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在中國有一座城市,光小吃就有500多種,

帶上5個胃,在這裡吃上三天三夜也不夠。

英國BBC在此拍攝了4集中國美食紀錄片,

《紐約時報》評選它是全球最值得去的52個地方之一。

它就是——成都。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在外地人眼中的成都是什麼樣的:是飯店裡麻辣鮮香的舌尖體驗?是錦裡、寬窄巷子裡熙熙攘攘的人群?還是春熙路上來來往往的俊男美女?

如果你只知道這些,未免太不夠了解成都。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老成都的生活應該是這樣的:早上睡到自然醒,拐到樓下吃二兩素椒雜醬麵;下午叫上相熟的麻將搭子,眯著眼睛在暖融融的陽光下一邊喝茶一邊打牌。月上柳梢了,正好去自己慣常吃的火鍋店,涮幾盤黃喉,最後散步回家~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從唐宋元明清到今天,這份富於人情味的市井氣息延續在成都人的骨子裡,驚豔了每一個初來的人。

如果要跟著當地土著的方式打開成都的一天,那麼它應該是這樣子的。

7:00-9:00

成都人的清晨,是被美食叫醒的


◆鍋盔+肥腸粉,成都小吃的官方cp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成都大街小巷的每一家肥腸粉店,一定會有軍屯鍋盔,無一例外。在成都好吃嘴的眼裡,重口味的肥腸粉和“經餓”的酥脆鍋魁一直是絕配。鍋盔泡在肥腸粉裡面吃,彷彿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存在,它們是一體的,兩者若是單獨食用,都會有一種少了什麼的感覺。

||王記特色鍋盔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王記特色鍋盔是成都的老店,早上七八點鐘出攤,每人限購4份,還要排隊,紅糖的還要等半個小時左右。成都街頭遍地的鍋魁店,想吃了隨便就能買到,可就是有人為了一個鍋魁來這家店排個把小時的隊。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賣的最好的屬牛肉餡和豬肉餡,咬一口,酥脆掉渣,油香四溢,帶著麻辣和椒香,兩層厚實的肉餡使得內餡兒異常飽滿,口口有肉,貨真價實,一份只要8元。紅糖鍋魁也是備受好評,酥香的餅皮裹著洶湧的糖汁兒。

王記特色鍋魁

地址:馬鞍路 100 號

◆紅油抄手

四川人的抄手,長得像圓滾滾的元寶。一碗抄手上來,可以帶湯可以不帶湯,可以是鮮香的骨湯,也可以是刺激的紅油,拌開的時候紅油拌著下面的醬汁,麻辣鹹香與酸甜的複合平衡,體會四川烹飪的精妙之處。

||重慶萬州麻油抄手- 藏在菜市場的10年老店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藏在菜市場的小巷子裡,面積不大,只有8張桌子,早餐時間,周圍的居民必定是要來這裡吃一碗抄手的。他們家的麻油抄手最招牌,麻味厚重、紅油很香,抄手的餡兒肉很嫩,皮又很薄,可以說是相當的入味兒了。這家店抄手都是現包的,很傲嬌地只賣中午,所以想吃的還得起早。

人均:8元

地址:西體路新二村菜市場內(西體對面)

◆豆花面

除了重慶有小面,成都人吃麵也是吃出了花樣的。一碗紅紅的麵條,攪拌一下之後,下面的豆花裹在麵條上,一口下去是四川鹼面的筋道和豆花的香嫩一起入口,這個繁複又奇妙的口味,也只有在成都能吃到了。

||小譚豆花 - 百年傳承的老味道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1920年的一根扁擔,既挑美味,又合價廉,到民國時西大街的一間小鋪,經歷了改朝換代,公私合營和文化革命的狂風暴雨,譚家的人和手藝悄悄傳下來,就像醉豆花留在齒間的餘香。不管什麼時候到店上,總能看到老一輩的身影,在這家店裡有著屬於老成都的味道和記憶。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在這裡,付款點單後才能取票等餐,熱情的服務員會大聲吆喝號碼牌上的數字,端上還殘留著醬油或辣油的一碗碗美味,這些看似不“乾淨”的碗卻是小譚豆花特色之一。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後廚配料師傅練就了一手能拿5個碗放調料的本領,速度快,調料勻。因此才在碗的外沿留下了各種調料痕跡,這種傳統的放料手法也一直保留至今。

小籠蒸牛肉、饊子豆花、甜水麵,是小譚豆花的必點菜品。

小譚豆花(西大街店)

人均:¥16起

地址: 青羊區西大街86號

9:00-11:00

喝茶逛公園

走走停停間做一次過客的“成都人”


