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望:個稅改革如何進一步保護中低收入群體?

10月20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會同有關部門起草的《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在兩部門官網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之後,將依法於2019年1月1日起實施。《暫行辦法》明確了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子女教育、繼續教育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的具體實施辦法。

專項抵扣的政策在國外是行之有年的政策,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楊望,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研究員周鈺筠詳細的對比了不同國家抵扣政策的差異,以及執行的效果和背扣的考量,很有借鑑意義。


楊望:個稅改革如何進一步保護中低收入群體?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研究員 楊望

本傑明·富蘭克林曾說,“世界上只有兩件事是不可避免,那就是稅收和死亡。”稅收已成為支撐現代國家系統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財政基礎,個人所得稅更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在全球個稅制度較為健全和完善的國家中,個稅比重高、影響大,因此探究世界各國個稅的制度與效果對我國個稅改革有著深遠的意義。經測算研究稅改細則可知,本次個稅專項扣除制度減稅效果顯然,對居民的收入和消費均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積極效應。

他山之石:各國個稅制度效果探究

美國:抵扣層次豐富,減免項目精準

美國是世界上個稅扣除制度較為精準健全的國家之一,其個稅以綜合所得稅制度為基礎,輔以多級申報體系、申報方式和多項專項扣除,構建了較為完備的個人所得稅制度。

美國申報納稅身份分為單身個人申報、已婚聯合申報、已婚分別申報、家庭戶主申報、鰥夫或寡婦申報五類,每一類享有的個稅免徵額與稅率均不相同。計算個稅時首先將全部收入扣除免稅項目,再進行標準扣除或分項扣除的減免,後按照不同檔次累進計稅。

如圖1,美國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項目主要包括免稅項目、標準扣除或分項扣除。其中,標準扣除或分項扣除制度充分體現收入再分配的公平性。據美國國稅局統計,有2/3的人選擇標準扣除,但分項扣除仍然有其存在的意義。理論上看,標準扣除適用於大多數人,但分項扣除的特殊項目則適用於當年經歷特定事件的納稅人,涵蓋醫療、住房、慈善、災難等對原有生活造成重大影響的事件,此時分項扣除比標準扣除減免力度更大,真正考慮到了納稅人的實際經濟情況。


楊望:個稅改革如何進一步保護中低收入群體?


美國最新稅改是2017年的特朗普改革,主要內容為將稅率等級簡化、取消個人寬免額並將標準扣除額加倍。即稅改後,年收入$12000以下的單身和年收入$24000以下家庭不用交稅。在其他細節上,增加兒童稅收抵扣額、提高遺產稅起徵點、擴大醫療費用抵扣、降低房屋貸款利率稅收減免額度等。據美國稅務基金會(Tax Foundation)測算,不同類型的家庭將享受到不同程度的稅務減免(如表1)。


楊望:個稅改革如何進一步保護中低收入群體?


從美國曆史上看,適當的個稅制度將切實改居民生活質量。據美國統計局數據顯示,近十幾年,個人所得稅調節使其基尼係數平均縮小0.3,稅收政策效應達到7%,歷次稅改對人均消費支出也有較顯著的提振效果(如圖2)。而本次美國稅改的綜合效果來談,美國參眾兩院聯合稅收委員會稱,在未來10年,由於稅改,美國GDP平均每年將多增長0.8%。美聯儲2017年12月12-13日的例會記錄顯示:美聯儲預測2018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為2.2%~2.6%,減稅將對經濟增長起到溫和的積極作用。


楊望:個稅改革如何進一步保護中低收入群體?


英國:生計扣除完善,稅收減免指數化

英國作為全球範圍內個稅制度的首創國,個稅稅前扣除項目也較為完善。目前英國個稅稅前扣除包括費用扣除與稅收減免(又稱“生計扣除”)兩類(如圖3),前者與收入來源相關,後者不考慮其類型直接從總收入中扣除,其中後者與我國的專項扣除更為類似。


楊望:個稅改革如何進一步保護中低收入群體?


從扣除的制度設計來看,英國的稅前扣除除了個人基礎扣除外,其他的扣除項,如子女稅收抵免、工作稅收抵免等都考慮到了納稅人的生計需要,並且不同條件的納稅人享有不同額度的抵免,充分體現公平性和補償性。從扣除額度來看,英國的稅收減免額採取指數化的方式,賦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對扣除額進行調整的權利,每年按照物價變動情況對扣除額進行調整(如圖4),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減小通貨膨脹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楊望:個稅改革如何進一步保護中低收入群體?


英國作為西方福利型國家之一,在稅負減免力度上用力較大。如圖5所示,個人基本生計扣除與人均GDP及人均消費呈現出一定負相關性,綜合該段時間通脹率有所提升的現象來看,英國政府在經濟不景氣時仍然保持較高的生計扣除額以保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期促進消費、帶動經濟增長,進而調控宏觀經濟。


楊望:個稅改革如何進一步保護中低收入群體?


