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望:藍海初顯,供應鏈ABS駛上快車道

楊望:藍海初顯,供應鏈ABS駛上快車道


文: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人民大學貨幣研究所研究員 楊望 |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研究員 郭曉濤

導讀

隨著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以及國內需求的日益增加, “現貨現款”的交易模式逐漸被“賒銷”的方式所取代,致使整條供應鏈的眾多上下游企業將承受較大的資金壓力,進而影響整條商品產業鏈的發展速度。加上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新型技術以及創新的風控模型、工具,將廣泛應用於供應鏈金融領域,將為供應鏈金融及其ABS產品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源泉。

正文

供應鏈金融起步較晚,在我國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但企業應收賬款規模的不斷增長,資產證券化(以下簡稱ABS)等新興融資工具為供應鏈金融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具體而言,截至2016年末,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淨額已由2005年的不到3萬億增加到了12.8萬億。

供應鏈金融涵義追溯

2016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工信部、銀監會等八部委,聯合下發《關於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融資”、“推動更多供應鏈加入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服務平臺”。這為供應鏈金融在我國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供應鏈金融的主要側重點,就是為真實貿易背景下產生的應收賬款進行融資。我國是進出口大國,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消費需求日益旺盛,基於供應鏈的交易金額逐年增長,隨之而來的就是快速增長的應收賬款融資需求。

將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應收賬款作為基礎資產,形成資產證券化產品,能夠有效對接資金供給方與資金需求方;一則可以豐富金融市場的優質可投資資產;二則通過直接融資的方式,助力實體經濟發展;三則豐富了供應鏈金融的資金來源渠道,助力我國的供應鏈金融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供應鏈金融,最早誕生於19世紀末的美國。供應鏈金融模式的發展,經歷了長時間的實踐探索,最先由銀行為主導,向傳統行業進行滲透,直至核心企業成為主導,真正意義上的供應鏈金融模式開始趨於成熟。

目前,國內對於“供應鏈金融”內涵形成的普遍共識認為:供應鏈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以核心企業為依託,以真實貿易為前提,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方式,通過應收賬款質押、貨權質押等手段封閉資金流或控制物權,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的綜合性金融產品和服務。

我國供應鏈金融駛上快車道

隨著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以及國內需求的日益增加,各類實物商品(工業品、農產品等)被生產、運輸,最終銷售到終端消費者手中;在實踐層面上,商品由生產者到經銷商的過程中,“現貨現款”的交易模式逐漸被“賒銷”的方式所取代,致使整條供應鏈的眾多上下游企業將承受較大的資金壓力,進而影響整條商品產業鏈的發展速度。因此,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的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始在我國落地生根。

我國的供應鏈金融,起步於1998年的廣東,最早的業務模式由深圳發展銀行發起並落地實施。我國的供應鏈金融發展至今,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線下“1+N”模式。該模式下,銀行根據核心企業“1”的信用支撐,對產業鏈上眾多的中小企業“N”進行融資授信支持。

第二階段:線上“1+N”模式。隨著互聯網、通信等新興技術的普及,傳統的供應鏈金融逐漸由線下移至線上;該模式下,銀行通過線上對接核心企業“1”的數據,以實時獲取整條產業鏈上的各種真實數據信息。

第三階段:線上“N+N”模式。進入21世紀,電子商務在國內得到大力發展,通過電商雲服務平臺,將中小企業的訂單、運單、收單、融資、倉儲等經營性數據導入其中,並引入物流、第三方信息等服務體,為企業提供配套服務。該模式下,核心企業對相關交易數據進行了增信,各交易方之間的真實交易數據,成為了真正的核心。

通過對我國供應鏈金融發展歷程的分析,商業銀行是主要的資金供給方,通常銀行對企業都會有具體的授信額度,當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用完年度授信額度之後,進一步的資金需求,通常將由相關的核心企業來提供,這有可能會引發相應的問題如:(1)會產生較大的履約風險,(2)會降低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核心企業的資金實力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上述情況,在供應鏈金融業務規模快速擴充的階段較為顯著。

解決供應鏈眾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始終是供應鏈金融的業務根基。在商品生產、運輸、銷售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應收賬款,持有應收賬款的供應商為提高資金運轉效率,通常會採取商業保理的模式,將應收賬款進行變現;接手應收賬款的商業保理公司,則通過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解決自身的業務資金來源。2017年9月12日,據央廣網報道,2016年,我國商業保理業務量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融資餘額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服務中小企業超過10萬家。