成都人的慢是出了名的,若是想體驗地地道道的成都生活,還是從清晨的一壺茶開始,在小巷的走走停停間就做一次過客的“成都人”。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真正的老成都人,喜歡在露天的公園喝茶。有點晃晃兒太陽的下午,正好去河邊壩壩的茶鋪裡頭湊一桌麻將。光打麻將是不行的,還得點一杯10塊錢的花毛峰,再來幾盤零嘴,“砌長城”的緊張間隙,往嘴裡扔上幾顆瓜子或鹽水花生過過癮。在與親友縱論暢談之中,巴蜀大地的茶文化也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 人民公園鶴鳴茶社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人民公園鶴鳴茶社是成都市區老的少的都愛去的地方——大人們喝茶打牌,小孩子在公園裡隨心所欲地淘氣。越到傍晚,茶館的人就越聚越多:臉搽得雪白的老太太、皮鞋鋥亮的二桿子,文質彬彬看書的眼鏡哥……也有和客戶談正事的,在請別人掏耳朵的時候,也許就談成了一樁生意。茶都喝白了,一幫人才慢慢悠悠地離去。

|| 成都雙流縣彭鎮百年老茶館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成都雙流縣彭鎮百年老茶館,是許多成都老茶友每天必去的地方,他們每天坐固定的位置,固定的時間來喝喝茶,擺擺龍門陣。老茶館有多老,已沒有人能記清。粗略算算,大概也有幾百年了。老虎灶上熱氣騰騰的水蒸汽和著煙桿散發的縷縷青煙,在攝影愛好者們的鏡頭裡成了極有韻味的畫面,於是這間百年茶館也成為了攝影師的最愛。

||武侯祠網紅牆 - 拍出《延禧宮略》大片既視感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武侯祠是成都著名景點之一,若不想被人聲打擾,最好在早晨剛開門時入內參觀。清晨的武侯祠肅穆而又幽靜,無論是門口的石獅子還是大門口“漢昭烈廟”的牌匾,都能感受到歷史沉澱出來的一種特有的韻味。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當然,很多人來武侯祠,都是為了打卡一面網紅牆——這面位於在惠陵與武侯祠夾道之間的“紅牆竹影”,曲折迂迴的紅牆,加上陽光透過竹林映射在牆上斑駁的樹影,分分鐘拍出中國風大片的即視感。

11:00-13:00

不吃一頓火鍋、串串,不足以談人生


在成都吃火鍋,你幾乎不用糾結哪家好吃,因為這的火鍋就沒有不好吃的。第一頓吃火鍋,這是一種儀式感。不管你是第一次踏上這片領土,還是迴歸這片領土,第一頓吃火鍋是對成都的尊重。


||巴蜀大宅門火鍋 - 成都人小時候的味道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巴蜀大宅門作為成都火鍋典型,它的火不是沒有道理的。各種豆花都十分熱銷,料足,乾淨,味道好。點上個特色的手工紅糖冰粉再加個油油飯,這兩樣加起,你就已經吃到了90%的成都人小時候的味道了。

||重慶老火鍋王 - 成都吃貨最喜歡的老火鍋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這家火鍋風格秉承了重慶上個世紀70年代的畫風:傳統9宮格,牛油鍋。對於嗜辣的人來說,這裡就是你的味覺歸宿。這家老火鍋王確實是目前在成都吃貨最喜歡的老火鍋,火了十年屹立不倒,到現在還是四點半就要去佔位置,不然就要等到八點,推薦中午去吃,不用排隊。鍋底比很多地方都便宜,紅鍋和鴛鴦鍋都是38元,菜品分量小但價格也不貴,還能吃到三線肉和牛脊骨髓。

地址:成都金牛區西安北路89-1號

||劉孃串串 - 民國時期的串串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說起太升南路,很多人都知道這是成都著名的“手機一條街”,但是恐怕只有老成都才曉得這一片拆遷房中竟藏著一座幽靜雅緻的民國小院,而這個四合院最出名的單怕是這兒的串串!。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因為老闆兒只在中午開張,晚上和週日休息,為此,提前了3天才預約到這一頓。到了飯點,這座本身就不大的四合小院和2個房間裡都已經坐滿了食客,大多都是周圍的上班族和慕名而來的好吃嘴兒。和其它串串有油碟和幹碟之分不同,這兒配的碟子都是清一色幹碟子,辣椒麵、味精、鹽之類的兌起,簡直找到小時候吃串串的感覺了。

