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望:全球城市化之謎 人口問題是關鍵

文: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 楊望 |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研究員 楊玲寧

導讀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勒茨說過,“中國的城市化與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將是深刻影響人類21世紀發展的兩大主題”。在城市化進程中,人口與經濟的協同發展成為全社會探討的命題。差異化格局下,通過借鑑全球幾大經濟體的發展經驗,中國有信心處理好人口與經濟的發展關係。


楊望:全球城市化之謎 人口問題是關鍵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研究員 楊望


正文

全球格局:差異突出

人口問題是全局性、多維度的戰略問題。人口發展不僅是當今時代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關鍵,也是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主要涵蓋數量、質量、結構、分佈四大要素。一直以來,世界人口發展格局存在著一定的區域差異。

數量上,全球人口增速放緩,生育率水平下降,歐美髮達國家地區和非洲發展落後地區存在明顯的分化現象,同時中日韓等國生育率銳減的問題也日益突出;質量上,得益於教育普及和技術發展,人口素質有效提升,處於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人口素質差異日趨縮減;

年齡結構上,由於生育率的影響,人口老齡化問題逐漸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艱鉅挑戰,勞動力資源短缺也成為諸多國家的發展瓶頸;分佈上,城市化進程的發展促使國內和國際範圍內的人口流動和遷移加速進行,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大城市對人口的“虹吸效應”愈發明顯。

與此同時,世界經濟格局也表現出顯著的不平衡性,主要分化為三大層級。一是以美歐等傳統發達國家為主的主導消費國;二是以中國、東南亞地區為代表的加工製造國;三是澳大利亞、巴西等主導原材料國和俄羅斯、中東地區等主導能源國。

由全球化進程帶來的繁榮的國際貿易之繁榮和製造業之的崛起使中國在國際上話語權大大提高,也令使一批發展中國家在高經濟增速中迅速成長起來,共享世界經濟發展的果實。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釐清人口發展與經濟推進的相互作用(如圖1)成為規劃未來發展的重要國情問題。


楊望:全球城市化之謎 人口問題是關鍵


國際經驗:各有側重

在諸多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化進程中,都曾面臨因人口與經濟發展矛盾出現的“城市危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各國政府採取不同的手段整治城市病。歐美傳統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大多集中在20世紀前中期,因其人口密度較低,土地利用程度可提升優化空間較大,對於我國一線城市的可參考意義不強。因此本文著重論述亞洲兩大發達國家——日本與新加坡是如何平衡人口與經濟發展問題的。

1. 日本

日本的城市化進程也曾由於人口與經濟發展的不匹配而受到城市病的困擾。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經歷二戰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大都市出現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等一系列資源矛盾。日本政府主要採取疏導的思路治理城市(見表1)。

一是城市多心理論的實踐,以東京為例,通過打造新宿、澀谷、池袋等多個城市副中心,分解部分中心城市功能,發展城市副中心的區域特色,進而實現經濟均衡發展。二是基礎建設實現人口轉移,1950年開始,日本大力建設連接城郊的交通基礎設施,地鐵與電車、鐵路與公路相互聯通構成完備的城市交通網絡,並同步建設向城市郊區擴展的住宅圈。

總體而言,這兩大思路是相互承接的。城市副中心的建設使部分企業與人口依據自身發展特點外遷,而住房、交通的保障是其順利轉移的必要條件。


楊望:全球城市化之謎 人口問題是關鍵


2. 新加坡

與日本大都市相似,新加坡也是高人口密度地區。新加坡人口總數561萬,而國土面積僅為719.1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生活近8000人,而上海的人口密度為3809人/,北京為1279人,分別為新加坡的1/2和1/6,新加坡是當今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而其經濟發展卻走在世界前列。其新加坡的人口治理思路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高效的勞動力培養,2004年起新加坡勞動力開發局開始推行勞動力技能資格制度,通過搭建一套系統的職業教育培訓與勞動力資格認證框架,有效提升單位勞動力生產效率;

二是豐富的人才戰略,對內,新加坡擁有優質的基礎及高等教育體系,完善的福利機制保障國民整體受教育程度保持較高水準;對外,1979年新加坡政府提出海外畢業生僱用計劃,1991年正式成立國際人力資源司,大量引入高技能人才(如圖2),並以豐厚的津貼福利和移民政策防止人才流失,鞏固了新加坡的人力資本優勢。

三是優質的城市規劃,儘管城市的面積有限,但新加坡的城市整體建設規劃始終立足於長遠可持續發展,人均綠地指標、開放的建築空間、私家車數量管控等一系列的規劃措施,使新加坡在宜居怡人的同時,經濟發展也未曾受到人口數量的桎梏。


楊望:全球城市化之謎 人口問題是關鍵


中國眼光:改革轉型

放眼改革開放四十年,人口紅利為我國帶來了廣闊的發展機遇。在改革起步階段,國家充分利用勞動力成本價格較低且數量充足的優勢,將東南沿海地區輕工業作為初期重點發展對象。2001年,以加入WTO為標誌,中國成為全球製造業工廠,隨後連續多年的高速發展使其成為全球加工製造業的絕對核心。

而近幾年來,隨著生產經營與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升,中低端製造業面向東南亞更欠發達國家進行轉移,以人口紅利帶動的經濟增長動力不再強勁,如何充分依靠人才優勢進行發展戰略的改革轉型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從日本和新加坡的發展經驗中不難看出未來轉型的兩大發力點:

1. 吸引外來人才,迴流在外人才

在人口老齡化問題愈發突出,製造業人口紅利不再的形勢下,發揮人才優勢促進經濟發展成為第一要務。除了加強本土人才培養力度外,還需要運用多種手段豐富“人才庫”的建設。首先,建立引進高層次人才的計劃,系統性分析國內經濟需求,有針對性地引進人才;其次,出臺人才優惠政策,建立高包容性、完備性的人才支持戰略,為引進人才提供優質發展機會。

從另一角度來說,我國目前的海外留學生數量高居全球首位,2016/17學年,赴美留學生總數共計35.08萬人,赴英留學生總數11.56萬人,其中不少留學生深造後選擇定居海外工作或從事科學研究。想要回流這部分人才,一方面可以通過留學前簽訂協議,提供一定留學費用和生活保障,同時要求畢業後回國工作;一方面改善國內科學研究環境,確保高技術人才歸國後同樣也能發光發熱。

2. 改進城市規劃,外擴內新打造生態圈

從城市經濟規模來看,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人口仍未達到飽和,未來可預計仍有上漲趨勢。因此要想避免使人口與經濟發展不走向失衡狀態,對城市規劃進行合理改造和長遠謀劃是必要的。

向內,對於已經利用過的城市土地,進行較高強度的二次開發,杜絕中心城區土地浪費。向外,擴展城市生態圈,產業佈局方面,主張進行城市結構重組,推進低端產業外溢;公共建設方面,促進周邊城市及新城區的公共交通、住房、配套教育與醫療服務規劃,打造開放化、多核心的中心城市佈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