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朱元璋要屠殺功臣,而趙匡胤卻能善待功臣?

嚼史君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戮功臣,除了洪武二十五年之前已經過世的,明王朝的開國功臣、尤其是高級武臣鮮有善終者……反觀宋太祖趙匡胤,僅僅用兩頓“大酒”便輕鬆解決了開國功臣權勢過重的問題。為什麼趙匡胤可以“杯酒釋兵權”,朱元璋卻要搞“人頭落地、血流成河”那一套呢?難道他不能學一學趙匡胤嗎?老實說,恐怕還真不行!

時間問題

朱元璋為何要大規模屠戮開國功臣?這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洪武二十五年。這一年朱元璋一直精心培養的接班人懿文太子朱標去世了,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心理上的打擊還是次要的,更加重要的是朱元璋把朱標年僅十六歲的兒子朱允炆立為了新的接班人——皇太孫。問題也隨之而來,在皇太子之位上坐了整整二十五年並擔任了十五年“實習皇帝”的朱標帝王馭下之術早已修煉得爐火純青!朱元璋沒有任何擔憂,他對朱標的能力絕對放心。這裡有必要說一句,自洪武十年起朱元璋便下令:“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給了朱標充足的“實習”機會。

但是,朱允炆不同,洪武二十五年時他還是和“半大的孩子”。雖說能力可以培養,可上天已經沒有太多時間留給朱元璋了。這一年朱元璋六十五歲,這個年紀在現而今或許算不得有多老,可在彼時絕對已經是“風燭殘年”了。換言之,朱元璋等不起了,他必須在有生之年幫孫子清理掉一切障礙!這個時候,殺人是最簡單直接、立竿見影的方式!趙匡胤的那一套,朱元璋真的“玩不起”。

建隆元年,宋王朝建立時趙匡胤才三十出頭,還是個“小年輕”,與朱元璋恰恰相反、他最不缺的就是時間。即便“杯酒釋兵權”行不通、將來甚至整出亂子來,趙匡胤有大把時間來“擦屁股”。可朱元璋不行,彼時的他最想要的就是穩定!只有把一切威脅全部殺絕了,朱元璋心中才會安心,這也是為什麼朱元璋不選擇“杯酒釋兵權”的一個重要原因。

人員構成問題

再就是人員構成問題,趙匡胤之所以能夠輕輕鬆鬆用兩頓“大酒”收回開國功臣手中的兵權,有兩個重要原因:

一、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本來就是趙匡胤的老部下,他們本就是趙匡胤一手提拔起來的。即便是所謂“擁戴之功”,實際上還是在“執行命令”。這一點和明王朝的那些開國功臣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朱元璋一介布衣起家,那些人原本都是“入夥”的股東——“都是一起創業的合夥人,憑什麼你老朱當皇帝高高在上,我們就得下跪磕頭?”

二、趙匡胤手下的那些開國功臣都是後周政權的高級武臣,對官場上的那一套和如何與帝王相處都心知肚明、一點就透。趙匡胤藉著酒勁兒輕描淡寫地一說,這些人立即便心領神會,第二天紛紛上辭呈、要求回家養老……朱元璋手下的那些人不同,他們大多是赤貧出身、窮怕了,把天下都給他們,他們也未見得會覺得“夠了”!加之文化程度十分有限,就算朱元璋半明著說,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也未見得就能聽出弦外之音。就算聽出了,恐怕也未見得就願意放棄已經到手的東西……

忽然想起了星爺主演的電影《鹿鼎記》裡陳近南的那段臺詞:“讀過書、明事理的人大多已經在清廷裡當官了,所以,如果我們要對付清廷,就要用一些蠢一點的人,對付那些蠢人就絕不能跟他們說真話,必須用宗教的形式來催眠他們,使他們覺得所做的事情是對的,所以反清復明只不過是個口號,跟阿彌託佛其實是一樣的。”很顯然,趙匡胤手下的那幫人基本都是“讀過書、明事理的人”;而朱元璋手下的那幫所謂“淮西尊貴”,除了李善等少數人、大多數都是些“蠢人”。跟他們用“聰明人”的那一套根本行不通,只能用刀把子說話!