比起那些所謂的高端私房菜,這兒才是最成都,最私房的感覺。

營業時間:周1—周611:30-13:30

人均消費:30-40元

地址:太升南路282號附3號民居

||田席幹拌串串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這家特色幹拌串串深藏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巷裡,大樹下,幾張桌子,排場不大,來吃串串的大都是周圍的居民,坐在街沿下面,竹椅加小方桌,瞬間回到小時候的院壩。排號的時候,還有好吃嘴些索性一邊打麻將一邊擺龍門陣,一點兒都不著急。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店家秘製的幹碟子很有特色,一半黃豆粉一半乾海椒面和花生顆粒,蘸著油滷串串一起吃,滿嘴的幹辣香!冒腦花和火鍋粉是店裡翻牌率最高的菜品,店裡的各種小菜也很值得一試,比如辣白菜鳳爪,去骨雞爪浸滿了辣白菜的味道,很開胃,一邊吃還可以一邊品嚐每天限量的番茄青檸檬糖水。

來店必點:冒腦花、火鍋粉、掌中寶、牛肉、雞尖

營業時間:11:00—14:00,17:00—21:00

人均消費:50元

地址 :新鴻南路77號14棟2單元2號

13:00--17:00

在巷子裡邂逅“絕版老成都”

在馬路邊偶遇兒時記憶裡的“下午茶”


每個地方都有高格調的下午茶,午後的陽光曬曬,一份甜品和咖啡,但成都的下午茶不一樣。下午是吃成都小吃的時候,午飯吃完走過去,剛好消消食,碰上路邊著名的“下午茶們”,一路吃過去。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在成都,路邊攤也可以吃到天荒地老,它們最接地氣也最有人情味,而且常常能用極其實惠的價錢,就能享受到一餐美味,100元吃N頓都有得找。

|| 無名蛋烘糕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成都的很多蛋烘糕攤點,不需要店面,一輛三輪車就搞定了,放學的校門口,繁忙的公交站後,看到人排隊,準是蛋烘糕又開賣了。老闆是一對大爺大媽,就住在這個社區,一賣就是10多年。因為攤攤兒擺在這家每天大牌長龍的火鍋店門口,所以,大部分客人都是來吃火鍋等位等得口水滴答時,順便吃兩個蛋烘糕先“潤”到(墊下肚子)。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蛋烘糕共有10多種不同的口味,所有的料都是老闆自己親手做的,除了肉鬆、芝麻醬、大頭菜、土豆絲這些蛋烘糕必點的基本款,這兒的創新口味“糖醋藕”非常有特色,一口下去甜酸之後又微帶辣味,鹹度適中,非常爽口。

來店必點:糖醋藕、肉臊子、白糖芝麻、肉鬆

營業時間:每天下午5點左右出來,賣完就收攤,夏天最熱的時段休息

人均消費:6元

地址:新鴻南路75號大宅門火鍋旁

|| 無名糖油果子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跟所有的糖油果子一樣,這家店也是小攤攤,據說這位老婆婆已經賣了20多年,有個朋友以前住在附近,曾經放學時還會故意提前一站下車,就是為了吃上一口糖油果子。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老婆婆一天要炸5、6鍋,一個人承包了現場和麵、搓面、下油鍋炸、起鍋、收錢的“流水作業線”。炸到快起鍋的時候,大媽會加一鏟子紅糖在油裡,並不停地攪動,紅糖就慢慢地均勻附著在糖油果子表面,起鍋後再撒點芝麻,動作麻利地把它們5個一串穿在竹籤上,然後馬上將它們收進保溫桶裡,讓這些紅中透亮的糖油果子隨時吃起來都又脆又香。

來店必點:糖油果子

營業時間:白天中午擺出來,賣完收攤,運氣好的話晚上也能買到

人均消費:4元

地址:水碾河南三街U37創意倉庫門口

|| 素糖紀餈粑冰粉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到成都,喝飲料也不應該隨便買,這時候一碗冰粉就很合適了。成都流行餈粑冰粉,軟軟糯糯的餈粑,配上冰涼爽口的冰粉,還有超豐富的佐料。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素糖紀,餈粑冰粉是他家的招牌冰粉,另外還有三鮮冰粉,水果冰粉。

人均消費:7元

地址:海椒市東街90號鋼五區步行街16棟三單元25號

||逛十一街 - 看喝茶打麻將的“絕版老成都”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打點小麻將,看點Y錄像”是我對小時候成都的印象,可這樣的景象已經逐漸消失了,可這條街卻依然保留著兒時的回憶。只有去過十一街,你才曉得到底啥子是老成都的味道。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這條街在近2、3年尤其火爆,馬雲來喝過茶,周春芽是十一街的常客。十一街緊挨著四川音樂學院,因此這裡時常鋼琴、小提琴琴聲悠揚。下午喝茶時,就陸續有賣豆花的,磨刀的,收廢品的前來找點生意,街上又瞬間充滿了成都最市井的吆喝聲。

