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樂平桃酥逸事

舌尖上的中國|樂平桃酥逸事

樂平桃酥

樂平桃酥是江西省特色名小吃,其用料講究,製作精良、酥鬆可口、營養豐富等特點,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先後榮獲省優、部優和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銀獎等8項桂冠,被海內外食品專家譽為“中國桃酥王”。接下來,海遊君為您介紹樂平桃酥的前世今生。

相傳在景德鎮陶瓷盛行的唐元時期,景德鎮周邊縣市樂平、貴溪、鷹潭等地農民紛紛前往做陶工。由於工作繁忙,當時有一位樂平農民將自家帶來的麵粉攪拌後直接放在窯爐表面烘培,因其常年咳嗽,平日常有食桃仁止咳習慣,故在烘培時候會加入桃仁碎末。其他瓷工見此法做的乾糧便於日常保存和長途運送瓷器時候食用,便紛紛仿效。因當時是陶工烘培出來的酥餅,故名“陶酥”,後經世人口傳諧音成了“桃酥”。

由於桃仁味略苦,世人便將加入桃仁習慣去除,並在其中加入雞蛋、糖、鹽等各種口味,此做法便迅速在陶工中傳播開來,之後成江西鄱陽湖一帶百姓常逢年過節招待來客糕點。

舌尖上的中國|樂平桃酥逸事

樂平桃酥

隨著瓷器的運送,讓樂平桃酥在運送途中一一留下足跡,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又在其原有基礎上加上一些當地的特色食物加以改進。到了唐朝天寶年間,桃酥製作工藝成熟,口感更好,被傳至皇宮,成為宮廷常見的一款點心,後被稱謂“宮廷桃酥”。

元明清時期的瓷業的興盛,為樂平桃酥的傳播發展帶來了有利的途徑。到了明嘉靖年間,江西出了兩位首輔,夏言和嚴嵩,一忠一奸。嚴嵩是貴溪人夏言提拔的,夏言卻被嚴嵩陷害致身首異地。相傳夏言遇難後,其後裔逃難便以賣桃酥為生,將宮廷桃酥的製作方法在民間流傳了下來。

清朝桃酥也有不少史話:清雍正六年至康熙六年,內務府員外郎唐英奉命“督陶”,期間成為景德鎮陶瓷歷史發展的巔峰時刻。他常深入陶瓷生產一線,與瓷工同吃同住,由於瓷業的發展,與景德鎮鄰近屬饒州府管制的樂平縣不少農民為謀生、長途跋涉者製作的乾糧——桃酥。唐英初見此微黃之圓餅,聞其香頓生食慾,嘗之自覺滿口生香。

樂平桃酥之香酥可口經唐英傳之眾人,到景德鎮押解御瓷的內務部人員,為王公貴族採辦瓷器的差人總不忘捎上樂平桃酥。樂平桃酥與景德鎮瓷器一道擺上了京師宮廷、王公貴族的待賓上席。相傳乾隆父子下江南時,遊經鄱陽湖還特命人尋得此糕點。

民國時期,逢年過節走親戚一般都會帶上若干方形紙包,一般用一個捻繩系成十字花模樣,上面貼著一個紅貼,寫著“桃酥”兩字,讓人記憶猶新。

籃子裡油紙包裹的老桃酥,比起其他做工繁複賣相華美的點心,雖然不起眼,可是那種樸實又家常的氣質,卻讓人動容。又酥又甜的桃酥馨香誘人,送禮送桃酥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

在樂平,安牌桃酥有著“中國桃酥王”之稱。它產自1958年建廠的江西食品廠。這家老字號企業,許多領導曾親臨視察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年產萬噸桃酥的生產能力,成為樂平桃酥中的翹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