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楊望:共享金融:互聯網經濟新引擎

編者按: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楊望,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研究員肖子琛、樊旼旼在《當代金融家》撰文表示

在我國經濟轉型期,共享金融已來到時代的風口,在不久的未來,將成為我國未來金融市場發展的新動力,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助力實體經濟業態的創新與變革。


楊望:共享金融:互聯網經濟新引擎


從分享經濟到共享金融

傳統的分享經濟可以分為西方分享經濟和馬克思主義分享經濟。二者的區別在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從社會制度變革的角度,而西方經濟學是從收入分配的角度來探討分享經濟的可能性。

早在1867年,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就在《資本論》中提出了分享經濟的理念:“在那裡,人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並且自覺地把她們許多個人勞動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然而,這種經濟關係需要以豐富的物質基礎和個人的全面發展為條件,才能消除利益獨佔思想的束縛,目前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能夠達到這個高度,因此,這仍然是一個遙遠而美好的理想。但我們已可以感受到其中隱含的分享經濟理念。

20世紀80年代,馬丁·威茨曼(Martin Lawrence Weitzman)於《分享經濟》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分享經濟問題。針對困擾西方几個世紀的滯漲難題,威茨曼認為其中的病因是現存的薪酬制度。這一難題可以通過工資模式轉變為分享制,使單位勞動成本隨僱用量上升而下降,企業利潤增大,形成超額用工需求。因此,“分享經濟具有內在的三面鋒刃,可以用來對付失業、生產停滯和價格上漲趨勢”(Weitzman,1983)。後來,隨著理論體系的完善,分享經濟的內涵逐漸從勞動領域擴展到生產、消費領域,分享的對象也從收入擴展到利潤、價值、資源等內容,但在協同共生的本質上,它們與威茨曼的理論是一脈相承的。

由上不難得知,分享經濟來源於希望通過建立一種新的利益共享制度,消除傳統經濟模式中存在的利益矛盾,這與金融的本質——實現資源在供給者和需求者之間的有效配置是相契合的。

進入21世紀,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共享經濟”逐漸為人們所熟悉。共享經濟就是通過互聯網這一有效渠道,將閒置資源以極低的成本進行點對點的使用權交換。共享經濟與分享經濟不同,在傳統的分享經濟中,參與主體的地位是有差異的,而共享經濟中參與主體地位平等、信息對稱、互助互利。

共享經濟又稱作點對點經濟,最早起源於美國,隨著Airbnb、Uber的崛起,共享經濟的這一概念和價值迅速得到廣泛認可,成為一種創新的經濟模式。“共享經濟”的概念最早起源於馬庫斯·菲爾遜(Marcus Felson)和喬·思帕斯(Joe L. Spaeth)的論文——《社區結構和協作消費》。該論文對汽車共享進行了研究,發現閒置資源可以通過使用權的“共享”來實現有效配置。2011年,薩拉·霍洛維茨(Sara Horowitz)在《共享經濟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中提出“共享經濟”一詞,引起人們熱議,同年,美國《時代週刊》將共享經濟列入“將改變世界的十大想法”。目前學者普遍認為,共享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生產消費模式和企業運營模式。

共享金融是以共享經濟為基礎的金融創新。其背景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世界各國傳統經濟深受打擊,增長緩慢。傳統的粗放型生產消費模式已無法滿足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公眾福利的提升,面臨經濟轉型的迫切需求。

金融作為一國經濟“皇冠上的明珠”,同樣面臨時代的挑戰。近年來,我國金融體系的矛盾進一步顯現,由於傳統金融體系難以滿足日益複雜的金融需求,金融脫媒現象、小微企業融資難等問題凸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共享金融理論的提出為金融的自我完善和創新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互聯網、區塊鏈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是共享金融發展的動力和基礎,科技金融是共享金融的實現途徑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金融不能代替傳統金融的作用,其目的是要更好地服務於傳統金融容易忽視的角落:小微企業、個人投資者、中小創業者等。

共享金融作為一種全新的概念,在這方面的理論實踐才剛剛起步。姚餘棟、楊濤兩位博士主編的《共享金融 金融新業態》一書,首次在我國提出了共享金融的概念,並從理論、實踐、制度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創新探索,系統地對共享金融進行了全面的解析。毋庸置疑,未來,共享金融將在我國大有可為。

共享金融的創新應用

基礎設施與共享金融

金融基礎設施是金融運行的硬件設施和制度安排,是連接整個共享金融體系的橋樑。主要包括支付體系、法律環境、公司治理、會計準則、信用環境、反洗錢以及由金融監管、中央銀行最後貸款人職能、投資者保護制度組成的金融安全網等。

其中,支付體系和信用體系的構建是完善共享金融基礎設施的關鍵。中國人民銀行的支付清算系統是典型的共享金融基礎設施。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CNAPS)是中國人民銀行按照我國支付清算需要,並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通信網絡自主開發建設的,能夠高效、安全地處理各銀行辦理的異地、同城各種支付業務及其資金清算和貨幣市場交易的資金清算應用系統。