人均消費:40元

地址:致民路十一街

17:00-20:00

尋一家老小區裡的蒼蠅館子


作為老成都,如果要約飯局,我們才不得約那些商場館子,而是找個老小區在院壩頭邊吃邊擺龍門陣。其實,成都的鬼飲食有一半都被東門這些老小區承包了,火鍋、串串、家常菜、小面……這些資格又不貴的好味有的藏在小區破舊的巷子裡,甚至連招牌都沒有,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很多要排1、2小時才有的吃。


||蒼蠅館子

四川有一些規模、環境、服務不怎麼講究的小飯館被川普暱稱為: "蒼蠅館子"。其中有些備受當地好吃嘴推崇和熱捧,當然,往往它們也確實具有不錯的口味和相對實惠的價格。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明婷多年來佔據“成都最牛蒼蠅館子”的名號,他們的餐廳草創於上世紀90年代,開在曹家巷農貿市場,成為黑暗料理的一代傳奇,2013年搬遷到外曹家巷,擴張為面積近千平方米、員工80人的街頭巨無霸。

與明婷不分伯仲的另外一家蒼蠅館子叫雨田,老闆姓雷,把姓拆開,就成了飯店名字。從1985年至今,雨田已經成了很多成都人掛念的味道,“不少顧客和我們早已成為了朋友,在這裡吃了幾十年,好些顧客的娃娃現在都十多歲了,還經常一起過來。”

||秋金小炒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成都最早的一批網紅店就有秋金小炒,從當年的八寶街、科華北路,到後來的九眼橋,再到龍王廟正街,店招從邱金到秋金,唯一不變的是火辣辣的自貢菜系的傳承,菜品味道水準經過這麼年更迭依然保持了超強發揮,所以粉絲也從來不會失望。

地址:龍王廟正街13號

||自貢好吃客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川大美食圈裡的火爆館子,口碑很好的自貢鹽幫菜館。跳水蛙每次必點,極其過癮的辣味口感,紅彤彤的煞是好看,刺激到停不下來,搭配的豆花非常入味,讓人留戀。如果再加上美味的冷吃兔,你吃了都沒得事的話,那成都美食你差不多就輕鬆擺平了。生意太好,總是要等位,早點去沒有錯。

推薦:跳水蛙、冷鍋魚、小煎兔、冷吃兔

地址:武侯區科華北路103號(近川大西門)

20:00-21:30

十里繁華,老成都的另一張臉譜

體驗最潮流的成都夜生活


鮮有城市能像成都:兩千三百多年的人文傳承下,最尖端的時尚潮流也不落後半拍。這裡有無印良品全球最大旗艦店,廢棄的舊廠房改造的藝術區,堪比香港蘭桂坊的夜生活酒吧……從古至今這裡都是適合詩歌和藝術生長的天堂。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潮店推薦:新潮的文化地標

||太古裡MUJI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這間MUJI頂著“世界旗艦店”的稱號,裡面的物品之豐富設計之新穎,逛起來就是一種享受~ 門口擺著一整棵樹,與周圍的精心陳列的佈滿歲月傢俱搭配起來毫無違和感。在三樓的 Café & Meal MUJI,還有一款僅此一家的菜品——小米蒸排骨,不妨一試哦。

21:30——24:00

成都的夜晚屬於九眼橋,

也屬於安靜的音樂酒吧


四川人不僅嗜辣,更是無酒不歡。古代墨客文豪曾以酒為名作了不少佳句。“自到成都燒酒熟”、“美酒成都堪送老”…在太古裡感受了來自智能科技和音樂的完美搭配,這時候的你可能還沒有盡興,這時候可以根據自己喜好,挑選下一個地方。


||九眼橋 - 成都最早一批的音樂酒吧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在人來人往的九眼橋,這家酒吧低調的讓人一不小心就錯過。但作開了整整10年的老店,這裡可是九眼橋音樂酒吧的開創者!純正的音樂,鬱可唯、陳冰等都曾在此駐場。更關鍵的是,在這裡,聽最地道的音樂,喝最醇的酒,泡一整晚人均不過25元。

||貳麻酒館

上榜《紐約時報》的美食之城,BBC跑來拍了4部美食紀錄片

成都的貳麻酒館,連續三年佔據成都酒吧熱門榜第一名!已成為成都網紅打卡聖地,無論颳風下雨,還是燥熱難安每天20:00開始排隊排到凌晨不間斷!來過他們家才知道,原來喝酒,也是要排隊的。

老謀子有句話說對了:“成都,是一座讓人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如此的美食佳景麗人,怎麼會讓人捨得離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