《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談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與管理》。

文章指出,區塊鏈以大量冗餘數據的同步存儲和共同計算為代價,犧牲了系統處理效能和客戶的部分隱私,尚不適合傳統零售支付等高併發場景。

該課題組指出,基於區塊鏈的加密資產無法保證其錨定資產的穩定性,甚至缺少真實資產背書,以投機交易為主,部分莊家、投機者通過對敲等手段大肆操縱加密資產的價格,導致市場劇烈波動並形成資產泡沫。

截至2019年9月底,包括比特幣在內的加密資產種類達到2417種,總市值突破2192億美元。同時,部分暗網交易網站通過加密資產進行洗錢、賄賂、偷稅漏稅、恐怖主義融資等違法犯罪,潛藏風險隱患較大。

此外,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與中央銀行的集中管理要求存在衝突。中央銀行提供的支付服務不能離開集中式賬戶安排,需建立在中心化系統之上,這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相沖突。因此,目前不建議基於區塊鏈改造傳統支付系統。

和支付寶、微信支付有何不同

央行人士表示,數字貨幣也不會取代微信支付或支付寶。

央行數字貨幣替代M0,其功能和屬性與紙幣相似,只不過形態是數字化的。

而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互聯網支付,走的是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結算,屬於M1和M2級別的數字化,不具有M0級別法律效力,更不可能取代M0。

M0:一般指的是流通中的現金

M1 :一般包括 M0 + 各單位的活期存款

M2:包括 M1 + 居民儲蓄存款 + 單位定期存款 + 單位其他存款 + 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

穆長春在網上公開課程中稱,中國央行擬推出的數字貨幣是紙鈔替代,它的功能和屬性跟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它的形態是數字化的。

“只要你我手機上都有DC/EP的數字錢包,那連網絡都不需要,只要手機有電,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把一個人數字錢包裡的數字貨幣,轉給另一個人。”穆長春稱。

他認為,DC/EP並不會對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地位產生影響。因為目前支付寶、微信支付也是使用人民幣支付,其實也就是用商業銀行存款貨幣進行支付。央行數字貨幣推出後,只是換成了數字人民幣,也就是用央行的存款貨幣,雖然支付工具變了,功能也增加了,但渠道和場景都沒有變化。

另外,把支付寶、微信支付比作一家銀行來說,你們的錢都是存在這個銀行裡,所有的交易都是在銀行裡轉賬。雖說支付寶微信體量是足夠大,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破產的可能性,畢竟商業銀行也會破產,這樣億萬用戶資產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對於監管層來說,必須做到未雨綢繆。

如何替代現金

央行數字貨幣推廣的動力是什麼?有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原因之一是,基於人民幣現金的支付、交易、反洗錢等,在現代社會的管理難度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

銀保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於學軍去年11月在公開活動上表示,在中國,支付寶、微信支付遠超信用卡支付;ATM機在2019年也首次出現下降。人們不再依賴現金流通,不少銀行櫃檯甚至門可羅雀。

這些變化顯現在銀行的現金流通量上,在2001年-2011年11年中,中國現金流通量M0每年的增長基本上都在10%以上,最高在2010年曾經達到16.7%。但是從2012年以後,不管貨幣信貸如何波動,M0的增幅始終不大,近幾年基本上維持在3%到4%多一點的水平。

“DC/EP是對M0的替代,所以對於現鈔是不計付利息的,不會引發金融脫媒,也不會對現有的實體經濟產生大的衝擊。”

穆長春此前指出,已經實現電子化、數字化的M1、M2,M0(紙鈔和硬幣)容易匿名偽造,存在用於洗錢、恐怖融資等的風險。電子支付工具(移動支付平臺)不能完全

一樣,只不過它的形態是數字化的。

“只要你我手機上都有DC/EP的數字錢包,那連網絡都不需要,只要手機有電,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把一個人數字錢包裡的數字貨幣,轉給另一個人。”穆長春稱。

他認為,DC/EP並不會對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地位產生影響。因為目前支付寶、微信支付也是使用人民幣支付,其實也就是用商業銀行存款貨幣進行支付。央行數字貨幣推出後,只是換成了數字人民幣,也就是用央行的存款貨幣,雖然支付工具變了,功能也增加了,但渠道和場景都沒有變化。

另外,把支付寶、微信支付比作一家銀行來說,你們的錢都是存在這個銀行裡,所有的交易都是在銀行裡轉賬。雖說支付寶微信體量是足夠大,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破產的可能性,畢竟商業銀行也會破產,這樣億萬用戶資產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對於監管層來說,必須做到未雨綢繆。

如何替代現金

央行數字貨幣推廣的動力是什麼?有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原因之一是,基於人民幣現金的支付、交易、反洗錢等,在現代社會的管理難度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

銀保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於學軍去年11月在公開活動上表示,在中國,支付寶、微信支付遠超信用卡支付;ATM機在2019年也首次出現下降。人們不再依賴現金流通,不少銀行櫃檯甚至門可羅雀。

這些變化顯現在銀行的現金流通量上,在2001年-2011年11年中,中國現金流通量M0每年的增長基本上都在10%以上,最高在2010年曾經達到16.7%。但是從2012年以後,不管貨幣信貸如何波動,M0的增幅始終不大,近幾年基本上維持在3%到4%多一點的水平。

“DC/EP是對M0的替代,所以對於現鈔是不計付利息的,不會引發金融脫媒,也不會對現有的實體經濟產生大的衝擊。”

穆長春此前指出,已經實現電子化、數字化的M1、M2,M0(紙鈔和硬幣)容易匿名偽造,存在用於洗錢、恐怖融資等的風險。電子支付工具(移動支付平臺)不能完全滿足公眾對匿名支付的需求,無法完全替代M0。

金融分析師肖磊認為,DC/EP替代M0的使命會逐步實現,兩到三年時間會有30%至50%的M0被央行數字貨幣替代,基本實現央行數字貨幣全國範圍推廣,平常的現金使用大部分會被替代。

另外,中信證券(600030,股吧)研報指出,從中長期來看,目前國內M0規模8.3萬億(增速逐年下降至5%以內),作為M0部分替代,預計央行數字貨幣投放量將在萬億規模,受客戶習慣和技術條件的限制,取決於現金交易替換規模和電子支付替換規模。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每日經濟新聞,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