然而,該系統尚屬於銀行業內部的支付清算平臺,不具備開放的特徵。基於互聯網基礎設施的不斷髮展,2009年1月,比特幣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它不依靠某個特定機構發行,而是依據特定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使用整個點對點網絡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佈式數據庫來確認並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如果使用同一中央機構認證,一旦出現某個斷點,系統的脆弱性就會顯現,但是比特幣藉助區塊鏈技術解決了這一問題,每一筆交易都由大量分散的計算機網絡認證,安全性大大增加。2016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召開的數字貨幣研討會提出,法定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在支付、信用體系等基礎設施層面將會發揮巨大作用。雖然新技術在基礎設施的應用未來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挑戰人們對眾籌、P2P網絡借貸等共享金融模式的認知方式。

此外,信用體系的共享也產生了新的形式。例如,芝麻信用是螞蟻金服旗下獨立的第三方徵信機構,通過雲計算、機器學習等技術客觀呈現個人的信用狀況,優勢在於從用戶的身份特徵、行為偏好、信用歷史、履約能力和人脈關係等多維度採集信用數據,從而覆蓋了沒有信貸歷史、傳統徵信無法覆蓋的人群,有利於推動信息的共享。隨著互聯網逐漸深度滲透人們的生活,這種新型徵信方式將有效地傳播共享金融機制,成為傳統徵信的有效補充。

銀證保與共享金融

現有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傳統金融業務的網絡化,一類是基於互聯網的第三方金融服務。雖然運行主體不同,但它們的最終發展方向都是共享金融。眾所周知,傳統金融正面臨去中介化趨勢的挑戰。由於互聯網金融在信息傳導、資源配置、交易成本等方面具備突出優勢,對銀行、證券、保險等形成的傳統金融體系形成了巨大的衝擊,從很大程度上削弱甚至切斷了銀行等與中小客戶的聯繫,特別地,對銀行的信貸業務造成擠出效應。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在2012年曾預言“以臉譜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形態,將影響銀行將來的生存”。僅僅一年後,預言便成真了。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傳統金融業不得不主動接受共享思維以維持核心競爭力。我國銀證保行業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業務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原因是在當前體制下,為保證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這些行業長期處於較嚴格的監管下,創新能力不足。未來,銀證保必將繼續圍繞共享金融思路,與互聯網金融共建我國的新型金融體系。

互聯網平臺與共享金融

平臺金融是最能體現共享金融模式的載體,其在服務小微企業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自2013年開始,互聯網金融平臺蓬勃發展,其中以P2P網貸平臺的發展最為迅猛。由於借貸都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理論上可以通過共同分享借款額度來分散風險,也幫助借款人更快地找到具有吸引力的利率條件。眾籌也是平臺金融的典型模式之一。通過在互聯網平臺上發佈關於創業項目、藝術家或個人的創意項目,面向網友募集資金。目前的眾籌平臺主要有債權眾籌、股權眾籌、捐贈眾籌、回報眾籌。截至2016年6月,全國共有正常運營眾籌平臺370家,其中上半年新增平臺163家;在籌集資金層面,全國眾籌行業歷史累計成功籌資金額超218億元。

平臺金融存在輕量化、碎片化、即時性的理財屬性,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蓋廣的優勢,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更能滿足中小微企業的發展需求。不難看出,基礎設施、銀證保領域和平臺金融是共享金融的沃土,未來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與此相應,監管政策也應進一步完善,以促進其健康有序發展。

共享金融普及未來可期

我國作為新興經濟體,早已有“共享”的基因。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體現了未來經濟的轉型方向。隨著我國進入改革深水區,面臨去庫存、去產能、去槓桿的壓力,經濟結構失衡、金融資源錯配、小微企業貸款難、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亟待解決。共享金融可以為製造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業現代化、優化服務業等提供新的戰略思路。

從政策層面來看,共享金融模式將迎來發展良機。2015年7月,國務院發佈《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互聯網+”普惠金融,探索推進互聯網金融雲服務平臺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拓寬服務覆蓋面、積極拓展互聯網金融服務創新的深度和廣度。同月,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了《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支持互聯網金融穩步發展的政策措施以及對監管監測方面的具體要求。2016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瞭國家對平臺金融發展的持續高度關注以及整治互聯網金融秩序的決心。

從供給層面來看,共享金融模式的發展具備穩固的市場基礎。我國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居民儲蓄率規模逐年攀升,近年來已高達50%,遠遠高於20%的世界平均水平,表明我國潛在投資需求巨大,但也從側面反映了現有投資渠道的開放還跟不上投資需求的增長,且現有投資回報難以達到投資者的預期收益。另外,龐大的網民數量和移動終端用戶使得共享金融具有了得天獨厚的用戶基礎。

從需求層面來看,共享金融未來的覆蓋面將更廣泛、更深入。我國小微企業面臨大量的融資需求,其融資難的根源不僅在於融資渠道少,更重要的是缺乏符合其信貸需求特點的產品和服務。如果說大型銀行和金融機構是提供資金的“大動脈”,那麼互聯網金融就是“毛細血管”,能夠滲透到傳統金融容易忽視的地方。

目前,互聯網金融規模不斷增長,據艾瑞諮詢《2015年中國發展格局研究報告》顯示,預計到2020年,中國網絡理財及信貸用戶規模將增加到6億人和2.2億人左右。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制度的完善,民眾對於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接受能力將進一步提高,互聯網金融的格局也將趨於成熟,朝著共享金融的方向不斷邁進。

在我國經濟轉型期,共享金融已來到時代的風口。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共享金融將成為我國未來金融市場發展的新動力,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助力實體經濟業態的創新與變革。

(文/楊望 肖子琛 樊旼旼 原刊於《當代金融家》2016年12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