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望:出口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亟待改變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楊望,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研究員周鈺筠撰文表示,

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吸引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這是中國著眼於推動更高層次對外開放的舉措,顯示了主動把握經濟全球化重要趨勢的眼光。

開放是經濟全球化亙古不變的命題。進博會無疑釋放出了中國在經濟發展的下一階段穩開放的信號,也是中國從出口國向均衡國、經濟強國升級的關鍵轉折點。那麼開放進口對於居民、企業單位及世界貿易而言究竟有何現實意義?

楊望:出口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亟待改變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研究員 楊望

進博會的選擇有何考量?

作為世界出口大國,中國選擇在這一時點舉辦進博會體現了改善出口驅動乏力現狀的決心。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憑藉強勁的出口勢頭,打出了“世界工廠”這一招牌,成為公認的出口大國,並帶動了經濟總量的迅速增長。2017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為27.8萬億元,規模位居全球第一,相較於1979年的454億元有了質的飛躍(如圖1)。

圖 1 1979~2017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單位:億元)

楊望:出口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亟待改變


數據來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

但近年來,淨出口對於中國經濟的拉力相對不足。自2009年淨出口對GDP增長貢獻率為負起,持續處於低位(如圖2),國家統計局發言人表示,2018前三季度貢獻率為負9.8%,依靠出口拉動經濟這一渠道正逐步收緊。

圖 2 中國淨出口對GDP增長貢獻率(%)

楊望:出口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亟待改變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

在出口驅動因素乏力這一背景下,通過深入解讀當前進出口結構及變化趨勢,瞭解擴大進口、對外開放如何切實影響居民生活水平、企業營商環境及世界經濟整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出口國別集中,高新技術產品增多

從2000年起,中國一半以上的出口集中於發達國家,其中美、歐、日佔主導地位(如圖3)。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8年9月,中國對美、歐、日的出口份額總計為43%。

然而,對少數國家的集中依賴降低了對外出口抵抗風險的能力。如圖3,2007年起由於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對美出口貿易被歐洲大幅反超,對總量的滯後效應在兩年後開始顯現,表現為2009年的出口總額不升反降。2012年歐債危機爆發後,對歐出口下降,對外出口增長顯著放緩。

圖 3 中國對外出口總額及佔比分佈

楊望:出口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亟待改變


數據來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

中國出口產品結構持續優化,從勞動密集型為主逐步轉向高新技術型為主。據海關總署數據,2003年高新技術出口首次超過勞動密集型,且在2004年達到出口總額的30%。近幾年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比持續維持高位,而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下降到5%左右也趨於平穩(如圖4)。

圖 4 中國不同類型產品出口佔比

楊望:出口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亟待改變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

出口產品傾重於高附加值的結構決定了輸出國的選擇相對有限,通常圍繞消費能力較強的發達國家,而這一國別構成又難以規避因輸出國產生危機的連帶風險。因此

不論從經濟刺激層面還是風險控制層面來看,出口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亟待改變。

進口基礎原料減少,高端消費品增加

如圖5,受基建及房地產投資產業下行的影響,2010年代表產品鐵礦砂及其精礦進口開始呈現下跌趨勢,與此同時,以堅果、醫療等為代表的高端消費品進口增速較快,凸顯出國內消費能力的增強和消費結構的升級。

圖 5 中國不同類型產品進口額

楊望:出口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亟待改變


數據來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

服務貿易逆差,服務供給存在增長空間

如圖6,從總體規模上看,中國進出口總額呈現急速增長的趨勢,但同時也要看到,貿易順差逐年擴大,進出口結構稍顯失衡。

聚焦消費端,在服務貿易層面上,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46991億元,位居全球第二位。與總貿易狀況相反,服務貿易處於逆差階段,且近年來差距也逐步擴大(如圖7)。2017年僅旅行(境外旅遊、醫療、留學)逆差額就達到了14595億元。這反映出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國內產業供給與需求存在結構錯配,服務業供給不足,進口成為滿足消費需求的重要渠道。

圖 6中國進出口總額及進出口差額 圖 7中國服務貿易逆差規模


楊望:出口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亟待改變


楊望:出口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亟待改變


數據來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商務部,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

擴大進口是我國穩開放的試金石

以出口為主的增長模式刺激乏力且存在系統性風險,進口端產品結構的轉變與服務貿易逆差現狀預示著產業與消費雙升級的趨勢,進出口結構的改善成為迎合當前經濟形勢的必然選擇。

擴大進口促進消費升級

擴大進口的意義很大程度上作用在消費端。消費作為拉動經濟的“三架馬車”之一在國民經濟的重要性愈發凸顯,而在歷史經驗中,進口與消費往往呈現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關係。

從世界經驗來看,消費成為驅動增長的核心動力不僅是經濟發展的規律,也是提高國民幸福感的必經途徑。美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消費佔GDP的比重持續保持在70%以上,幾年來甚至超過80%(如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然發生變化,消費在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0%(如圖9),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內生動力。