隨著“中國製造2025”國家戰略規劃的出臺,我國製造業迎來了重要的轉型階段;現代化、智能化的生產製造產業,需要整條產業供應鏈所有相關企業的通力協作,才能從設想變為現實;如何有效解決供應鏈企業在應收賬款層面的變現需求,將成為影響“中國製造2025”落地的重要影響因素。近年來,從服務終端消費為基礎的消費金融ABS,到服務公共基礎建設的PPP,資產證券化逐漸成為金融服務層面重要的資金解決途徑。《關於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快推進應收賬款證券化等企業資產證券化業務發展,盤活工業企業存量資產”。未來,以應收賬款為基礎資產的供應鏈金融ABS,將成為滿足供應鏈企業應收賬款變現的重要助推利器。

ABS直擊供應鏈金融行業痛點

基礎資產

以貿易真實性為基礎的供應鏈金融,根基在於實物商品的生產、流通;在上述過程中產生的應收賬款,本質屬於可預期的現金流,與ABS要求的基礎資產特徵具有高度的契合度。

供應鏈金融ABS的基礎資產,主要包括:1)供應鏈企業在商品生產、運輸、銷售等階段產生的應收賬款;2)企業通過歷年銷售數據,從金融機構獲得的貸款,其還款來源主要為銷售收入,在實踐層面,該類收入通常以應收賬款的形式出現。

核心主體

在實踐層面,供應鏈金融ABS的核心主體主要包括:互聯網電商系平臺、傳統行業的核心企業。

(1)互聯網電商系平臺

以阿里巴巴、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電商系平臺,通過對平臺上的交易記錄進行大數據分析,將整條供應鏈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信息彙總,以歷年的銷售收入為授信基礎,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相應的融資貸款服務;電商系平臺將持有的債權打包為基礎資產池,推出供應鏈金融類ABS產品。

以“京東金融-華泰資管2016年一期保理合同債權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簡稱“京東金融第一期保理ABS”)為例,該資產支持證券於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是國內首單互聯網保理業務ABS;該保理ABS的基礎資產,來自於京東金融“京保貝”的債權;“京保貝”通過互聯網模式,主要為京東網上商城平臺的供應商,提供供應鏈保理融資服務。

(2)傳統行業核心企業

在商業實踐層面,供應鏈中的上下游企業與核心企業,通常會形成長期、穩定的業務合作關係;通過共享核心企業的信用評級,可大幅提高入池基礎資產的信用等級,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

以傳統行業核心企業為根基成立的供應鏈金融ABS,一般採用“1+N”的運作模式;其中,“1”為核心企業(通常也是基礎資產對標的主要債務人),“N”則為供應鏈中的上下游企業(主要為核心企業供貨,獲得應收賬款)。通過供應鏈金融ABS,各供應商能夠快速將應收賬款變現;核心企業依靠深厚的行業背景以及高等級的信用評級,作為主要的債務人,擁有較強的還款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保障按時履約。在部分供應鏈金融ABS中,應收賬款對標的債務人為核心企業下屬的子公司,作為母公司的核心企業,通常會被列為共同債務人,以提高基礎資產的信用等級。

交易模式

實踐中,應收賬款的持有方通常以保理ABS的形式,完成供應鏈金融ABS業務的落地;常見交易模式如下圖所示:


楊望:藍海初顯,供應鏈ABS駛上快車道


產品分析

以“京東金融第一期保理ABS”為例,主要信息如下表所示:

發行額度

總計20億元;其中,優先A級14.4億元、優先B級5.59億元、次級0.01億元。


楊望:藍海初顯,供應鏈ABS駛上快車道


通過上述信息分析,供應鏈金融ABS的基礎資產質量較好,AAA級佔比較高,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履約的安全性;在收益層面,信用等級較高的基礎資產,通常會得到固定收益,且信用等級與固定收益呈反比關係,而次級基礎資產將獲得優先級本息清償完畢後的全部剩餘收益,收益與風險並存,通過分層級的收益分配模式,能夠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了風險與收益的平衡。

2017年7月,中信證券研究團隊發佈的《供應鏈金融保理ABS發展解密--未來藍海的生長姿態》顯示:繼2015年首單保理ABS在我國資本市場面世以來,至今共計發行21單保理ABS,總額達到466.91億元。2017年7月17日,於上海證券交易所面世的最新1單保理ABS“京東金融-華泰資管2017年四期保理合同債權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繼續保持了較好的風險收益平衡,AA+級基礎資產佔比達92%,年化固定收益則達到了6%。