日本:重視家庭負擔,收入分配效果顯著

日本個稅的最大特徵為分類徵收制與7級累進稅率相結合,主要繳稅收入類型包括:①利息所得;②股息所得;③不動產所得;④經營所得;⑤工薪所得;⑥轉讓所得;⑦偶然所得;⑧山林所得;⑨退休所得;⑩其他所得。其中,工薪所得按照總收入扣除就業收入扣除額,再扣除個人扣除額,最後餘額按7級累進稅率計算應交個人所得稅。個人扣除項目中包含配偶扣除、撫養扣除、醫療扣除及社會保險費用扣除,其亮點在於充分考慮了家庭負擔因素,體現對不同家庭構成的考慮。

經日本財務省測算,2017年,日本繳納工薪所得稅的納稅人總數為4950萬人,覆蓋面較廣。其中58%的納稅人處於最低稅率檔位,95%的納稅人處於20%稅率及以下(如圖6),絕大多數納稅人承受的納稅比率較低,理論上看,個稅對收入再分配效果較好。


楊望:個稅改革如何進一步保護中低收入群體?


為綜合衡量日本個稅政策對收入再分配、稅負社會公平的效果,引入以下公式:


楊望:個稅改革如何進一步保護中低收入群體?


如圖7所示,僅15年日本的個稅政策對降低收入差距的效果起伏上升,總體來看在調節收入分配方面效果較為理想。


楊望:個稅改革如何進一步保護中低收入群體?


國內視角:個稅專項扣除效果測算

10月20日中國個稅改革專項扣除細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本次稅改是中國歷史上第4次重大個稅改革,其主要亮點在於首次將分類徵收改為綜合徵收,並增加多項專項扣除,旨在有效緩解不同類型家庭的稅收支出壓力,強調公平性。結合國際經驗,從理論上看,本次個改對於收入與支出兩方面均有積極效果。

收入端:減稅規模超千億

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數據測算,起徵點提高至5000元直接減少納稅人數5千萬人,全年綜合所得稅總額減少12.3%。經測算(如表2),本次專項扣除每年約減少稅負額度達1454億元,人均減稅1440元,簡單來看,佔2017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0.395%,占城鎮居民消費支出0.78%。


楊望:個稅改革如何進一步保護中低收入群體?


支出端:消費與社零總額有所增加

我國過去3次個稅減負改革均在不同程度上對消費有刺激作用,考慮到主要消費主體為城鎮居民,根據城鎮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保守測算,考慮乘數效應的消費增長總量約為1865億元(如圖8),佔2017年GDP的0.23%,即本次專項扣除減稅改革從理論上來說可拉動佔比約0.23%的消費量。


楊望:個稅改革如何進一步保護中低收入群體?


進一步考慮消費對商品經濟的效應,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以2017年的數據做保守測算,個稅改革的減稅效應因刺激消費而拉動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0.43%(如圖9)。


楊望:個稅改革如何進一步保護中低收入群體?


細分影響:中低收入群體減稅幅度超一半

個稅改革及專項扣除對於不同層次收入人群的減免幅度不同。如表3,假定居民小張有一個孩子正接受教育、是獨生子女、需要贍養老人、在省會城市租房居住,無大病醫療支出,專項扣除總額為4200元,在月收入的不同情況下減稅力度各異。


楊望:個稅改革如何進一步保護中低收入群體?


從對有無專項扣除的測算結果可以看出,月收入1萬元以下幾乎無需繳納稅款,月收入2萬以下階層減稅幅度為50%左右。趨勢上看,減稅幅度隨收入的增加而縮減,專項扣除在更大程度上惠及中低層收入群體。若考慮起徵點從3500元提高至5000元的影響,減稅幅度整體提升約20%左右。專項扣除的針對性使得有生活負擔較重的群體,如贍養老人和孩子,有大病醫療支出的居民在稅改中享受到最大的紅利,達到改善民生的目的。

因此無論從社會總量還是個人來看,本次個改對稅收減免的效果是顯然的,在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刺激消費方面也發揮了一定積極的作用。雖然從國際經驗與歷史效果來看,減稅對於消費的刺激是短期的,但在當下貿易低迷,消費信心不足的情況下,個稅改革這一舉措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振信心的作用,而其中專項扣除是改革關鍵。

總結與啟示

從美、英、日的制度與中國現實國情結合來看,未來個稅還可以向更多元的層次完善。

一是扣除細則完善化。子女教育支出扣除還有增長的空間,幫助緩和國內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不足、生育意願低的窘境。贍養老人扣除可考慮老人人數的影響,在除租房外的其他扣除項體現地區差異等。

二是申報單位多元化。靈活考慮家庭結構的多樣性對實際負擔的影響。

三是專項扣除指數化。稅改週期較長,無法抵消通貨膨脹攀升對居民實際收入的負面影響,適當指數化可幫助減弱物價上漲所導致的收入縮水問題。

本次個稅改革邁出了分類制走向綜合制的重要一步,縱觀世界主流國家的個稅政策,綜合徵收是發展的大趨勢,專項扣除的意義不僅在於作為完善綜合徵收制度的重要補充,長期來看,還通過類似“稅收返還”的制度增加居民“獲得感”,激發居民的納稅意識和切身體會,從而推動社會對稅負的關注和監督,進一步促進稅負公平。

(作者為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楊望,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研究員周鈺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