性格問題

除了以上的那些客觀原因,性格也是一個重要的主觀原因。出身高級武臣家庭的趙匡胤自幼“養尊處優”,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養成了寬廣的胸懷和較為仁慈的性格,這個人從骨子裡不喜歡殺戮、不喜歡用刀把子說話,這一點從“陳橋兵變”後他對後周宗室和群臣的態度也能看得出,能保全的基本都儘量保全了,包括周世宗郭榮的幾個兒子,雖然被“隱匿”了,但至少都還活著,不是嗎?只要手下的那幫開國功臣識趣,趙匡胤並不想把他們怎麼樣。

朱元璋不同,他出身赤貧,全家幾乎都死絕了……在亂世之中,一介赤貧出身的朱元璋想要生存就必須“冷血”,否則他能不能活下去都是個未知之數!這種出身的人“暴發”之後,基本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害怕失去到手的一切、害怕會被“打回原形”,誰威脅到我、我就要除掉他!朱元璋也不例外,說白了他誅殺開國功臣無非還是擔心這些人會威脅到老朱家的皇位、把老朱家“打回原形”,不是嗎?只有把一切威脅扼殺於萌芽狀態,朱元璋才能安心、才能高枕無憂。

綜上所述,不是明太祖朱元璋不想學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而是他根本做不到,也不想去做!這其中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這和二人的背景有著很大的關係,這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貴族、世家出身的開國皇帝通常都能容得下開國功臣,而草根出身的開國皇帝往往都會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


農民工歪說古今


朱元璋為什麼要屠殺功臣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全力培養多年的皇位繼承人太子朱標死了。朱標秉性醇厚溫和,朱元璋對這個兒子非常滿意,兒子的死讓時年已經65歲的朱元璋悲痛不已。看著兒子朱標留下的年齡才15歲的孫子朱允炆,這個小孩能繼承大明皇朝的基業嗎?朱元璋實在難以放心。



(朱元璋劇照)

草莽出身的朱元璋做事果斷狠辣,這之後他馬上找藉口殺了葉升和藍玉,又相繼以“藍黨”之名屠殺了數萬人,一口氣把老將新臣殺得血流成河。直到他認為朝中再也沒有能夠威脅自己的孫子當皇帝的人,這才罷手。

趙匡胤為何卻能善待功臣

眾所周知,趙匡胤建立政權後,他搞了個“杯酒釋兵權”的把戲,兵不血刃的解除了武將們的兵權,用一種溫和的方式鞏固了趙宋王朝的統治。

自古以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都是皇家愛玩的手段,趙匡胤之所以沒有這麼幹,我認為有下面幾個因素。


🛡一、擅長帝王馭下之術

趙匡胤出生於官宦世家,自小見慣了權謀,耳濡目染,所以他屬於有知識有能力有修養的皇帝。從“陳橋兵變”的過程來看,趙匡胤絕對擅長馭下之術,對於把握掌控人心來說,他相當自信,所以他不屑於殺戮來維護和平統治。

🛡二、文臣不刁鑽,武將識時務

北宋一直奉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文臣雖然話語權極大,但他們並沒有攻訐武將,反而是勸誡趙匡胤善待武將,不要隨意殺戮。

趙匡胤這個“杯酒釋兵權”能順利成功,我認為跟當時的武將人人都很識時務有很大關係。這一點確實難能可貴,甘願讓出兵權對於一個帶兵多年的將軍來說其實挺不容易,這是個戰勝自我權欲之心的艱難抉擇,但武將們最終做出了正確選擇,和趙家王朝彼此皆大歡喜。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屠殺功臣的原因就是為了朱家王朝長治久安,為了給羸弱的孫子掃清政治障礙。趙匡胤能善待功臣是因為他擅長帝王馭下之術,且文臣勸誡,武將識時務。

本文參考文獻:《中國通史》、《明史.朱元璋傳》、《宋史》


墨雪問心


因為二位皇帝的出身經歷大相徑庭;朱元璋經歷了艱難困苦世態炎涼而起義坐天下;恨透了貪官汙吏居功跋扈的人,擔心朱家皇室安危,採取嚴厲刑法;而趙匡胤是將門官宦子弟黃袍加身當皇帝;帶有貴族氣質目標是統一中國,收取燕雲十六州,可惜天不與壽;我認為二位都是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根據當時國情而用的權宜之策;拙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