風險分析

供應鏈金融ABS產品能否順利履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供應鏈金融體系整體的風險狀況。供應鏈金融體系因其獨特性,風險具有傳導性、依賴性等特點;單個企業的風險,可能會被放大併產生連鎖反應。

(1)貿易的真實性

供應鏈金融成立的前提,就是貿易的真實性。供應鏈金融ABS的基礎資產為應收賬款,此類應收賬款應是以真實貿易而產生的,待到商品到達終端消費者手中,獲得結算貨款,以清償投資者的本息。如果應收賬款不是以真實貿易,而是通虛構貨物合同產生的,就不存在貨款清償本息;為了按時清償債務,相關的融資方有可能將所獲資金投向高風險領域(例如,股票、期貨市場),從而造成很大的履約風險。因此,貿易合同的真實性至關重要,這也是供應鏈金融ABS能否健康運行的關鍵所在。

(2)風險的傳導性

目前,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主要依賴於整條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信用級別。實踐中,專業評級機構常將核心企業的信用級別,看作整條供應鏈的信用履約級別;整條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實際上是共享了核心企業的信用級別,在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中小企業之間形成了信用捆綁關係。因此,當核心企業信用出現風險時,該風險將隨著交易鏈條迅速傳導至整條供應鏈,持有應收賬款的中小企業很難再通過保理ABS的形式進行變現,直接導致經營出現困難,最終影響供應鏈金融的安全性、穩定性。

(3)信用體系的穩定性

實踐中,供應鏈上下游的各企業之間,通常是有著較長時間業務往來的合作伙伴,相比於暫時的經營數據,成員企業之間更側重於彼此之間商務關係的維繫。因此,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合作關係的穩定性,直接影響著整條供應鏈信用體系的穩定性。當經濟大環境疲軟,或行業整體轉型時,多數企業可能會面臨較大的經營困難,甚至是破產危機;供應鏈成員企業之間的信用關係,將面臨削弱,甚至破裂的風險;上述情況將直接導致應收賬款的信用等級大幅降低,使供應鏈金融ABS的潛在投資者望而卻步。

金融科技成供應鏈金融ABS發展催化劑

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型技術,以及創新的風控模型、工具,將廣泛應用於供應鏈金融領域,使供應鏈金融的服務主體能夠實時掌控資金流向、生產過程及業務走向。金融科技將為供應鏈金融及其ABS產品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源泉。

第一、大數據徵信、人工智能技術,將進一步完善信用評價體系。

在傳統模式架構下,銀行是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主要授信主體;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對於企業的信用評價主要集中於企業的財務報表,涉及到的數據維度相對單一。未來,通過大數據徵信,信用評價所涉及的數據來源將更為廣泛,除傳統的企業財務報表外,企業的履約記錄、管理層的個人信用數據、企業所處行業的發展指數等多維度數據,都可能會被納入到新的信用評價體系之中;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於多維度數據進行智能整理、分析,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信用等級,將得到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企業的價值將被更多的資本所發掘,融資渠道將呈現出多樣化趨勢。

以京東金融為例,通過機器學習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搭建的風控系統,可以對供應鏈企業完成審批、授信、風控等業務事項,通過系統自動化的方式,大幅降低運營成本;在確保資產質量的基礎上,使其發行的供應鏈金融ABS產品,獲得了較強的議價能力,也獲得了專業投資者的認可。

第二、互聯網、物聯網的應用,助力供應鏈金融開啟“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運營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重複勞動,降低交易及融資成本;物聯網的應用,則能夠在確保貿易真實性的前提下,讓交易各方實時掌握貨物(例如,汽車、原油等)的實時狀態、以及相應交易在供應鏈中的運動軌跡,從而大幅提高供應鏈的運行效率。

供應鏈金融ABS成立的基礎,就在於貿易的真實性,利用實物商品的成交貨款完成對投資者的本息清償;通過互聯網、物聯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信息的實時跟蹤,最大程度保障了貿易信息的真實性以及供應鏈金融ABS的履約根基。

第三、區塊鏈技術,完善信任體系。區塊鏈技術具有的時間戳、不可篡改、全網認證、加密安全等特性,使其成為交易信息記錄的絕佳載體;基於供應鏈產生的所有交易,都可以被完整記錄在區塊鏈上,且任何節點無權篡改,從而保證了交易信息的溯源性與真實性;任何故意偽造貿易交易信息的涉事方,其信息將會被記錄在區塊鏈上,並通過全網通報,在客觀上大幅增加了違法、違約成本,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從而保證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

(原刊於省級期刊《當代金融家》2017年10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