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蕭何如果只能二選一,劉邦會選誰?

伍弟


我認為劉邦會選擇:蕭何

因為蕭何是支持劉邦征戰天下的重要後盾,是兵力、糧草的重要來源;推翻秦朝統治之後,項羽自稱為“西楚霸王”,並分封了十八位諸侯。,劉邦是其中的一位諸侯!


當年,楚懷王讓項羽渡過黃河,北上支援趙國最後取得勝利的鉅鹿之戰。並消滅黃河以北的秦朝勢力,再進入關中;而命令劉邦則在黃河以南,與秦軍作戰。為了激發動力,定下了“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


結果,劉邦搶先一步進潼關,讓項羽大怒,這才有了後來的“鴻門宴”。在分封十八位諸侯時,為了不讓項羽起疑心,主動去巴蜀地區,當起了漢王。

在巴蜀地區,劉邦讓蕭何管理,為搶奪天下而養精蓄銳。蕭何也果真不讓劉邦失望,將巴蜀地區打理井井有條,成為了劉邦的大後方!

楚漢之爭,蕭何將源源不斷的糧草、兵源派往前線,支撐劉邦爭奪天下,打敗項羽後,蕭何立了首功。可以說蕭何與劉邦,一個主內(管理後方)一個主外(征戰天下),蕭何的貢獻是巨大的。

總結:無論是蕭何還是張良,兩個人都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歷史不識君


倘若讓劉邦在張良和蕭何中選一人,我認為劉邦必選蕭何,原因如下:

第一、蕭何對劉邦的忠心要強於張良。還是在劉邦做泗水亭長的時候,蕭何就和劉邦結交相識,二人年齡相仿,性格相近,很快就成了知心好友。之後蕭何一直跟隨劉邦打天下,忠心無二,這種由時間積累出來的信任關係,張良是無法與之比擬的。作為君主在有謀和忠心之間並不難做出選擇,再說蕭何本人平時勤奮好學,思想機敏,為人隨和,並不是除了忠心一無是處,在大漢的建立過程中蕭何一直將後勤供應做得相當

第二、蕭何對劉邦有保釋、推舉之恩。當年劉邦奉命押送一批囚犯赴驪山修秦始皇陵墓時,許多囚犯逃跑了,劉邦既無法追趕,又禁壓不住 便索性把所有囚犯都放跑了,劉邦自己卻與幾個與他生死相隨的囚犯逃到芒、碭二山之間避難。沛縣縣令便捉拿劉邦妻子,後來在蕭何與曹參二人保釋之下才得以出獄。這對劉邦是有恩的。後來各地紛紛起義,蕭何向沛縣縣令推舉了劉邦,並在拿下沛縣後,再三向城中百姓推舉劉邦,劉邦才做了沛公,淘得了創業的第一桶金。這種艱難時刻的恩情與幫助,價值超凡。

第三、蕭何是開國首功,而張良排名至六十二,兩人在劉邦心中的分量顯而易見。雖然劉邦在稱帝后大宴群臣時說他奪取天下的主要原因是會用人,並說了張良、蕭何、韓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比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我不比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比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他們為我所用,所以能取得天下),但在論功行賞時卻將蕭何列為首功,並說蕭何是功人,其他人是功狗,這充分表明了劉邦對蕭何的倚重與認可。

所以,我認為劉邦在蕭何和張良之間必選蕭何。


包山種樹


我們把漢初三傑比作一輛馬車。

蕭何就是那匹馬,沒有馬,車便跑不動。

張良是駕駛員,他能為馬車指引明確的前進方向。

韓信是隨侍一旁的武士,為馬車保駕護航。

張良、韓信保障劉邦在戰爭中減少損失,蕭何卻保障劉邦可以隨便“揮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