圖 8 美國GDP、消費及其佔比

楊望:出口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亟待改變


數據來源:OECD,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

圖 9 中國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

楊望:出口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亟待改變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

從國內歷史經驗來看,歷次消費升級與擴大進口關係緊密。消費升級包括規模的擴張與結構的演進,與國民生活質量息息相關。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歷的四次消費升級,其背後都有開放進口的推動作用(如表1)。

表 1 中國曆次消費升級及進口情況

楊望:出口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亟待改變


圖 10 中國進口總額及增長率

楊望:出口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亟待改變


數據來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

圖 11 中國進口汽車上牌數量

楊望:出口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亟待改變


數據來源:《中國汽車市場年鑑》,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

究其內因,擴大進口主要從三個方面有效引導消費升級。其一,豐富消費清單滿足多元化需求。從國際貿易理論的角度,提升消費者福利的重要渠道之一是擴大消費者的選擇範圍,降低成本,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從而提升消費者效用,擴大進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國內消費市場的有效補充。

其二,利用後發優勢促進產業升級。先進產品的引進天然具有正面的技術外溢效應,通過學習參考降低產業升級門檻和研發風險成本。

其三,加劇市場競爭激發研發創新。進口商品的湧入在短期內給國內廠商帶來較大壓力,但長期會形成“倒逼效應”,通過提高技術研發的積極性,在供給端實現優化商品質量的目標。

中國消費者對進口商品需求旺盛,據商務部《主要消費品供需狀況調查分析報告》顯示,20%以上的消費者在購買進口商品上的支出超過總支出30%。對於消費端而言,擴大進口對於填補現有需求空缺的意義是顯然的。

擴大進口提升企業效率

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看,“中國製造”背後的中國製造業實際上大多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下游,僅能獲取所在價值鏈上附加值的小部分。美聯儲經濟學家Galina Hale曾就這一問題展開研究,研究發現,美國消費者每在“中國製造”的商品上消費1美元,就有平均55美分流向了本土的服務業,在服裝和鞋等勞動力密集型的商品上,這一比例上升至61%。

利用WTO與OECD聯合推出的附加值貿易測算法對各國出口在全球價值鏈中獲取的附加值進行測算。如圖12所示,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附加值對比中存在極大劣勢,僅超過印度。

圖 12 各國出口附加值(單位:百萬美元)

楊望:出口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亟待改變


數據來源:OECD,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

擴大進口給企業帶來邁向價值鏈更高位置的機會。首先,進口可以帶動比進口商品附加值更高的服務業的發展。另外,批發零售相對於加工製造而言,在全球價值鏈屬於高附加值的領域,進口非技術產品將給企業帶來遠超過製造環節的利潤。

再者,擴大進口在技術和設備層面也對中國企業進軍高新技術製造業和服務業領域提供支持。更多先進技術和設備進入國內是提高實體經濟水平的需求、是產業革新的需求,也是提升社會整體生產率的需求。

擴大進口激發貿易活力

2018年,全球貿易環境不確定性增大,貿易增長環比出現明顯下降。如圖13,相較於2017全球貿易增長率4.7%,2018年第二季度情況不佳,出現負增長及區域性不均衡。

圖 13 2018第二季度全球各地區貿易環比增長率

楊望:出口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亟待改變


數據來源:WTO,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

在全球貿易增長脆弱性上升的當下,急需新動力的注入和潛力市場的挖掘,而中國的到來可以說是全球貿易困局的曙光。中國市場擴大進口意味著擴大對外需求,對全球貿易的可持續增長提供堅實的保障。

2014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以來,其落實性正逐步下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行動主義抬頭,對全球貿易的良性發展具有不低的破壞力。建立全球產業鏈是符合市場規律的現實體現,也是全球貿易擴大、世界經濟增長的根基。

擴大進口意味著從貿易大國走向經濟強國

在我國對外開放的歷史中,出口為主的戰略指導了長時間的對外貿易實踐。經驗表明,出口大國是一般意義的貿易大國,但加工製造的出口對提升全球貿易話語權的作用有限。

進口大國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上游,這將極大提升本國企業在貿易中的定價權和話語權。同時,進口意味著國內消費市場的完善,也推動了金融、航運、保險、信息等服務業的發展。消費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具有天然的需求推動優勢,中國憑藉巨大的進口量可以擴大世界對中國的依賴,從而構建以自身為中心的世界產業分工體系,是介入並引領全球經濟治理的巨大契機。

從出口導向到進出口並重的轉變,是中國從貿易大國到經濟強國的突破。在當下,擴大進口對於中國來說是居民和企業的福祉,對世界來說更是全球貿易的助推。

在面對外部對於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對外開放的質疑,主動求變時候中國對世界的回應,也體現了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大國擔當。

(作者是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楊望,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研究員周鈺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